空腹血糖正常就不是糖尿病?未必!

每2位成年人中,就有1位可能罹患糖尿病。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現實情況卻是,不僅僅是健康人,不少10多年的老糖友,也依然對糖尿病的認識存在諸多誤解,不知道怎樣正確檢查和處理糖尿病,常常誤入歧途。

下面介紹8個常常被大家誤以為的點。

一、無癥狀則不可能患糖尿病

初次確診的糖友可能會說:「我沒有口乾、多飲、多尿的癥狀,怎麼會得糖尿病?!」

其實這是個誤解。上述的這些表現,是因為發現時血糖已經很高或突發血糖增高。而現在很多人都是在體檢中發現的,血糖輕度升高,所以沒有太多感覺。

另外就是平時不注意,仔細回憶可能會有乏力、體重輕度下降或皮膚瘙癢等不典型癥狀,所以不能以是否有癥狀來診斷糖尿病。

定期檢查很重要。對於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曾患妊娠糖尿病者、體形肥胖者等),每年應該至少檢測血糖一次,最好把糖化血紅蛋白也查一下,避免漏診。

二、空腹血糖正常就不是糖尿病

目前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是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後2小時血糖≥11.1mmol/L。

有些人在偶爾的檢查中看到自己血糖正常,就以為自己不是糖尿病,其實未必。

有些人空腹血糖雖正常,但餐後2小時血糖卻很高,同樣也是糖尿病。這種情況多見於2型糖尿病的早期。

因此,必須重視餐後2小時血糖的檢查,尤其是空腹血糖大於5.6mmol/L且肥胖的人,應做葡萄糖耐量試驗,檢測餐後血糖情況,以避免漏診。

三、只要血糖高就是糖尿病

血糖升高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如飽食或高糖飲食、劇烈活動、情緒緊張、應激(如高熱、嚴重外傷、急性心腦血管意外等)、藥物作用(如糖皮質激素等)。還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糖升高,如甲狀腺功能亢進、肢端肥大症、嗜鉻細胞瘤、庫興氏病等等。

因此,必須多次複查血糖,並通過其他相關檢查排除應激因素以及其他可引起血糖升高的疾病,才能最終確診糖尿病。

四、尿糖陽性就是糖尿病,尿糖陰性可排除糖尿病

很多人認為糖尿病必須尿中有糖,否則就不是糖尿病,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

因為,血糖在腎臟的排泄過程是由三個因素決定的,即血糖濃度、腎臟對血糖的濾出能力和再吸收能力。

如果腎臟對血糖的濾出能力低,而對濾出血糖的再吸收能力尚好時,血糖濃度雖高但無尿糖,醫學上稱之為「腎糖閾增高」;反之稱「腎糖閾降低」,即血糖濃度正常,尿糖卻呈陽性。

腎臟排糖功能不正常的人,尿糖檢查不能正確反應血糖濃度的真實情況。因此,我們不可依據尿糖來診斷糖尿病。

五、打胰島素後就可以不控制飲食

原先使用口服降糖葯控制血糖不佳的患者,改用胰島素後血糖常常得到明顯改善。於是部分患者從此不再控制飲食,認為放鬆一些沒關係。

這種做法是完全錯誤的。

胰島素降血糖的機理是將血糖運送到組織中利用,或者以糖原或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這樣,如果吃得多了,儲存的也就相應增加,於是體重隨之逐漸增加;體重增加了,胰島素抵抗會加重,所需胰島素量也相應增加,為了控制好血糖胰島素就不得不加量,於是進入惡性循環。因此即使用胰島素也需控制飲食和體重

六、西藥副作用大,想吃中藥根治

從絕對意義上說,藥物確實都有些副作用。但是與糖尿病對身體的危害比起來,這些是次要的。如果血糖長期控制不好,出現慢性併發症,再來治療,不但效果非常差,還耽誤了控制血糖的最佳時機。

目前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共分為六大類,總體來說,還是很安全的。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選擇合適的藥物,僅僅憑藥物說明書就拒絕服藥是不可取的。

目前沒有找到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中醫同樣如此。祖國醫學博大精深,中藥藥性複雜,對糖尿病的治療效果尚待進一步研究。

目前比較共同的認識是:中醫、中藥對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防治有一定作用。但病友們如果盲信自稱能根治糖尿病的「中醫」,而終止現行的正常治療,其結果往往是人財兩空。

七、只能吃糖尿病食品

有一定糖尿病飲食治療知識的病友都應該知道:飲食治療的目的在於控制總熱量和均衡飲食,而並不在於專門吃所謂的「糖尿病食品」。

糖尿病食品中的營養成分與普通食物沒有什麼不同。病友們如果不注意糖尿病飲食治療的原則,而大吃特吃「糖尿病食品」,也是很危險的。

八、控制糖尿病,把血糖降下來就夠了

糖尿病本質上是一組代謝紊亂綜合征,除了高血糖以外,多數患者還同時合併高血壓、脂代謝異常、體重超標、高尿酸血症等多項代謝紊亂。

僅僅控制血糖,並不能很好地防止糖尿病慢性併發症(尤其是心腦血管病等大血管併發症)的發生,因此糖尿病的治療,要求綜合控制,全面達標。即在血糖治療達標的同時,還應將血壓、血脂、體重控制在相應範圍內,延緩糖尿病各種併發症的發生。

切不可只注意控制血糖這個單一指標,而忽略其他指標異常的問題。


推薦閱讀:

爸媽和糖尿病患者都可以在家做的運動
中秋與國慶連休,糖友飲食勿忘「四多四少」
2型糖尿病人還可以舉啞鈴?
鉻與鉬,與原食主義

TAG:糖尿病 | 误区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