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麼努力,為什麼還是那麼窮?
我年輕的時候是個對於物質財富非常渴求的人,因此我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怎麼樣才能變得有錢,或者至少,不窮?
以我目前所能夠接觸到的,賺錢有三個層次(當然我說的是走正道那種):
第一個層次,靠勤奮努力掙錢,例如每天準時上班,老實加班,像老黃牛那樣勤勤懇懇,不管是打工也好,創業也罷,用體力交換報酬。
第二個層次,靠聰明才智掙錢,例如找到某個市場痛點,設計出某個商業模式,具備可複製的專家經驗,寫寫文章做做培訓乾乾諮詢,用腦力交換物質。
第三個層次,靠核心資源掙錢,例如市場狂追指尖陀螺的時候,你剛好掌握了指尖陀螺的第一手貨源;例如你有1000萬,就算是存銀行一年利息也有15萬,用資源交換財富。
這三個層次里哪個能夠掙最多的錢不好說,但反正掙錢最辛苦的肯定是第一個:靠勤奮努力掙錢。正如同雷神曾經發過的一條微博:這個社會並不是靠努力和辛苦賺錢的。論努力,農民伯伯比我們努力;論辛苦,富士康的工人比我們辛苦,但是他們都賺不到大錢。另外我們也發現,其實很多賺到大錢的人,他們都不辛苦。
為什麼?聽上去似乎很不公平,老子那麼努力,憑什麼還要比你窮?
我們可以先來明確兩個觀點:
1、所謂掙錢本質上就是一種相互的交換。
你要什麼,我給你;我要什麼,你給我,這就是一種交換。既然如此,就肯定涉及到兩個變數:需求和供給,而且這兩個變數將決定你跟我最終能夠以哪個價格進行交換。
需求:對方對你的東西到底有多需要,你到底能夠給對方創造的價值到底有多少,這個決定了交換價格的上限。
供給:滿足對方需求的東西到底有多少,你的不可替代性到底有多高,這個則決定了交換價格的下限。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我能夠給你創造100萬的價值,理論上你甚至可以支付我99萬;可是,假如市場上除了我之外,還有另外99個人能夠幫你創造100萬的話,充分競爭的存在就會拉低你需要付出的價碼。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發現:勤奮努力能夠創造多少價值我們且不說,但它在供給上從來就不是一種「稀缺」,也從來都不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東西,藉此我們能夠交換多少東西回來,可想而知。
2、邊際成本決定了你的蛋糕到底有多大。
什麼是邊際成本?每銷售一單位產品帶來的總成本增量,就是邊際成本。邊際成本的大與小基本決定了我們究竟是得不停工作才有錢賺,還是能夠躺著就把錢給掙了(就如同著名的「比特幣首富」發明的那個詞:「睡後收入」),舉個簡單的例子:
每銷售一台價格為1000元的空調,都至少要增加700元成本,畢竟材料成本杵在那兒呢,在這種情況之下,你的邊際成本就是很高的。
可每當銷售一套1000元的軟體時,我們需要增加多少成本呢?除非你只是一個中間商搬運工,否則你的邊際成本是非常低的,甚至可以達到幾乎為零。
從這個角度出發,大家覺得「勤奮努力」的邊際成本到底是高,還是低呢?
很明顯是高,因為你每產出一定量的價值,就勢必要投入一定量的精力和時間,而且最要命的是,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這也意味著你不可能通過無限量的投入以達到無限量的產出,因此假如你靠的是勤奮努力掙錢的話,你的天花板其實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靠勤奮努力掙錢,是最不值錢的一種行為。
但這個時候問題來了,假如我現在並沒有聰明才智,也沒有什麼核心資源,我能夠依靠的就是老子這一百多斤的肉,那我到底應該怎麼辦啊?
我的回答是:我們不要努力,我們要的是有效努力。
什麼是有效努力呢?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玩RPG遊戲的時候,往往會遇到三岔口,這個時候一般的做法是隨便選一條道殺進去,走到頭了發現是死胡同,於是趕緊調頭再選一條道,繼續砍了半天史萊姆之後感覺不對勁,再次回到三岔口才最終走了正確的道路----如上這些就是無效努力。而所謂的有效努力,則是先跑回新手村問問村長有沒有附近的地圖,然後根據地圖直接選擇一條通往目的地的路。
舉這個例子我想說明的是:我們除了埋頭趕路,還得學會抬頭看路。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
我曾經在朋友圈發過一道問題:在你的面前有三個門,只有一個門的背後有禮物。當你選擇了1號門的時候,主持人把3號門打開,門後是空的,此時他問你:要不要更換?—請問,你此時的選擇是堅持1號門,還是更換為2號門呢?
當時有許多人留言說:堅持1號門!
但其實,理性的選擇(請注意我這裡說的是理性而不是正確)應該是:更換為2號門,因為2號門的中獎概率是1號門的兩倍。
為什麼?答案很簡單:大家想像一下,假如主持人在還沒打開3號門之前問你要不要拿1號門來換2+3兩扇門,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換對吧?因為一扇門的中獎概率是1/3,兩扇門的中獎概率就是2/3呀!那麼,當主持人打開3號門之後再問你換不換的時候,難道和拿兩扇門換你一扇門本質上不也是一樣的嗎?
當然了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只剩下兩扇門的時候,難道各自的中獎概率不是變成了50%嗎?換與不換又有什麼區別?---這個問題我就不在本文解釋了,感興趣的同學請轉發此文章,閱讀量大的話我再專門闡述。
舉這個例子我想說明的是:不要用所謂的堅持和努力,來代替應有的思考。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我前段時間舉的計程車司機的例子。
對於一個缺錢的計程車司機來說,他應該是什麼客戶都接呢,還是應該有選擇性地挑客?答案是:越是缺錢的時候就越應該挑。這個跟我們做銷售,其實道理是一樣的,越是缺訂單的時候就越應該對客戶進行篩選。對那些明顯就是隨便問個價格的,基本不可能成交的,需求和供給不能夠匹配的客戶,有時候我們連價都不應該報,而應該將節省下來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最有可能迅速成交的客戶身上。
舉這個例子我想說明的是:有效努力,有時候意味著放棄。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有效努力而不是盲目勤奮呢?
那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叫做「雙環學習」的概念。
所謂雙環學習,並不是指我們去讀個什麼書,報個什麼班的那種學習,而是指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不僅僅只強調對現狀的「認知」(也就是「這是什麼」和「這有什麼結果」),還要強調對導致現狀的「反思」(也就是「為什麼會這樣」),對行動背後的想法進行檢視,進而才能夠採取真正有效的行動。---要更好地理解這個概念,我們還得來了解一下另外兩個概念:「應激行為」和「單環學習」。
什麼是應激行為呢?也稱之為「見招拆招」,例如我打你一拳,你下意識的反應就是閃避或格擋,這個動作就是應激行為。
什麼是單環學習呢?還是例如我打你一拳,你下意識的反應是閃避但是閃不開被我揍了一拳,於是你開始分析我出拳的速度和角度,爭取在我出第二拳的時候可以閃開,這個動作就是單環學習。
至於雙環學習,指的則是在我揍了你一拳之後,你不光光開始分析我出拳的速度和角度,還問了我一句「你為什麼要打我?是不是認錯人了」諸如此類,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出拳的原因,這個動作就是雙環學習。
我們再來舉一個大家身邊的例子:工廠推遲貨期,客戶大發雷霆。
應激反應是安撫客戶的情緒,讓客戶不要發火。
單環學習是壓縮工廠的貨期,幫客戶解決問題。
至於雙環學習,則是壓縮工廠貨期的同時,努力探尋貨期推遲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通過如上我們可以發現:應激反應純粹就是一種本能,今天你掉進坑裡,明天你依然有可能會掉進同一個坑;而單環學習則主要是在解決「癥狀」層面的問題,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只有雙環學習是在嘗試解決「根本」層面的問題,例如發燒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就不僅僅只是降低體溫,而是要找到導致發燒的原因是什麼。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天才是極少犯錯,優秀是同樣的錯誤只犯一次,普通是同一個坑不會跌倒超過兩次,平庸則是一次又一次地碰相同的壁。----是否懂得雙環學習,就是能否做到有效努力的關鍵,否則你就是「一個工作經驗用了20年,而不是有20年工作經驗」。
那麼,我們又應該如何做到雙環學習呢?
我的同事沙拉醬(微博@莎拉不愛醬)曾經分享過一個「5 whys」方法,意思就是說當我們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都嘗試用5個為什麼來尋找這個問題背後的真實原因。例如:我被捉到超速(為什麼?)因為我快遲到了(為什麼?)因為我起床起晚了(為什麼?)因為我鬧鐘不響(為什麼?)因為鬧鐘沒電了(為什麼?)因為我忘了換電池,而當分解到這一步的時候我們就能發現,換一個插電源的鬧鐘,或者設鬧鐘定時提醒自己給鬧鐘換電池(沒毛病),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
最後,我確實很努力,而且也都是有效努力,不求大富大貴但求不再為生存掙扎,可不管怎樣就是解決不了「窮」這個問題,那怎麼辦啊?確實這種情況普遍存在,我有一個很努力的學生就曾經跟我說過她和老公甚至都還想過賣血維持生活,每每想到這個我也覺得挺心酸。
要探討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就得來明確一下「戰略」這個概念。許多人總覺得戰略是個很高大上的詞,跟自己沒有多大的關係,但其實真的不是這樣,大到擇偶,小到擇業,戰略都跟我們息息相關。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覺得在外貿領域假如要創業成功,到底是懂得商業邏輯更加重要,還是懂得外貿流程更加重要?----我相信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會是前者,那麼假如我們立志兩年後要創業的話,我們就應該更多地去學習商業邏輯領域的知識,譬如商業模式的設計、核心競爭力的構築等等,而不是死磕在出口、報關、商檢、訂艙、船務等操作層面不放,還美其名曰「我每天都在進步」。在我看來,任何跟戰略目標相違背的「進步」,本質上來說也全部都是彎路。
所以戰略,實際上就是一種對未來的設計能力。而且從戰略的角度,所有「今天」存在的問題,全部都是「昨天」造成的;正因為此,我們改變不了「今天」,我們能夠改變的只有「明天」,例如窮,就不是一件能夠在今天解決的事情,不管你今天多努力都沒辦法。
大家可以稍微思考一下,我們為什麼會窮?原因不外乎就是兩個:賺得太少,花得太多。
那為什麼會賺得太少呢?因為工資太低。
那為什麼會工資太低呢?因為能力不夠。
那為什麼會能力不夠呢?因為學習太少。
那為什麼會學習太少呢?因為工作太忙。
那為什麼會工作太忙呢?因為效率太低。
那為什麼會效率太低呢?因為能力不夠。
那為什麼會能力不夠呢?因為學習太少。
當做了這一番分解之後,我們可以發現:不好的事情,往往也會是一個死循環。左有迷霧,右有深淵,前有猛虎,後有追兵,選哪個都有風險。同時,由於中間的鏈條太多,即使我們學習了,也只會在未來有可能變得「不窮」,而不會瞬間就能夠擺脫今天的窘境。
所以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戰略能力,關鍵就要看:
1、他是否有一個清晰準確的戰略目標。
2、他是否能夠忍受實現目標之前的煎熬。
3、他是否能夠為了戰略目標犧牲當前利益。
所以沒有必要懷疑自己的有效努力到底是否有用,它只不過只會在未來發生作用罷了,正如同雷神曾經說過:一個人在工作第十一年所掙的錢,大抵等同於過往十年所掙的錢的總和。關鍵只在於:我所努力的方向,到底是不是正確的?
我在做門徒輕諮詢期間,見了超過30位創業者,他們不可謂不努力,也不能說他們缺乏有效努力,可是大多數人最大的問題是:努力的方向錯了。
同學們,努力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在我看來,努力的目的就是為了以後不再需要努力。我們在一開始的時候已經說了,掙錢的三個層次是:靠勤奮努力掙錢,靠聰明才智賺錢,靠核心資源掙錢。當今天我不得不靠勤奮努力掙錢的時候,我也必須知道是否能夠通過今天的努力,要麼塑造自己的聰明才智,要麼構築自己的核心資源,去打造屬於自己可以在未來規避競爭的護城河,去提高自己掙錢的層次和效率,讓自己能夠在未來躺著掙錢,而不至於淪落到假如想掙更多的錢就必須付出更多辛苦的地步。而為了做到這一點,即使我今天必須付出什麼,犧牲什麼也在所不惜,這個才是真真正正的有效努力,而不是沉迷在周圍人群的讚歎聲中,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最後,大家知道「賺100塊錢」和「省100塊錢」有什麼不一樣嗎?
從經濟學的角度,它們是一樣的。
可是從商業角度,它們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省錢頂多只能夠讓你不窮,只有賺錢才能夠讓你富起來。
想知道這兩者之間的具體區別,來參加外貿基友團2017深圳年會(戳這裡查看詳情)吧,我來告訴你。
以上。
微信公眾號:丹牛。過往30萬字公開文章都在這裡了,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阿里巴巴國際站排名規則是怎麼樣的?
※誰才是你真正的客戶?
※G20避談抵制貿易保護,國際輿論憂聲四起
※產品開發(2)-他用造飛機的方法來做喜糖
TAG:国际贸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