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抑鬱症,你想知道的大部分事

我在上大學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情緒低落,生活茫然,感覺不到意義,不光對學習提不起精神,即使是最喜歡的活動也幾乎不再感到快樂。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差不多一個月。直到漸漸發現在一個課外活動中喜歡上了一個男生,每到周末要在同一個場合遇見,心裡就無比期待地小鹿亂撞。生活從低落陰暗的狀態不知不覺變回了陽光燦爛有盼頭。雖然一個月後發現並不是適合的人 ,但是心情還是走回了有晴有陰的穩定軌道。

在地球上,大約每10個人就有一個人在一生中可能經歷一次或者多次的抑鬱症。在全球範圍內,抑鬱症每年會影響三億人,其中每年有80萬人死於自殺。抑鬱症導致的死亡已經成為15歲到29歲的年輕人中第二大致死原因。在抑鬱發作中,做什麼都不開心,即使是平時最喜歡的活動,這個時候都提不起興趣,感覺沒有任何事情可以給自己帶來快樂。

與鬱悶不同,抑鬱的癥狀要持續2周以上才叫抑鬱症。有一個朋友曾經挺長一段時間都處於抑鬱期。他告訴我,他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有什麼問題,直到有一天,他總結最近的生活,發現本來很外向的他竟然幾個月都沒有和任何人出去玩了,而每次答應了別人出去吃飯或者戶外活動,都在最後一刻滿懷愧疚地爽了約,因為「就是不想去」。也直到這時,他才覺得自己可能需要看醫生了。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有3億五千萬人經歷過或正在經受抑鬱症折磨,而雙相情感障礙的人數有六千萬。因為抑鬱症會導致一些人負責記憶的海馬體神經元有20%的凋亡,所以抑鬱症病人中很大一部分人會出現認知損失,比如記憶力、注意力下降,難以作決策等等。很多抑鬱症患者明顯感覺思維變得比較模糊,不像得抑鬱之前那麼清楚。

差不多一半的抑鬱或者雙相情感障礙病人在痊癒後,認知能力仍然得不到改善。科學家發現,腎臟分泌的促紅細胞生成素可以明顯增強抑鬱症病人的認知能力,效果在6個星期後仍然得以維持。促紅細胞生成素平時會用於提高運動員的運動表現,現在發現在重性抑鬱病人中也有效果。不過並不是什麼人都能服用這種激素,因為會增加血液紅細胞密度,因此吸煙的人或者有血栓記錄的人都不適合服用。

抑鬱的其中一個典型體驗是內疚和自責。抑鬱症患者從內心深處覺得自己不夠好甚至一無是處,抑鬱期間內心「充滿負能量」。想要向人傾吐他們內心的痛苦和無助,卻又害怕給別人帶來麻煩,對不起別人。他們希望自己可以做好工作,過好生活,但是抑鬱期間的心理能量缺乏,使得他們常常力有不逮,於是感到無助和後悔,甚至變得恨自己。就像曾經收到的一個留言:「其實,如果能說得出來,抑鬱症也不會到自殺的地步。有些時候對於抑鬱症病人來說就是,說出來矯情,或者一直不斷地重複著別人覺得根本不以為然的痛苦,然後每次在要說出口時就又不想說了。」

抑鬱會不知不覺地體現在行為的各個方面,比如呼吸的時候會有深深的「嘆氣樣呼吸」,表情減少,肩膀下垂,步伐沉重等。

有時,抑鬱症患者還會出現一些明顯不真實的消極念頭,或是出現幻覺。若干年前曾經有一個遠渡重洋去大洋洲留學的朋友,好幾年沒聯繫,有一天突然在網上和我聊起來,告訴我她之前得了抑鬱症。她說,最近不知道為什麼,洗澡的時候會聽到有人說話,關了水之後又什麼都沒有了。她一個人住,很害怕是不是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我告訴她,幻覺也是抑鬱症患者可能出現的癥狀。

抑鬱症的發生原因,遺傳當然逃不脫干係。抑鬱症的遺傳貢獻大約是40%,也就是說,我們一生中會不會得抑鬱症,40%是由遺傳決定的。而剩下60%大頭,則是各種各樣的環境因素。

血清素在大腦中的失衡是導致抑鬱的關鍵因素。大腦中各種神經激素並非越少越好或者越多越好,互相之間維持平衡很重要。大腦中的一種蛋白——TG2蛋白負責將血清素轉化成RAC1蛋白,進而促進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促進大腦神經發育,調節神經元可塑性)的合成。如果人們長期處於慢性壓力環境下,比如婚姻長期不和諧,工作中長期不受重視,學校里長期沒有朋友,被社交孤立等等,會使大腦分泌的TG2蛋白增多,這一過程會降低我們調節情緒的能力。過高的TG2使得大腦中血清素濃度太低,影響了神經元之間的交流,導致「心力交瘁」的抑鬱癥狀。對小鼠的研究發現,大腦中TG2蛋白增多會引起神經元萎縮,以及TrkB分子水平降低,進而損害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功能。而神經元之間有效的連接是維持動物正常認知和情緒活動的生理基礎。

睡眠是抑鬱症的重要影響因素。大約有四分之三的抑鬱症患者都有失眠的癥狀。此外,有40%的年輕抑鬱症患者和10%的中年抑鬱症患者有過度睡眠的問題。抑鬱症患者或者每天早早醒來後就再也睡不著,或者變得很嗜睡,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人口統計學調查發現,不抑鬱的人如果有失眠的問題,會增加他們得抑鬱症的風險。失眠也會增加抑鬱症患者自殺的可能性。抑鬱症伴隨的失眠問題如果能夠被治癒,患者全面康復的機會可能會提高一倍。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睡眠不足都更容易得抑鬱。美國杜克大學在2017年對一千多名在校大學生的大腦進行了核磁共振掃描檢查,掃描的同時讓他們完成一個獎賞性的任務。結果發現,那些大腦腹側紋狀體對獎賞比較敏感的人,他們平時的情緒也不容易受到不良睡眠的影響——即使睡眠不足,這些人也不容易產生消極情緒。科學家猜測可能的原因是他們在生活中更容易受到平時「小確幸」的激勵,彌補了晚上的睡眠不足。

有趣的是,睡眠剝奪卻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快速改善抑鬱的方法,對50~70%的抑鬱症患者都有24小時內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比起常規抗抑鬱藥物需要六到八周才起效的等待時間來說,簡直效果好太多了。不過睡眠剝奪起效快,「藥效」消失得也快。一般剝奪睡眠的療程或者保持36小時不睡覺,或者一天只睡三到四個小時,然後保持清醒二十到二十一個小時,在這保持清醒的20多個小時中,大部分抑鬱症患者的抑鬱癥狀會得到改善,但是一般24小時之後,在睡了一覺醒來,振奮心情的效果也就消失了。所以睡眠剝奪療法在實際操作中是不太現實的。

那麼睡眠剝奪的過程中,大腦中是什麼機制起到了振奮心情的作用呢?科學家發現,這種效果可能是大腦中星狀細胞產生的腺苷作用於神經元的腺苷受體帶來的。在一個實驗中直接刺激小老鼠神經元的腺苷受體,小老鼠在正常睡覺之後的48小時心情和行為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日照時間的長短也是影響抑鬱的一個因素。比如緯度性抑鬱症——住在高緯度地區的人由於日照時間短,更容易得抑鬱症;或者季節性抑鬱症——抑鬱症往往高發於日照時間短的冬季。在一個研究中,科學家把小老鼠連續四個星期放在黑暗的環境中生活。四周後,他們的免疫表達發生了改變,大腦中的海馬體齒狀回細胞(負責認知和記憶能力,是成年後大腦神經元唯一還會繼續增殖的區域)的增殖也減少了,小鼠也變得抑鬱。而增加光照時間,多參加戶外活動,被大量的研究證明可以有效緩解抑鬱和抑鬱情緒。

生活環境會影響得抑鬱症的可能性。人口統計學研究發現,單獨居住使得人們得抑鬱症的幾率增加近一倍。工作不景氣、缺乏社會親友支持會增加男性得抑鬱症的可能,而居住條件差、沒錢、缺乏教育則是女生得抑鬱症的關鍵因素。所以一般來說,居住條件對女生的情緒健康很重要,而支持性的社交(包括家庭和配偶支持)對男生很重要。

隨著網路社交媒體的普及,科學家發現,年輕人頻繁使用網路社交媒體似乎和抑鬱症有關。比如說,最經常刷社交媒體的人得抑鬱的概率是不經常玩社交媒體的人的2.7倍。社交媒體的使用和抑鬱症似乎是互為因果的關係。一方面,有抑鬱傾向的人可能更喜歡在社交媒體上填補真實世界的空虛感。另外一方面,經常使用社交媒體會讓人產生「別人都活得很好,只有我的生活這麼失敗」的錯覺,於是感到嫉妒或者心理不平衡;每天在社交媒體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會讓人覺得白白浪費了時間,感到自責;經常使用社交媒體還可能面臨網路欺凌,增加抑鬱的風險。

新為人父母也會增加得抑鬱症的風險,這叫做產後抑鬱。產後抑鬱的癥狀包括感到極度的悲傷,缺乏能量,焦慮,睡眠和飲食習慣改變,經常哭和易激惹。產後抑鬱通常在新生兒出生後的一周到一個月之間發生。女生產後抑鬱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身體激素的大幅變化,缺乏睡眠,以及社會角色的巨大變化帶來的不適應等等。產後抑鬱不僅影響婚姻滿意度,也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產後抑鬱以往通常特指女性在生孩子之後經歷的抑鬱,男性往往被當作是既得利益者,或者至少是旁觀者,社會對男性的期待是在妻子產後能提供足夠的諒解和照顧。男生似乎和產後抑鬱這個詞沾不上邊。

事實上,在有了新生兒後的第一年,男性出現產後抑鬱的概率是4%到25%,並且容易和女性的產後抑鬱共同出現。新父親的產後抑鬱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健康,並且增加婚姻關係的衝突。父親的焦慮和抑鬱甚至可能轉化成暴力,使女性受到傷害。男生感到為人父母的過大壓力,缺少撫養後代需要的社會支持,或者覺得被排除在母子連接之外(老婆自從有了孩子再也不理我了),這些都會增加男性產後抑鬱的可能性。

讀博士期間隔壁組的一個女生就是研究這個的。當第一次和她聊起她的研究話題,她告訴我她研究男生的產後抑鬱,我以為自己聽錯了,還重複了一遍:男生的產後抑鬱?她雲淡風輕地說:是啊。我確定自己沒聽錯之後興趣大增,馬上搬了個小板凳坐到她身邊,請她具體講講為什麼男生會有產後抑鬱,男生的產後抑鬱長啥樣。她告訴我,不少男生在妻子生產後都會經歷產後抑鬱,他們會覺得鬱鬱寡歡,生無可戀,但是因為從來沒有人告訴他們男生有產後抑鬱這件事,所以他們對自己的反應也是十分懵逼。又因為不少男生不善言辭,平時吐槽分享對象只有自己老婆,在老婆生了孩子之後,以前的待遇一下子都沒有了。他們在訪談中只會說,」我老婆自從生了孩子就只顧孩子,也不怎麼理我了,我心情很差,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近年越來越多研究發現,抑鬱症往往伴隨著大腦和軀體的免疫反應。因此形容抑鬱症是「一場身體的大病或者感冒」並不為過。不過這場「重感冒」對抑鬱症患者來說,扛過去並不容易。想像我們都有過發燒到39.8度的日子,頭腦昏昏沉沉,什麼都不想吃,沒力氣做任何事,甚至看電視、刷手機都力不從心。燒的最厲害的日子連覺也睡不好,睡著總是很容易醒來,更別提什麼注意力和記憶力了。不同的是,重感冒時我們知道身體生病了,需要休息,做不了什麼事,而這場病總有過去的一天,病好了又是一條好漢。而抑鬱症往往找不到對應的明顯軀體癥狀,讓人不知所措、無從歸因,於是逼著自己「表現正常」,內心卻無比恐懼會不會有好的那一天。

大腦核磁共振成像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的大腦功能和正常人不同。復旦大學對1000多人的大腦進行了核磁共振掃描檢查,發現抑鬱症影響大腦的眶額葉皮層,這個區域負責感知獎賞缺失。也就是說,當抑鬱症患者沒有得到他們期待的獎賞的時候,他們會覺得更加失望。眶額葉皮層也和大腦中負責自我感受的區域相連,因此當抑鬱症的人沒有得到外界獎賞反饋的時候,就會感受到重大的個人損失和低自尊。抑鬱症患者的大腦結構似乎也和一般人不同。英國愛丁堡大學掃描了3000多人的大腦白質纖維,結果發現抑鬱症患者大腦白質整合性低於一般人。

抑鬱症會導致自殺,為什麼在人類進化中一直保持高比例?科學界有一種理論認為,抑鬱基因優勢在於保護人不得傳染病。因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殺手是病毒細菌感染,抑鬱基因使人疲倦厭食,不願參加社交,反而保護得抑鬱症的人免受傳染,基因得以延續。

更多應對抑鬱症的方法,在微信公眾號「酷炫腦」搜索「抑鬱症」,文章末尾點擊「閱讀原文「參加自助克服抑鬱症課程。

參考文獻:

Kamilla W Miskowiak, et al. Effects of erythropoietin o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neurocognitive deficits in depression and bipolar disorder. Trials. 2010 Oct 13. doi: 10.1186/1745-6215-11-97

C D Pandya et al, Transglutaminase 2 overexpression induces depressive-like behavior and impaired TrkB signaling in mice,Molecular Psychiatry, 13 September 2016

Leonie Welberg,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2, 435 (August 2011) | doi:10.1038/nrn3072, Psychiatric disorders: The dark side of depression

C L Raison, and A H Mille, The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of depression in Pathogen Host Defense (PATHOS-D), Molecular Psychiatry, 31 January 2012

Laura Pulkki-R?back et al., Living alone and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use: a prospective study in a working-age population, BMC Public Health2012

Tori Rodriguez, Therapy in the Air , 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November/December 2011)

Reut Avinun et al. Hariri. Reward-related ventral striatum activity buffers against the experi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sleep disturbance.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7 DOI: 10.1523/JNEUROSCI.1734-17.2017

David Nutt, Sue Wilson, and Louise Paterson. Sleep disorders as cor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 Dialogues Clin Neurosci. 2008 Sep; 10(3): 329–336.

Elaine M. et al. Meta-Analysis of the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Acute Sleep Deprivatio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2017; DOI: 10.4088/JCP.16r11332

DJ Hines, LI Schmitt, RM Hines, SJ Moss and PG Haydon.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sleep deprivation requireastrocyte-dependent adenosine mediated signaling. Transl Psychiatry (2013) 3,e212; doi:10.1038/tp.2012.136

Pilyoung Kim, and James E. Swain. Sad Dads Paternal Postpartum Depression. Psychiatry (Edgmont). 2007 Feb; 4(2): 35–47.

Liu yi Lin,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MEDIA USE AND DEPRESSION AMONG U.S. YOUNG ADULT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2016; DOI: 10.1002/da.22466

Wei Cheng, et al., Medial reward and lateral non-reward orbitofrontal cortex circuits change in opposite directions in depression. Brain, 2016; aww255 DOI: 10.1093/brain/aww255

Stelzer 29th annual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Convention.

Xueyi Shen, et al. Subcortical volume and white matter integrity abnormalitie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findings from UK Biobank imaging data.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 (1) DOI: 10.1038/s41598-017-05507-6

Andrew G Reece, Christopher M Danforth. Instagram photos reveal predictive markers of depression. EPJ Data Science, 2017; 6 (1) DOI: 10.1140/epjds/s13688-017-0110-z

K. A. Ryan, et al., Shared dimensions of performance and activation dysfunction in cognitive control in females with mood disorders. Brain, 2015; 138 (5): 1424 DOI: 10.1093/brain/awv070

Leandro Z. Agudelo, et al., Skeletal Muscle PGC-1a1 Modulates Kynurenine Metabolism and Mediates Resilience to Stress-Induced Depression. Cell, September 2014

Raymond W. Lam, Anthony J. Levitt, MBBS; Robert D. Levitan; et al Erin E. Michalak, Amy H. Cheung, Rachel Morehouse, Rajamannar Ramasubbu, Lakshmi N. Yatham, MBA; Edwin M. Tam,

Efficacy of Bright Light Treatment, Fluoxetine, and the Combination in Patients With Nonseasonal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Psychiatry. 2016;73(1):56-63.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5.2235

想看更多文章,還可以在公眾號:「酷炫腦」 搜索關鍵詞:

記憶,抑鬱,強迫症,上癮,睡眠,衰老,意識,專註力,發育,冥想,精神病,迷幻藥,智商,情商,多動症


推薦閱讀:

智商和閱讀量成正比嗎?
當藝術碰上神經科學
最強大腦第五季已出,大家怎麼看?
什麼是創造力?
用大腦可塑性改善心理、學習及壽命

TAG:抑郁症 | 大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