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不同姿勢

讀書像是與人交流,不同的書,需要你用不同的方式去閱讀。 如果不知道什麼是這本書的正確打開方式,也就只好像在現實生活中遇見一個性格奇異的人,一邊交流一邊試探那個潛在的模式。

在我的印象中,至少有兩本書的閱讀,在我的經歷里是有糾葛的。在讀進去之前和讀進去之後,其評價呈現兩極。一本是Wen-mei W. Hwu的第一版《大規模並行處理器編程實戰》,另一本是Gay Talese的《王國與權力》。

W.W. Hwu的《大規模並行處理器編程實戰》是講CUDA並行編程的技術書。最開始是念研究生的時候導師推薦閱讀的。我很早就買了,所以有幸能夠珍藏它的第一版,非常薄的一本小冊子。讀懂這本書之前,我斷斷續續地將它翻閱了大概有一年時間。 因為確實很薄,所以每一次都可以很快從頭翻到尾。而每一次的結論都是:這學問做得也太浮躁了吧。根本沒講什麼東西嘛,只是就並行編程的背景、初級概念聊了聊,怎麼寫的程序,又該如何思考問題,都沒怎麼講啊。難怪這麼薄,確實是坑貨。

一年後,大約在導師已經開完這門課後,W.W. Hwu在Coursera上開設了這本書的公開課: Heterogeneous Parallel Programming(似乎現在在Coursera上已經找不到了。但我這裡還有副本,需要的朋友可以留言)。畢竟是心中的一個節,然後W.W. Hwu又是業界大牛,所以還是硬著頭皮去聽了這門課。讓人驚喜的是,Hwu在Coursera上開設的這門課質量極高。僅僅是第一個week的內容就已經完全讓我跪服。出色的slides準備,娓娓道來的細緻講解,讓我一下子明白了CUDA中的結構和思考方式。心中不免感慨,為什麼寫書不能夠像講課這麼用心呢?不禁嘆息。但不論書怎麼樣,這個公開課是好東西啊!於是一步步地跟蹤完了9個week,並在Hwu提供的計算平台上,完成了所有的計算實驗。

這裡可以說一句題外話,當時Hwu架設的這個計算平台也算是引領前沿,開闊了我的眼界。它很像現在Kaggle提供的計算平台,只是要粗糙得多。畢竟這只是一個教學工具,無法和一款工業級的產品相比。記得當時我還發現了其中的漏洞,並用這個漏洞試了些捷徑。當時的幾個計算作業,都是需要你調度CUDA的計算集群單元來做並行計算。可我在認真閱讀了源代碼和錯誤返回信息後發現,其評分標準僅僅依賴於最後的一個結果變數。另一方面,計算作業的實驗數據規模並不大,幾乎可以直接在主核上完成所要求的計算。我動手驗證了自己的這些猜想,結果是:我不僅拿到了所有上機作業的分數,還將附加的難度稍高的作業一併斬獲。

不得不說,這方面,Stanford的教授Tim Roughgarden在Coursera上開設的課程Algorithm就要考慮周全得多。學習演算法,很容易被各種扭曲的思維和步驟搞得來崩潰。於是就會依照自己懶惰的天性,盡最大努力敷衍那些必要的練習。Tim的課,除了講解清晰以外,最精巧的設計在於他提供的練習數據。這些數據規模雖不及工業界的一個零頭,但卻大到足以讓你不得不應用所學到的演算法,否則根本就無法完成計算,甚至都無法將數據完全載入內存。在你與這些數據掙扎的過程中,你自然而然地就能領會到演算法的精髓。

再回到Hwu的書。在經過了這9個week的學習後,我幾乎忘了那本我認為寫得糟糕的書。一個偶然的機會,因為身邊恰好只有這本小薄書,於是信手翻了幾頁。由於已經清楚了這些主題的結構和重點,猛然發現,那些我曾經以為是做作而枯燥的說辭,瞬間煥發出了新的活力。每一句話,都有其所指,每一頁短小的說明,都在精鍊概括某個主題。順勢讀下去,我驚訝地發現,這本薄薄的冊子,竟然完全容納了那9個week的內容,不禁連連叫好。

再後來,Hwu的這本書出了第二版,厚度上增加了幾個量級。我又將它買到,仔細翻閱。但卻明顯感覺後勁不足。這種乏味感,倒不是因為書寫得糟糕,而是少了第一版的那股精鍊的勁兒。第一版好比是一杯精釀的濃茶,而第二版只不過是一杯冰紅茶的飲料。少了太多值得回味、細品的地方。之後,我對Hwu的第一版的小冊子,就做出了相當高的評價。其「好」的程度,堪比之前我對它的「壞」的影響程度。現在想來依舊是:很難看到這樣一本精鍊的小書,像數學裡那些怪癖教授寫出的小冊子,精簡得一字無法修改,留白得讓人回味無窮,智商也算是碾壓得一塌糊塗。

再說第二本Gay Talese的《王國與權力》。最開始知道Gay Talse,當然是因為它在Esquire上的名篇Frank Sinatra Has a Cold,被譽為將虛構類文學的寫法引入新聞紀實行業的開創之作。一篇極長的紀實報道,從一個小的細節開始,隨著意識的流動,將多個片段串連在一起。雖然文章很長,但我還是從頭到尾將它讀完。整體感覺四平八穩,也就還好。

而繼續閱讀這本《王國與權力》,倒不是因為Gay這個人,而純粹是因為想要了解《紐約時報》的歷史。在機場看到這本厚重的大部頭,內心就充滿了期待,心想必定可以對《紐約時報》的歷史做一番深入了解。

那段時間閱讀敘事性的作品還挺多,一個個都行雲流水一般,如村上春樹剛出的《我的職業是小說家》,馬家輝的《龍頭鳳尾》。於是,按照這樣的節奏,我拿起了《王國與權力》開始閱讀。不得不說,Gay的文筆還是很流暢,每一個人物事件的描寫都細緻入微。但一百來頁讀下來,我便失去了方向。一大堆的名字反覆閃現、消失又出現。文筆的流動實在是過於平滑,以至於一不小心,我便忘了為什麼眼前的事件怎麼就突然出現了。剛才還在講這個人的政治手腕,現在就變成了另一個人的天真童年的敘述。更要命的是,這個轉變中,我還沒有半點突兀感。

又這麼繼續閱讀了50多頁,實在是不行了。後續的閱讀體驗,變得味同嚼蠟。只知道有大量的細節不斷地向我湧來,各種歷史事件在我面前鋪陳展開。可完全無法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有條理的框架和脈絡。雖然有各種細節,可是我真的不知道它講了什麼。就連我讀這本書的初衷——想多了解一點《紐約時報》的歷史,也沒有半點進展。

就這麼將讀了快200頁的書擱置了好幾個月。在一個明媚的下午,慢慢再次翻開它的第一頁,慵懶地當作曬太陽的助興工具,再一次從頭開始了《王國與權力》的閱讀。這一次,因為速度極慢,我可以有條不紊地將展開的脈絡慢慢理清。果然是Gay在Frank Sinatra Has a Cold中的敘事風格,在每一個不經意的細節點將筆鋒一轉,把意識流導向下一個場景。只不過,《王國與權力》是史詩級的標準,裡面有更多可寫的細節和可以跳轉的筆鋒。原本線性單一的歷史,在Gay的引導下,成了各個不同時期的人的交叉解讀和思緒纏繞。一旦將這個套路諳熟於心,便能在文本中抓到不同一般的立體體驗。一個實踐不再是乾癟的一、二維。在不同的思路交錯下,不同出發點的考量下,單個事件和歷史得到了不同層面的展現。風貌各異、曲徑通幽。

從這樣感官豐富、面貌多樣的文本中出來,再看其它正常的作品,便會覺得少了些滋味。

可以看出,書的閱讀確實不是單一的。不同的文本必有它不同的滋味、結構和風貌。當你無法讀懂它的時候,不要輕易地將它否定。從頭來過,換上阿成老師素讀的態度,不帶主觀情緒地慢慢爬格子。須知,要讀懂一種新的文本結構,其初期猶如初學閱讀這個技能,需要時間、耐心和仔細。而一旦能夠跨過那重阻礙的大門,便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風景,領略到獨有的滋味。而這個,才是廣泛閱讀不同題材最吸引人的地方。

就這個慢讀,還可以多說幾句。當讀的東西足夠多後,你對承載閱讀的媒介也會逐漸有些感覺。像相對輕鬆的文本閱讀,類似於看商業片,你可以在kindle、iPad上大批量地完成。既容易拿在手中,又能夠以順手的方式做快速翻閱。

而相對嚴肅或者陌生的文本,你是需要購買點紙質書的。在這樣的文本面前,你要謙卑起來,做回學生時代的自己,虔誠地做筆記、寫批註,一條條地將文本吃透。

可對於技術性的書籍,特別是計算機科學,雖然閱讀難度也高,但我卻不太提倡購買紙質書。因為這樣的馬拉松級的戰線太長,常常幾個禮拜下來也就進展了那麼一丁點,實在有些打擊積極性。另一方面,這樣的實體紙質書又太厚,不方便攜帶,便就又少了更多地閱讀大部頭的時間。於是惡性循環,閱讀它的進度就更慢了。

更何況,很多計算機方面的細節,是需要你在PC上做實驗、跑代碼的。輕易跳過實踐環節然後快速奔跑,最後的下場便會如我上面的兩段經歷,淪為不知所云後的放棄。所以,我更提倡在PC上看電子版,特別是pdf或者html的電子版。

從閱讀體驗來講,pdf/html版本不如epub或者mobi格式來得優質,它無法讓你以良好的視覺感受來保持長時間的連續閱讀,總是會有磕磕盼盼的感覺。但這裡,我卻想要鼓勵大家善用這種不便性。正因為pdf/html的不便,它會強制性地降低你的閱讀速度。而對於技術性書籍的閱讀來講,這再好不過。大部分時候,我都不會覺得我讀技術性的書籍讀得太慢,總是懊悔當初讀得太快。每當你感覺pdf/html讀得不流暢時,你就該警醒,應該放慢速度:以老人使用電腦的方式來翻閱pdf/html文檔,而不是像你翻閱微信朋友圈那樣急不可耐。

希望我的閱讀經驗能夠對你有所啟發。也歡迎留言分享你的閱讀體驗。

近期回顧

《數學模型與計算機科學的認知》

《如何運用GitHub來提高生產效率》

《打造讓用戶為自己尖叫的產品》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或分享,請長按下面的二維碼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謝謝!

VIP讚賞專區


推薦閱讀:

八個月讀書總結 2016.10-2017.6
Meta model, the model of model
Reading Notes of Soft Skills
關於「賒欠」的一些思考
周朝陽:為人生加上原創標籤

TAG:原创文章 | 读书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