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餅茶」和「七子圓茶」到底是什麼關係?
懂茶帝,邀請專業人士為茶友答疑解惑。我們的原則是:不忽悠,不賣弄,不惡意攻擊,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觀、中立地回答您的問題。即使是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我們也會盡量做到客觀。
前些天,茶友「小溪流」問了懂茶帝一個問題:「在朋友家看到一款老茶,說是有好幾十年了,餅紙上寫著『中茶牌圓茶』,這個所謂的『圓茶』和我們現在的『七子餅茶』有什麼區別嗎?」
茶友的這個問題,觸及到一個歷史性話題,那就是:現今的「七子餅茶」與歷史上的「七子圓茶」是什麼淵源?雲南七子茶是從什麼時候由「圓」改成「餅」的?
清代的「七子圓茶」
七在中國是一個吉利的數字,七子作為多子多福的象徵,早已深入人心。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七子茶」,其實建制是從清朝才開始的。七圓一筒,是當時政府為了規範計量、規範生產和運輸說制定的一個標準。
《大清會典事例》載:「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雲南商販茶,系每七圓為一筒,重四十九兩(合今1.8千克),徵稅銀一分,每百斤給一引,應以茶三十二筒為一引,每引收稅銀三錢二分。於十三年為始,頒給茶引三千。」
這裡,清政府規定了雲南藏銷茶為七子茶,但當時還沒有這個提法。
清朝的七子圓茶是什麼形狀?由於相隔久遠,沒有實物,比較難判斷。也就是說它有可能是饅頭形的圓茶,也有可能是圓餅形的圓茶。但不管當時是什麼形狀,這個「圓茶」的稱謂被保留下來,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沒有改變。
在清代,茶葉的形制似乎與重量有關係。比如,重量比較輕的小圓茶,形狀如饅頭,一直是五個一包裝,在清末被稱為「小五子圓茶」。這種小五子圓茶後來被下關的商家發展成為沱茶,每圓重8兩(舊制,也就是半市斤),每包裝仍然是五個。
為了區別,人們將每七個為一筒的圓茶包裝形式稱為「七子圓茶」,但它並不是商品或商標名稱,也並不具有強制的規範性。
中茶時代的「圓茶」
民國時期,在一些文獻上我們看到了「七子餅」的叫法,比如,雲南中茶公司經理鄭鶴春先生就曾經在他寫的文章中使用「七子餅」的叫法,但是,在所有雲南中茶的正規統計報表和電報中,都用「圓茶」或「七子圓茶」這一稱謂。
因為在當時,餅茶被專門用來指一種特定的茶,即專門銷往維西、怒江一帶的一種小餅茶(又名筒子茶),它的用料粗老,包裝也是7個一筒,產量較小。
建國後,新成立的中國茶葉公司接管了雲南中國茶葉公司,茶葉國營,雲南茶葉公司所屬各茶廠開始用中茶公司的「八中」商標生產「中茶牌」圓茶。
「圓茶」過渡到「餅茶」
耿建興先生在《普洱茶續》里為我們展示了一個20世紀60年代的七子餅茶茶樣,我們看到外包裝盒上寫有「七子餅茶茶樣」,同時,在標籤上標明品名為七子餅,昆明茶廠生產。但是這個包裝盒卻只能裝一餅茶。
曾經有學者做過深入調查,走訪了一些老人,也查找了一些資料,但仍然無法確認,在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雲南茶葉公司是否生產過七片一筒的常規包裝的「七子餅茶」或者是單片盒裝的七子餅茶。
70年代初,雲南茶葉進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號召力、更利於推廣的名稱,他們改「圓」為「餅」,形成了這個吉祥的名稱「雲南七子餅茶」。這次更改是全面性的。從此,圓茶的稱謂也漸漸地退出舞台,七子餅緊壓茶的霸主地位逐漸確立。
至此,我們可以知道: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包裝紙上印有「雲南七子餅茶」字樣的,都是1972年以後的茶品。至於20世紀60年代盒裝七子餅茶,除樣茶外,我們沒有看到實物,因此,我們無法判斷1972年以前,是否有批量的「七子餅茶」生產。
小懂花這麼多篇幅跟大家介紹「七子圓茶」是如何演進到「七子餅茶」的,並不是掉書袋。這些歷史知識對於喜歡普洱茶的我們來說真不是可有可無,它對我們理解七子餅,鑒別七子餅都是很有幫助的。
不是常有茶友被老茶迷惑嗎?關於七子餅茶的這些歷史,你一定得知道一些。
參考資料:
《從大清到中茶:最真實的普洱茶》,楊凱、劉燕、李曉梅著,雲南人民出版社、雲南出版集團公司2008年版。
原創聲明:本文由「懂茶帝」獨家原創。如需轉載,不得刪減,並請註明出處。
(懂茶帝,邀請專業人士為您答疑,可添加懂茶帝公眾號,隨時隨地提問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