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小時視頻+6千張照片,她記錄了中國科幻的真實歷史
編者按:《追夢人:四川科幻口述史》有兩種打開方式:它是一個時間機器,帶你回顧中國科幻發展史中的重要片段;也是一本幕後花絮集錦,珍藏著老一輩科幻從業者的溫暖記憶。
2017年成都科幻大會前,《追夢人》主編之一楊楓來北京做新書宣傳,接受了《不存在日報》的採訪,談到了編纂過程中的一些小事。我很難想像她和同事為這個項目究竟付出了多少。但楊楓似乎不那麼在意具體的數字,她只是懷揣著一個夢想,儘可能長久地走下去。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楊楓給人的感覺,我想會是「時空交錯感」。
她在《科幻世界》工作了13年,經驗豐富,老練高效,據說科幻圈裡沒有她催不出來的稿子。她說自己已經不年輕了,但她和一起共事的九零後一樣充滿活力。聽楊楓聊著夢想,你會覺得自己回到了學生時代。
如果你也像楊楓一樣熱愛科幻,那你很快就會與她產生共鳴。畢竟,她和她正在做的事所體現的,正是科幻本身的特質。
▲ 楊楓在《追夢人》新書沙龍現場(來源:八光分)
對楊楓來說,科幻或許是一個時空定點,無論在那之前繞過多少路,最後都會抵達這片星空。
但她卻是以非科幻迷的身份加入《科幻世界》雜誌社的。
「我是看著《奧秘》和《飛碟探索》這種雜誌長大的,直到進了《科幻世界》之後才真正知道科幻。」
▲ 這本雜誌是很多人的童年記憶。
2002年,楊楓還是四川文藝出版社的教輔編輯,從小學到高二的題來回做,好不容易擺脫了高考,又掉進了教輔的坑。於是,她決定換工作,離開出版大廈,到雜誌社試試運氣。
她跟樓下報刊亭的大爺打聽四川本地的雜誌社,大爺拿出了《分憂》和《科幻世界》。
「打開《科幻世界》,這不是跟我早年看的很多故事差不多嘛!繞了一大圈,原來我所有的知識儲備都是為了有一天進入《科幻世界》。」
剛入社不久的楊楓,像編輯改稿一樣,把2003年的某一期雜誌,從邊欄、註腳、卷首科技文章到小說做了詳細的批註。這樣的修改就像是一次自我發現,在多年之後重新打開了科幻的蟲洞,讓她找回差點被工作磨滅的關於飛碟、外星人和宇宙的夢想。
在接下來的13年中,楊楓成了推動《科幻世界》乃至整個中國科幻發展的最重要的一股力量,正如姚海軍所評價的,「重要的不是催出了多少稿子,她是整個團隊的靈魂。」
2016年,楊楓離開了《科幻世界》雜誌社,但她的科幻夢想走得更遠了。
《追夢人:四川科幻口述史》是楊楓創立八光分文化之後的第一個大項目,是跟新華網四川分公司共同發起的。用她自己的話說,所有人都投入了全部的精力。
這本書是十位中國科幻親歷者的訪談記錄,他們生活在四川,從不同的角度,保存和展現了中國科幻半個多世紀的記憶。這是一段四川的科幻發展史,也是整個中國科幻史的一個切片。
你還可以把這本書看做是中國科幻的幕後花絮集錦。有些在圈內早已廣為流傳,比如1989年楊瀟獨自一人代表中國,用磕磕絆絆的英語,為成都爭取到了舉辦1991年WSF年會的資格;比如譚楷常說的笑話,1997年北京國際科幻大會邀請的幾位俄羅斯宇航員,愛上了中國餐館飯桌上的自動轉盤,還用飛機運了一個回國。
▲ 1989年,楊瀟在聖馬利諾科幻年會(來源:八光分)
另一些讀起來則像是遙遠的故事。比如年過九旬的周孟璞老先生是怎麼在50年代創立了科普創作協會,並獲得了錢學森的支持;劉興詩在「文革」前創作的五篇小說,在60年代因為各種原因遭到了批判;吳顯奎珍藏了30多年的首屆銀河獎甲等獎獎狀,以及《成都晚報》對此的報道……
▲ 周孟璞和錢學森(來源:八光分)
▲ 首屆銀河獎甲等獎獎狀(來源:八光分)
▲《成都晚報》對首屆銀河獎的報道(來源:八光分)
為《追夢人》而進行的採訪,本身也是一種交流。那些先驅和前輩,即使還念叨著中國科幻,但時間的流逝總會抹去一些東西;聊得高興時,腦海中有個開關就會啪的一下彈起來,原本模糊的記憶也會被細節所填滿。
楊楓說採訪過程中一般有兩種情況:有嘉賓在採訪前就表示,因為各方面的原因,不想談某些內容,但在實際採訪中聊得一高興就忘了之前的約定,直到聊了很多之後才突然意識到「這段不能播」,因此也留下了很多寶貴的資料。有人則恰好相反,決定把某些經歷繼續封存在自己的記憶里,等時機合適了再來解凍。
在這本書中,一次又一次出現了「科文之爭」,這個在今天看來頗有年代感的詞,是這些受訪者真實經歷的歷史。有意思的是,這個問題並不是楊楓事先準備好的。
「在預採訪中,很多人都提到了這件事,雖然有不同的態度和立場,但都非常關注這個話題。」
「科文之爭」指的是中國科幻經歷的一次大波折。自從科幻以「科學文藝」的稱謂從前蘇聯引進中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科幻都是科普教育的一種形式,而不是幻想文學。因此,中國的第一代科幻作家幾乎都是科技工作者,比如鄭文光、劉興詩、葉永烈。
▲《科幻世界》的前身《科學文藝》首刊封面
但也有些人並不滿足於給小孩子看的科普讀物,他們嚮往星空,提倡想像力,反思社會和人類的命運。這場爭論也引發了之後的「軟硬科幻」之分:以凡爾納為代表的硬核科幻,以及以威爾斯為代表的小說,從社會學角度反思科學。
而對從事科幻文學創作的作者們來說,「科文之爭」還帶來了個人層面的衝擊。楊楓在採訪中發現,面對質疑和媒體有傾向性的引導,有些作者採取了迴避的態度,從此不再寫作,也有人在強壓下變得保守,約束了自己想像力的邊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視角,所有的歷史都是人的歷史。我們所關注的,就是在那樣的歷史階段中,這些人選擇了什麼樣的道路。正是這些人,共同形成了中國科幻的版圖。」
▲ 譚楷老師和楊楓(來源:八光分)
楊楓認為,既然是做口述史,就應該最大限度地還原真實情況。但現在科幻的整體環境才剛剛開始回暖復甦,有些原本不是問題的問題如果公開,可能會引起誤解。「我們會適當進行刪減,但不會添加內容。客觀的講述,才能讓旁觀者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評價。」
《追夢人》這個項目一開始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要趕在時間前面,留下所有值得珍藏的回憶。
2009年《科幻世界》30周年紀念增刊收錄了首任編輯劉佳壽一篇不過千字的《<科幻世界>誕生始末》。但還沒來得及拜訪,聽他講講文章背後的故事,老先生就因病去世。
▲ 《科幻世界》30周年紀念增刊封面
「多位老前輩都年事已高,有的甚至已經在醫院的病房住了兩年。有些事現在不談,就永遠帶走了。」
這也是為什麼楊楓選擇了口述史的方式。文字不僅僅是紙頁上的黑色符號,而是包含了聲音和影像,無形的回憶被抽出,以數據的形式被保存起來。
「郵件採訪的話,不用見面就能進行,但這種形式修飾性太強了。我希望能還原採訪那一刻的第一反應,他們的激動、停滯都是最真實的,痛苦還是快樂,都會通過表情展現出來,所以我從一開始就想留下影像資料,記錄下他們各自的生活體驗。」
▲ 譚楷老師和楊楓在採訪結束後的合影(來源:八光分)
即便整個團隊都有很高的熱情和執行力,加上新華網四川分公司的大力支持,《追夢人》的前期準備工程量還是遠遠超過楊楓的預期。
「我們準備了一個大名單,給所有人都問了一個問題:如果繼續做口述史,哪些嘉賓適合進一步採訪?很多人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推薦來的。為了避免同質化,我們在某個歷史時期盡量選取最有代表性的。」
▲ 編輯們為《追夢人》準備的部分資料(來源:八光分)
接受採訪的科幻界先驅中,有周孟璞、吳顯奎這樣的老前輩,對很多今天的科幻從業者來說,他們只是一個名字、一個職務。你或許知道他們在科幻圈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在他們的履歷中完全找不到相關的記錄,只能通過預採訪做初步的資料搜集。
「比如吳顯奎老師,預採訪的時候,他拿來了第一屆銀河獎的獎狀和當時《成都晚報》的相關報道,從來沒有人見過第二份,報道是巴掌大很小的一片紙,獎狀是包得很仔細帶來的,看得出這是他人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紀念。吳老師那篇獲獎小說叫《勇士號沖向颱風》,他是氣象專業畢業的,看到這個小說標題就知道採訪該從哪裡切入了。」
▲ 2007年吳顯奎短篇合集《勇士號沖向颱風》封面
這些採訪中最有價值的,還在於跟著科幻老前輩們進行一場時光旅行,看看十幾歲時看的一本書如何影響了一生。
「『科幻的影響不僅僅是成為作家,發表了幾部作品,而是在其他平台上用新的科幻思維展開工作。如果沒有科幻,我可能就和其他很多行政領導一樣了。』這是我在採訪中聽到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10位科幻作家,40多個小時的視頻,6000多張照片;8月簽合同,3月出書。楊楓和她的同事要在6個月的時間裡,還原中國科幻的一段完整歷史,工作量可想而知。
「老人家大包小包地把東西拎來,擔心弄丟了,還打個收條,寫著:18張圖收好了!有位編輯跟我說,想守著電腦睡覺,免得晚上做噩夢,擔心有人動了電腦。哪一年的哪張圖在哪個文件夾,一閉眼就會看到層層推進的地圖。
最困難的還是轉錄文字的過程。比如周孟璞,談到80年代氣功熱、人體特異功能協會,出現了很多具體的人和時間。遺憾的是,老先生在採訪後11天就去世了,很多信息根本無法確認。
「只有影像資料,而他的那段歷史是不可複製的。」
楊楓給每個嘉賓都準備了一個問題:如果時光倒流,你最想回到什麼時候?當我把這個問題拋給楊楓時,她的回答是:
「我想向未來走。所有走過的路都傾注了所有,不會再回頭,眼睛一定是往前看的。你正全力以赴做的事,做到極致是什麼樣?這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心裡有個小小的夢想,不妨就懷揣著。時機到來,沒準兒就實現了呢。」
▲《追夢人》新書沙龍現場(來源:八光分)
採訪的最後,我問楊楓:你採訪過的老一輩科幻人,和現在共事的年輕人,他們對科幻本身的態度有什麼變化嗎?
楊楓想了一下,然後用非常堅定的語氣說:「沒什麼變化,因為熱愛和執著,認準一件事就做下去。」略微停頓後,她補充道,「要說真有什麼變化,原先只有寥寥數人,現在我們的隊伍更加壯大了。」
現在,楊楓在忙著下一步的採訪計劃,而她打算拜訪的「追夢人」也越來越多。這就是書中常出現的「科幻傳承的力量」吧,雖然有波折和困難,但夢想永遠是溫暖的。
?? | 關鍵詞 | #中國科幻#
?? | 責編 | 西威
?? | 作者 | Raeka,轉碼員,《不存在日報》記者,冷僻故事愛好者。期待有一天能在街角遇見藍盒子,去看看galaxies far far away。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