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蔬果少碰煙酒可防癌——2017年最接地氣的研究論文
前言
有關癌症防治的話題,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會在微信等新媒體上讀到過各種「震驚」「重磅」「震撼」為標題的新聞,彷彿癌症已經被攻克似的。事實上,這些療法、靶點或者藥物,距離真正的臨床應用還很遙遠。有許多在實驗室中非常矚目的成果,一到了臨床甚至臨床前,就立刻現出原形:不是毒性太強,就是壓根沒用。
雖然2017年還沒到頭,但本司機看了那麼多癌症相關的研究論文,覺得還真有一篇研究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具有重要的、切實的指導意義,那就是今年7月4日發表在Annals of Oncology《腫瘤學年鑒》的文章:Cancer deaths and cases attributable to lifestyle factors and infections in China, 2013《2013年中國癌症的發生與死亡歸因於生活方式與感染》。
這項研究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協和醫學院、美國癌症協會、埃默里大學、悉尼大學、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等單位共同參與,選取了2013年的癌症發生與死亡病例,剖析其風險因素。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解讀這篇文章的數據呢?
(註:為了方便讀者,我在原始論文的圖片上加入了中文翻譯,但不塗改原始的數據與英文標註。原始數據和圖片的版權,歸原文作者及出版社所有。)
一、在中國,半數癌症發生與死亡的風險因素是可控的。
在正式解讀數據之前,我們首先來理解論文中運用的一個指標PAF(人群歸因分值,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許多疾病的發生、死亡是由多種風險因素共同促成的,而不同風險因素所貢獻的程度不同。PAF的定義是,在特定時期內,如果在某一人群中消除或者預防某(些)確定的危險因素後(同時其它危險因素在人群中的暴露保持不變),所獲得的人群中疾病發生或死亡風險降低的比例。比如說,不吸煙後,呼吸道疾病發病或致死的比例降低的多寡,就是吸煙的PAF值。(註:這個指標並不是描述個體的,而是在描述群體。但是呢,群體的數值變化也是由個體來貢獻的,所以圍觀群眾若不能理解這其中微妙的區別,也沒太大所謂就對了……)
這篇文章並沒有去研究那些不可控的因素,即那些無可避免的暴露(紫外線、環境毒物等),而專門去看日常生活習慣和個人衛生因素到底對癌症的發生和致死有多大的貢獻。結果發現,如上圖所示,這些可控的風險因素,貢獻了半數癌症的死亡案例。在原文一份長達10頁的附表中,則是展示這些風險因素對癌症發生的貢獻,得到的結論是,這些風險因素對癌症發生的貢獻是39%。但表格太長了,就不在這裡展示。
如果細緻一點解讀,可以得到下面三點結論(第一個柱子是「全部風險因素」混雜在一起考慮,就不翻譯了):
1、在這些因素中,吸煙是男性最重要的致癌與癌症死亡的因素,而女性則是二手煙的主要受害者。
2、HPV(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對女性的影響遠比男性大。
3、新鮮蔬果攝入不足、(過量)飲酒、致病微生物的感染以及體重超重,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致且明確的癌症發生與死亡因素。
而這些風險因素都引致了哪些類型的癌症發生與死亡呢?原始研究論文也給出了答案:宮頸癌、肝癌、口咽喉腔癌、食管癌、胃癌、肺癌、結直腸癌等多種癌症。基本上,這些風險因素都與常見的癌症息息相關。
但是我們同時也發現了,這些風險因素都是可控的!
也就是說,只要不吸煙,少喝酒,多吃新鮮蔬果,多做體育鍛煉,注意個人衛生,那麼中國的癌症新增病例數會降低39%,死亡病例會幾乎降低一半。
二、公共衛生事業任重道遠
可能有人會問了:整天糾結這些數字有什麼用?跟我又有什麼關係?
實際上,這種統計數據,正是國家制定有針對性的公共衛生政策的重要科學依據。而對於個人來說,也能幫我們審視自己的生活習慣,規避風險因素。
第一個需要拎出來講的是吸煙。
在男性中,吸煙對肺癌發生的PAF值是57.5%,死亡是26.4%。這就說明了,如果中國能夠將控煙落到實處,那麼將減少超過一半的男性肺癌患者,也能減少超過1/4的男性肺癌死亡。同時,二手煙對女性肺癌發生的貢獻是22%,死亡4.9%。因此,控煙對於我國人口健康的收益是巨大的!
然而現實非常殘酷。中國是世界上煙民最多的國家。來自不同機構的調查數據表明,這個數字可達3億,佔世界煙民數量的1/3。從個人角度而言,在這裡只能說,命掌握在自己手裡,要自己掂量掂量。然而,二手煙對非吸煙人群的影響,不光只是癌症那麼簡單。因此,煙民們不妨想想家人朋友,就算要吸煙,也請找個隔離的區域。而從國家政策上來說,由於煙草行業的水太深,老司機除了能在這裡掀下桌之外,也做不了什麼。
第二項矚目的數據是,致病微生物的感染對我國癌症的發生與死亡貢獻巨大。
常見類型的感染,包括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幽門螺旋桿菌、EB病毒和HPV,貢獻了超過15%的癌症發生。但這只是個合併考慮的數字。因為有些癌症並非是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所以拖了後腿。假如將癌種細分,數字觸目驚心。
上面這張表給出了各種致病微生物對各類癌症的PAF值(為方便閱讀,有結構上的調整,但忠實保留了原始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乙肝及丙肝病毒的感染,對肝癌發生的貢獻超過75%,幽門螺旋桿菌對胃癌發生的貢獻接近60%,而幾乎100%的宮頸癌和鼻咽癌發生分別歸因於HPV和EB病毒的感染。
那致病微生物感染對癌症的死亡貢獻有多大呢?請看下圖:
我們可以看到,幾乎100%的鼻咽癌和宮頸癌死亡,超過75%的肝癌死亡,以及40%-50%的胃癌與霍奇金淋巴瘤死亡,都可歸因於微生物的感染。
以上這些數據共同說明了,只要國家加大力度推廣病毒疫苗接種和其他公共衛生的建設,就能夠顯著甚至能夠杜絕某些類型癌症的發生,並且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事實上,我國在這方面並沒有落下。這一份研究特意選取了風險因素暴露超過10年並出現終點事件(即罹患癌症或死於癌症)的樣本。但在過去的十年甚至更早以前,針對各類病毒的疫苗接種已經在全國推廣。因此,乙肝和丙肝這一塊的數字,只是很多年前沒有大規模接種疫苗所造成的延遲效應。近期,針對HPV的疫苗已得到批准上市,加之經濟的騰飛以及環境衛生的改善,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國因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致的癌症發生與死亡將會大幅度降低。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新鮮蔬果攝入不足對我國癌症的發生與死亡的貢獻也不小,甚至比過量飲酒還危險(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有些喝太多酒的來不及得癌症就掛掉了)。有的人說,戒煙好難,但多吃點新鮮蔬菜水果總不會很難吧。當然要值得提醒的是,這裡的蔬果指的是新鮮的,而非腌制的。像泡菜那種高鹽、深加工食品,與胃癌的發生是有較強關聯性的。
總結:
整天煙酒不斷光吃肉不吃菜又不注意衛生的死肥宅,可是癌症的高危人群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