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考古日報Vol.143]山東濟南歷城再次發現大型戰國墓葬

 2017年3月至7月,為配合濟南新東站片區安置房建設工程,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在歷城區梁二村東南部發掘一座大型戰國墓葬M3。該墓在上一年度發掘期間勘探發現,後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發掘。

  M3 位於2016 年發掘的M1(《中國文物報》2017 年7 月14 日第8 版)東側15 米。形製為「甲」字形豎穴土坑積石木槨墓,開口距地表約1 米,方向180°。與一般「甲」字形墓葬不同的是,該墓墓道未在墓室中軸線上,而是偏向東側,且方向與墓室方向略有偏差。除西上半部被土方施工破壞,北、東、南側被少數晚期擾坑、擾溝打破外,墓葬整體結構保存較好。

  斜坡墓道長23.5 米、殘寬4.1~10.5 米。墓室口長27.5 米、殘寬22、至二層台深5 米。墓室四壁及墓道兩壁呈4 級台階狀內收,西半部僅存三級,台階加工較為規整,均刷有一層白灰。墓道台階呈斜坡狀上升,與墓道底基本平行。墓室台階寬0.6~1.25 米、高1.2~1.8 米不等,墓道台階寬0.45~0.8 米、高1.15~1.75 米不等(均不含殘存較矮的第一級台階)。墓道與墓室填土同時回填,為灰褐、黃褐、淺紅褐花土,層層夯築而成,四周較中部略高。夯窩平面呈圓形,圜底或近平底,一般直徑4 至6 厘米、深1厘米、夯層厚10 至40 厘米(上部較厚、底部較薄)。

  槨室上口高約0.2 米的部分呈斜坡狀,下部主體直壁,口長5.12 米、寬4.3 米、深1.9 米,底長4.2米、寬3.4 米。底部鋪一層厚約10 厘米的石板,四周立砌大型石塊,木槨與石塊、石塊與土壙之間填以河卵石及土。從殘存情況分析,槨室頂之上鋪有高約30 厘米的卵石、蚌殼層,平面長方形,四邊範圍寬出槨室約40 至50 厘米,其中四周為卵石,中部為蚌殼。由於早期盜擾破壞,棺槨、人骨等均被擾亂無存,根據殘存灰痕推測木槨長2.8 米、寬1.92 米。

  墓內共發現盜洞13 處,8 處盜入槨室內。其中盜洞D1 內出土灰陶豆盤、器蓋,時代可能為戰國晚期;D6 出土一塊覆蓮紋殘碑座,可能為宋元時期;D12 內出土較多磚瓦,可能為宋代。隨葬品發現很少,僅在盜洞內發現銅蓋弓帽、鋪首、熨斗等器物十餘件。

  根據墓葬形制、規模推測M3 墓主人當為大夫一級的貴族,其與M1 東西並列、且據村民所言兩墓為同一封土,故推測為夫妻合葬墓。這兩座墓是濟南乃至山東地區近年來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戰國墓,雖然被嚴重破壞或盜擾,但仍具有重要價值。兩墓形制特徵與臨淄等地的齊國墓葬基本一致,但未在二層台上發現普遍存在的陪葬坑、陪葬墓等設施,其原因可能與墓主人地位變化、經濟衰落等相關,也有可能是邊疆與京畿腹地葬俗不同所致。戰國時期濟南位於齊國西陲,地處與魏、趙、燕等國交戰的前沿。此次發掘為研究齊國葬俗、齊國邊邑、齊文化變遷、齊國歷史等提供了重要資料。(濟南市考古研究所 歷城區文廣新局 房振 劉秀玲 郭俊峰 王惠明)

  (原文刊於:《中國文物報》2017年11月3日8版)


推薦閱讀:

[考古日報Vol.27後續2]王楚寧、張予正:肩水金關漢簡《齊論語》整理
[第0003期] 絲綢之路·天山道關鍵地段路網綜合考察」第一天:巴侖台古道
[第0013期]北京大學東非肯亞陸上考古記
城牆、城樓為什麼是稍稍向里傾斜的?
[考古日報Vol.76]陝西鳳翔發現秦漢時期「皇家祭天壇」

TAG:考古 | 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