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我很抱歉
你有多愚蠢,孩子網癮就有多大
這一篇沒有太長不看版,因為你必須好好看完。
有天,母上一位朋友托她找到我,想讓我幫他們孩子進行心理輔導。問孩子什麼問題,答曰:「不愛學習,愛玩手機。」
我說:「這沒毛病啊。生命的本能就是追逐快樂,要是哪天他不愛玩手機瘋狂迷戀上學習了,可能需要心理醫生給治治。」在被母上批評教育之後,我決定跟他聊聊,起碼可以作為一個長輩告訴他一點人生學習的經驗。
在和他談了之後,我發現他並沒有什麼明顯心理問題,相反他善良、幽默、興趣廣泛、課外知識豐富,最多就有點中二病;但另一方面他也正在經歷很多青少年在那個年齡都會遇到的煩惱:敏感、自卑、在意別人的評價,常常陷入自己和自己的纏鬥之中……
我和他聊了有幾個小時,一出房間就迎上了他父母殷切的目光,似乎想要從我這裡聽到專業有力的分析。
「給你們一分鐘時間,能告訴我5個他的優點嗎?」我問。原來似有滿腹話要講的父母頓時語塞,一分鐘過去了,父親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嗨,你要讓我說他5個缺點,我一秒鐘就能給你說出來!」
「那再給你們一分鐘時間,除了學習學不進去之外,能說出5個他現在的煩惱嗎?」
得到的回應仍然是沉默。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也許是從一開始就是),江湖大忽悠佔據了心理學的半壁江山,抓住了焦慮中的父母。好像孩子成長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變成一些心理學術語,然後再用另一些(偽)心理學去「治療」。
類似形形色色的疑問我收到過很多。
「我孩子兩歲半,平時玩小車都要一字排開,弄歪了就發脾氣。請問哪裡有比較好的心理醫生能治他的偏執和強迫症啊?」(兒童兩三歲會進入秩序敏感期,就是會有一些強迫行為,不能以此為依據判定為偏執或強迫症。)
「昨天我抱著20個月的女兒進電梯,電梯里進來兩個男的,她就嚇哭了。她是不是有社交障礙,我該怎麼提升她的社交能力?」(三歲前兒童本來就不具備社交功能。突然和兩個陌生男人共同進入密閉空間,別說你女兒,我都怕。)
「我兒子15個月,一生病就特別脆弱,一夜要喝3次夜奶,他這種焦慮矛盾型的人格,是不是要靠母嬰隔離的方法來戒斷?」(誰告訴你貪戀夜奶就是焦慮矛盾型人格了?Ainsworth聽了都想打人。)……
遺憾的是,大多數時候,即使我解釋到口乾舌燥,家長仍然不相信我的話:他的孩子真的沒有心理問題——只是和億萬個其他孩子一樣,正在經歷他人生歷程中的某個階段而已。
(這裡還是要感謝母上那位朋友後來選擇了相信我,並對自己進行了反思。)
孩子不聽我的話,那肯定就是有問題。你診斷不出來是你水平不夠,自有水平高的大師能簡單快速解決我們的問題!#那你好棒棒哦,要不要諾貝爾大禪師頒個獎給你?#
所以,戒網癮學校、楊永信大師們就應運而生。
可能有一部分網癮少年是真有心理問題。在從兒童走向成人的過渡階段中,青少年面臨著自我認同、人際交往兩大任務。而孤獨、抑鬱、低自尊、自我封閉及社交焦慮的孩子往往更難很好地處理這些難題,便容易轉向依賴網路。所以與其說這是網癮,不如說是逃避現實中長大成人的任務,在虛擬玩樂中追求心理滿足。
但心理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父母不從自身反思,反而讓非專業人員通過禁錮、毆打、電擊等暴力方式野蠻阻斷上網行為,簡直愚不可及。被虐待過的孩子並不會因此就解決原來的問題,反而會更焦慮,更抑鬱,自尊更低,更具攻擊性。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被扣上網癮帽子的青少年,其實並沒有心理問題,只是自控力差而已(網路成癮可理解為一種衝動控制障礙)。青少年由於前額葉功能(如抑制功能)不完整,所以更愛冒險、不太能控制衝動、自覺能力差,但前額葉功能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完善。這也是為什麼過了20歲,愣頭小夥子就能漸漸學會冷靜自控自律。
說白了,這就是人生中的一個階段而已,即使不去網癮學校,長大了也會好。而市面上充斥著大量教育機構(包括但不限於網癮學校),將孩子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發展好的功能,算作他們「教育」的功勞,以此斂財,同時還讓家長覺得真有效果。
我想說的是,正規醫院往往會告知家屬,你要付出大量努力來配合,承受巨大壓力,面臨很多風險,最後效果也不能百分百保證;只有江湖騙子,才會號稱你什麼力都不用出,什麼風險都沒有,過程輕鬆快速,效果杠杠宛如新生,唯一代價就是大把花錢。
心理治療亦是同理。
要不怎麼說學習很重要呢,因為有些智商稅,是拿孩子的尊嚴、身心健康甚至性命去交的。
我曾看過一個新聞,一個16歲少年進網癮學校沒幾天就被打死了。而他進「校」前兩天,還英勇地救過一位落水女士的命。他的母親哭癱在地喊著「我要兒子」的畫面至今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無法想像他被反銬在地圍毆致死之前有沒有絕望地想過,自己能救得了別人的命,為何在被稀里糊塗的父母親手送進鬼門關時,卻沒人救得了自己的命。
心情很沉重,拖延的Papers不想寫了!
推薦閱讀:
※如何搞定一個對你有惡意的人?
※抑鬱以痛吻我,我仍報之以歌 | 一名心理教育機構創始人的自白
※科學地來討論重度抑鬱症的15種亞類
※我們恨不得有一本社交的規章準則
※大多數讓你加班的事,都沒什麼重要 | 如何攻克「低質量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