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何為立,為何立!!!
我
我是誰!一個30歲的人,學生期間因為某些原因上了5年制大專,自動化專業(就是初中畢業後開始學習,我一點也不避諱)。出生在山西一個很普通的縣城(PS:寒食節發源地介休),父母親都是工人。當然因為「接收思維」影響(生活環境和地理因素),08年畢業後我也順理成章的在家鄉的一個鋼鐵企業成為一名工人。
我是誰!一、上學,信息閉塞的內陸城市,一個16歲的孩子著實不知道未來將要幹什麼。稀里糊塗的被人帶到這所學校,稀里糊塗的被人安排了這個專業。值得慶幸的是我遇到了許多對我有幫助的老師,當初的想法就是有了技能,可以工作,可以養活自己,將來可以孝敬父母。畢業之後從懵懂的少年變為一個看起來不是那麼傻的人,一個可以工作賺錢的人。
我是誰!二、工作1,畢業了,工作了。稀里糊塗的在陪同學去應聘的情況下,我進入了貌似比同學好些的工作單位(當地一家比較有名的集團,幾個工廠都在招人,入職的經過有點隨意)。這是哪裡,荒草叢生。領導說這裡要建設全國最大的異型軋鋼廠,建築工地似得工作持續了一年有餘(因為上學期間的暑假我會到洗煤廠實習當電工提升了自我動手能力,所以工地上的電工活我還是勝任的,當時乾的也算有點技術含量的工作了);學習,委派到馬鋼學習軋鋼控制系統,逐漸與所學專業自控打上關係(不需要做配電工作,而是接觸到設備維護。其實就是看圖紙修電氣元件,保證正常生產);升級,工廠基本已經建成,設備基本安裝完畢,西門子的大牛來了,小電工轉型自動化調試員(開始接觸到自動化設備,變頻器、上位機、PLC控制器、程序修改),工作了5年之久看著這個工廠從無到有然後正常運行還是有點捨不得,不過在與西門子自動化大牛相處過後,我的想法變了我要去做設計不做維護。
我是誰!三、工作2,換工作了。通過同學介紹,依靠上一工作自我專業知識、經驗的積累輾轉進入山西省會太原的一家中大型自動化公司,開始了我的自動化設計工作,一直到現在(我也真正成為自動化工程師)。自動化設計工作和自動化維護工作是截然不同的,剛開始還有點跟不上節奏,還好在同事的幫助下循序漸進。自動化設計工作就是,了解設備,而後工藝,然後兩者的關係(就是把人操作設備的形態轉移成思緒),再然後用所對應的PLC設備編寫程序(簡要介紹下,PLC因為品牌的不同也是分陣營的,德系、日系、歐美系、國產系;應因為與西門子的不解之緣我工作後大部分都是玩的西門子設備,體系之下的6種語言算是精通),接下來就是最無聊枯燥的事情——現場調試。
想法
通過幾年的工作,業務能力不斷上升。因為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晶元技術的發展(好些簡單設備可以用單片機控制,好些系統可以用C++開發),工控行業(從這裡開始將自動化行業稱作工控行業)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著IT行業(吃瓜群眾的統稱)的滲透,想要不被這個急速發展的社會所淘汰必須轉型升級。轉型太過不穩定,不適合山西人的性格,對於30歲的我來說也是不太靠譜的決定;升級是唯一的途徑,那怎麼升級呢。
想怎麼干
請看文章主題圖,不知道怎麼描述我內心對它的想法,所以畫了這個圖。簡要看這個圖由四副圖片組成,第一層成為設備層(直接面向生產勞動作業的機械設備),第二層為控制層(PLC、單片機、小型計算機,按既定策略執行代碼,程序化控制設備進行生產勞動作業),第三層為思想層(它把設備和程序有效連接的橋樑,最為重要的一層,因為他是人想出來的,PS:我想出來的);最後一層實為背景,是什麼,是數據。
程序在執行,設備在執行,操作工人在執行,他們每時每刻都會產生數據,這些數據記錄這個封閉社會(我把每一個生產廠都這麼叫)。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任何的技術發展都是更有效的促進生產作業的效益最大化,大數據也不過如此。工業2.0、智能製造、設備物聯網……種種概念都在工業圈內傳播開來,但是怎麼去應用它,有幾個人可以得起法門。
前段時間偶然的機會加入猴子的數據分析社群,通過對大數據的理解加之自己之前的理解進一步產生出了這個想法。通過觀察我發現社群中,大部分都是對人類社會活動(個人消費)為課題研究。幾乎沒有工業生產領域的研究(貌似這個算是技術門檻)。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在我對工業生產領域的沉澱加之大數據分析學科,產生一種碰撞。使我成為我之理想之人,不求對社會有多大貢獻,只求把所愛之人庇護。路漫漫只要堅持……
學習計劃
1、工作忙,但這個不是借口,每天保證2~3個小時的學習時間。需要學習的新知識實在多,好在猴子有方法。
2、嚴格按照猴子的方法,預習、練習、總結,闖關。
3、數據分析計劃
基礎與社群群員比較實在是差,努力!
4、R語言學習計劃
獎勵不知為何物,就一次遞增吧!
推薦閱讀:
※動輒數百TB級數據的分析平台 海量並發無壓力
※數據分析探索之旅(二):R 的基本操作與數據結構
※如何假裝成一個頂級的數據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