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變強,熟用感統!【建議收藏】文底有驚喜!只為幫助更多兒童!

文章底部有彩蛋!-.-

照料孩子,除了平時的吃、喝、睡之外,「陪伴孩子遊戲」也是相當重要的環節之一,除了可以增進親子關係,更能幫助孩子的發展之路更加順暢。「感覺統合」這個聽起來陌生的名詞,其實從日常生活的玩樂中也可以達成,在了解觀念之餘,也別忘了放下雜誌,享受和孩子親密互動的育兒時光。

孩子跟上沒?發展指標告訴你

發展指標之所以重要,正是由於它不但代表著孩子外顯動作能力,更能從中了解其包括營養、教育等等的發展進度,也反映寶貝腦細胞吸收及增長狀態,甚至是骨骼、肌肉發展,照顧者能從中了解孩子在養育過程中,是否有哪些部分需要加強;若醫生或家長越早察覺孩子的發展進度落後,也更能及早找到問題並介入。

發展指標=統計數字

那麼,發展指標是從何而來的呢?

所謂的發展指標,是根據一連串腦神經及幼兒行為的研究統計而來,應是大多數嬰幼兒都能夠達成的指標。不過,「參考發展指標之外,也應考慮其個別差異。」蜜姐提醒,每個孩子由於生活經驗及發展狀況不一,不見得會和發展指標完全相同。

3歲前是發展重要關鍵

廣告用詞「3歲定終生」,對許多爸爸媽媽來說其實並不陌生。這句話雖有其依據,卻不應該被當作恐嚇家長的理由。孩子在3歲以前若時常接受豐富的營養及教育等刺激,其腦細胞將會增長快速,那麼將來學習新事物時,便能出現較快的反應。

6歲,另一個發展高峰

在孩子3歲過後一直到學齡前,接下來還會有另一個發展的高峰出現在6歲左右,此時腦神經快速的增長如同3歲時期,孩子們經由看、聽、摸等動作可讓腦中神經增生併產生連結,一旦連結產生,那麼將來學習事物時的效率就會高一點;反之,當大腦的連結被棄而不用就會逐漸消失了。

生長指標v.s.發展指標

在兒童健康手冊中,除了發展指標以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量表,是以身高體重做紀錄的「生長指針」,在兒童健康手冊內以「兒童生長曲線圖」的方式呈現,這個指針主要記載了孩子可被量化的身高、體重、頭圍等指數,這類的數據代表著孩子們對營養的吸收狀況,因而影響到包括身高等生理髮展。

至於「發展指標」指的偏向於幼兒的能力堆棧,較不會在特定時間點以量化的方式測量孩子行為,而是檢視在某個時間範圍內,孩子階段性的能力有沒有出現,藉此了解孩子是否能在適當的刺激下習得某些能力。

生長遲緩與發展遲緩間之關係

當孩子的生長或行為出現比指標「慢」的傾向時,專業醫生將會診斷是否已出現遲緩的現象,而在孩子的遲緩問題中,又可分為「生長遲緩」與「發展遲緩」兩類。生長指標與發展指標兩者之間雖有相關,但是否直接互相影響必須經進一步評估才能明朗。

了解孩子的發展

在我們對寶寶的身心發展與遲緩問題擁有初步認識後,緊接著要更進一步了解孩子的粗動作、細動作、語言、人際互動的發展過程,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都能令爸媽感到無比的欣喜!

1~3歲發展指標

孩子飛快的成長,代表他們在生命歷程的前三年,有著快速而驚人的改變,發展指標將這些不同階段呈現的樣貌,以外顯指標做了更細項的呈現,並將行為分作下列四個面向:使用大肢體的粗動作、較精細操作(例如使用手指)的細動作、與人溝通最重要的語言能力,和團體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人際互動行為。

粗動作,從抬頭到踏步

所謂的粗動作,指的是嬰幼兒使用身體軀幹活動,例如轉動脖子使眼睛能看到範圍更廣的景物、使用雙腳跑步讓孩子到更遠的地方探索等等。粗動作的發展會從簡單的頭部、上肢漸漸轉移到下肢,粗動作的發展歷程如下:

●4個月以前:躺在嬰兒床上的小寶寶會逐漸對周遭事物感到好奇,並嘗試揮動手腳想靠近。

●4個月大:嬰兒開始出現欲翻身的行為(有些醫生及兒童健康手冊認為翻身大約在6個月大時出現)。

●5個月大:趴在床上的寶貝主動嘗試將頭撐起,脖子也變得更有力量。

●6個月大:舉手的高度可以超過頭部。

●7個月大:孩子會進行一系列的動作幫助自己坐起來,包括翻身、將身體撐起並坐穩不倒。

●8個月大:嬰兒開始爬行。這個動作的進程相當自然,好奇心會讓寶貝開始學習移動身體,但有些孩子會跳過爬行,直接嘗試用雙腿站立移動到目的地。

●12個月大:扶著家中各項傢俱等物品開始練習走路。

●14個月大:不必靠別的物品,自己就可以好好行走。

●1.5歲到2歲:將球放在固定位置,孩子能夠用腳將球踢出去。

●2歲到2.5歲:使用雙腳向上跳。

●2.5歲到3歲:可以騎三輪車。

細動作,手指能操作越來越多動作

相較於粗動作,手部的細動作較不易被觀察,需要倚靠照顧者提供越來越精細的遊戲,才能讓寶貝有機會多動動手指頭,幫助小肌肉越來越靈活。細動作的發展歷程如下:

●3個月以前:伸出手掌觸摸物品。

●4個月大:孩子將手掌張開,若給他物品可以抓握1分鐘。

●6個月大:家長將布蓋在孩子頭上,他可以自行將其掀開。

●7個月大:能抓著東西敲敲打打。

●8個月大:對有興趣的物品,會使用「姆指+食指」側抓握物品。

●10個月大:可放手將物品交給別人。如果孩子學不會放手,爸爸媽媽可輕輕抓住孩子的手掌向下推壓,由於肌肉的用力方式改變,自然會鬆手將物品放下。

●12個月大:會拍手,將物品放到容器中。

●1歲到1.5歲:會使用筆亂塗鴉,將積木一層層迭起。

●1.5歲到2歲:給予孩子1~2公分的珠子及粗線,他們能將線穿過珠子。

●2歲到2.5歲:可串3個珠子且珠子不會從線的另一頭掉出。

●2.5歲到3歲:可迭8個以上的積木,並能將紙折半。

語言,牙牙學語到「為什麼」寶寶

您的個性比較沉默寡言嗎?試著對孩子多說說話吧,即使他們看起來還不懂得如何響應,但適度的語言刺激將能促進孩子標達方式越來越豐富。語言的發展歷程如下:

●6個月大:會發出無意義的聲音。

●8個月大:出現像爸爸、媽媽一樣的特定聲音,但此時仍屬於聲音無意義的階段。

●10個月大:開始喃喃自語。

●1歲:會叫「爸爸、媽媽」,此時聲音是有意義的,孩子知道自己叫的是誰。

●1歲到1.5歲:對於不喜歡、不要的事物會說「不」,且會以迭字說出兩種東西的名稱。

●1.5到2歲:說出物品完整的名字。

●2歲到2.5歲:使用「你、我、他」等代名詞,如「給強強」、「我不要」等。

●2.5歲到3歲:孩子開始有一大堆「為什麼」、「那是什麼」等問題,家長容易被問到失去耐性不想回答,但這是孩子練習表達並藉此得到滿足的時期,即便簡短回答對他們來說也都很重要。

人際互動,意識他人存在的過程

生活在人類社會,基本的人際互動很重要,這將是一生都在不斷學習的任務。3歲以前的人際互動,僅限于越來越了解身旁人的存在,並透過了解遊戲規則學習尊重他人;若家長不夠了解孩子的人際互動發展,強硬規定孩子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可能會引起孩子的不快!孩子人際互動的發展過程如下:

●3個月大:開始對臉孔進行辨識,知道面前的是另一個人。

●8個月大:開始認生,只願意讓熟悉的人抱。

●10個月大:會拿玩具給熟悉的人。

●1.5歲:和人的感情變多,喜歡擁抱並透過模仿來討好他人,且開始出現分離焦慮。

●1.5歲到2歲:會對周圍的人下命令。

●2歲到2.5歲:出現「我的」概念,只要認為是自己的東西,可能會加以保護不願給別人。

●2.5到3歲:了解遊戲規則及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在同一個區域內玩耍沒有問題,但還不會合作。

為孩子補充「感覺統合」營養

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的「感覺統合」,就是利用科學的方式,讓孩子經由各種不同的刺激與反應,使大腦了解:「看到書可以拿起來翻閱學習」或「看到球就拿起來玩/躲避危險的球」等事件。

大腦發揮整合感覺的效能

人類之所以可以學習、可以行動,是由於我們天生的感官(包括視覺、嗅覺、觸覺等)在接收信息之後,經過大腦這台「超級主機」處理信息,淘汰或挑選內容,評估事物的重要性後,再傳達給身體肌肉進行反應。

推薦閱讀:

如何用小朋友能理解的語言解釋加法?
對於孩子感覺統合的培養,你了解多少?
感統訓練是不是給問題兒童做的訓練?

TAG:儿童教育 | 儿童 | 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