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講了麥肯錫精英的48條工作習慣,最重要的是這7條
今天讀了一本書,叫做《麥肯錫精英的 48 個工作習慣》。
這本書的作者戶塚隆將,在高盛和麥肯錫公司做過多年的企業顧問,還在哈佛商學院獲得了 MBA 學位。
這本書是戶塚隆將工作多年的經驗之談,缺點是寫得比較分散,沒有構成體系。不過因為這些經驗都是他在工作中一點一點積累的實幹經驗,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們來參考。
挑出了七個我認為對自己非常有啟發的經驗,和大家分享。
快速記住他人姓名的竅門
在初次見面時,至少有三次機會可以稱呼對方名字,所以,你很容易記住對方的名字。即使叫錯了,最初的三次也可以原諒。
第一次:自我介紹時說出對方的名字
在自我介紹時說出對方的名字,這樣可以通過自己的嘴巴和耳朵對對方的姓名進行再次確認,加深印象第二次:在提問時說出對方的名字
在自我介紹結束後,即刻說出對方的名字,向對方提出問題。第三次:告別時說出對方的名字
對話結束時,必須說出對方的名字:「XXX,今天非常感謝,期待下次再見。」相處時注意變換場合
在與人相處時,應注意經常改變相見的場所和環境。
如果這次是在午餐時間遇見了,那麼下次就可以一起共進晚餐。如果這次在酒會上遇見了,那麼下次就可以一起吃午餐或在悠閑的下午喝杯咖啡。
如果這次你們在工作中遇見,那麼下次可以約好去其他地方。這次交換名片時穿著襯衫西服,下次見面時則可以穿便裝。或者上次見面時是一大群人,那麼下次可以兩個人單獨見面。這樣,你就可以把對方介紹給自己的家人或朋友了。
經常在同樣的場所、同樣的時間與同樣的人相見,並不會有什麼新的發現。而且,即使雙方一起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也不會更有進一步的愉快體驗。所以,當你步入社會之後,如果想拉近與對方的距離,你就應該毫不猶豫地換個新的環境相處。
不管多忙,每周都要跟與工作無關的人見一次面
每周都與公司以外的熟人和朋友見一次面,和他們交換信息,這是有效拓寬視野和拓展人脈的方法。
而且,要拓展自己的人脈,就應該積極地與各種人進行交流,如與自己興趣愛好不同的人、成長在不同環境下的人、在其他行業工作的人、因與自己的年齡和人生經歷不同而產生不同價值觀的人等。
由此,你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或找到新的人生目標,而且你們之間也可能會培養出想像不到的交情。你會發現,原來自己周圍還有這樣一群人。這些發現會給你的職業生涯帶來更多的成長機會。
讓公司之外的人脈發揮作用的三種方法
麥肯錫的很多顧問都十分注重在繁忙的工作中抽時間與公司以外的人交流,因為從各種行業獲取知識和信息對他們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而且,通過與公司之外的人士交流而獲得的信息和想法,對以後脫離顧問行業、設定下一個職業目標也大有裨益。事實上,我在獨立創業之前,也通過朋友和熟人的介紹認識了各行業的人士,並從他們身上獲得了許多有價值的信息和建議。
讓公司之外的人脈發揮作用,有三種方法。
一、一周之內最少安排一次碰面的機會
無論工作多忙,我都會定期騰出時間與公司之外的人見面。而有些人一旦被俗務纏身,就會忙於應付眼前的事務。等回過頭來一想,才猛然發現自己已經封閉好幾個月了,視野也變得狹窄了。
如果你感到很久沒有結識工作以外的人、新人名片很久沒有增加,那麼這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了。假如你規定自己一周與公司之外的人碰面一次,那麼一個月之內,你就會至少獲得 4~5 張名片。
二、與值得信賴的朋友或熟人介紹的人見面
被稱為交流會的各種活動或聚會數不勝數。沒參加過這種活動的人,先去參加幾場交流會試試吧。不管這種活動對你是否有益,只要你過去參加幾次,就一定會有收穫。如是值得信賴的朋友或熟人介紹的交流會,你就更可能在這種場合建立人脈。
三、如果對對方有好感,那麼就約定近期再見
一周結識一個人,緣分就可能會突然降臨。如果你初次見到對方就對他產生了好感,那麼就應該約定在下周或近期再見面。如果對方是朋友介紹的,而且你又對對方感興趣的話,就應該毫不猶豫地與對方見面。
只要你嘗試與公司以外的人見面,你就會發現,這樣的交往方式十分可行。但是,當我們每天過於忙碌時,很容易就會減少見面的機會。
所以,你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時間,藉助值得信賴的人,追隨自己的直覺,結識有意思的人,他們可能對你的一生產生意想不到的作用。
培養思考無固定答案問題的習慣
在現實中,不一定所有問題都有固定答案。實際上,大多數問題都沒有固定答案。所以,自己設定課題、有邏輯性地思考、進而得出結論很重要。但實際上,這件事說起來很簡單,實踐起來卻相當難。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日本的考試製度下,通常所有的試題都會有固定的答案,教育部門會根據測試的結果來決定學生是否有升學資格。
作為商業人士,根據日常工作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設定自己的課題,並努力地尋找課題答案的習慣十分重要。你可以在讀報紙或讀書時慢慢培養這一習慣。
世界上有很多「無固定答案的問題」。作為一名商業人士,平常要養成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問題的習慣,努力得出自己的見解,從而為日後再工作中取得成績打好基礎。
麥肯錫諮詢公司的讀書術——讀書後,要花三倍的時間思考
自從網路和智能手機誕生之後,搜集信息比以前輕鬆了許多。反過來說,信息之間本身並沒有差別,而人們對信息的看法,從信息中了解的含義才是價值的源泉。
那麼,怎樣做才能構築自己的見解和獨到的想法呢?
首先,在閱讀書籍和報紙時,思考的時間應該大於閱讀的時間,這樣才會產一定的效果。麥肯錫諮詢公司日本分公司的前任社長大前研一先生曾說過:「讀完書之後,要花三倍的時間來思考。」如果你花了兩個小時讀完一本書,那麼就應該用6個小時來思考這本書的內容,從而得到有益的啟發。
有意識地讀書,效果會更好。如果僅限於搜集信息的話,快速閱讀的能力就會發揮作用。但是如果要鍛煉解決「無固定答案的問題」這種能力的話,那麼最好有意識地去實踐「讀書之後,要花三倍的時間來思考」這一方法。
在實踐 1:3 法則時,你首先要著眼於每一章的要旨並將其寫出來。當你完成閱讀後,整本書就被濃縮成了十幾段概述。
其次,將每章的要旨按照其邏輯構成分列出來,然後摘出主要的信息,最後再總結出自己理解的含義。
「空→ 雨→ 傘」的思考模式
麥肯錫諮詢公司的顧問有兩個像咒語一樣的口頭禪,即「So what?」和「Why so?」。
前者表示,在需要得出某種結論時,詢問對方「那又怎麼樣?」。而在運用中,眾所周知的是關於「空→ 雨→ 傘」的討論。
「天上堆積了很多雲」→ 「So what?」→「可能會下雨」→ 「So what?」→「出門要帶雨傘」。
如果你回答「帶雨傘出門」,對方再問「So what?」,你可以回答「要帶上一把大傘」麥肯錫諮詢公司的顧問將這一詢問方法稱為 So What?問法。
在面對某些課題時,我們也會用到「Why so?」。它的意思是:「為什麼會那樣呢?」這種詢問方式可以由表及裡地挖掘出問題的本質。
例如,如果課題是「銷售額上不去」的話,你就可以用「Why so?」來反覆提問,從而得出「因為顧客量沒有增加」、「每位顧客的單筆銷售額低」等答案。
思考是個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的過程。即使是腦子非常靈活的人,相對於直接查找答案來說,他們在思考上也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因為答案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得出來的。
除此之外,這本書中還有一些小的經驗。
這些經驗不必展開來說,因為大家已經聽過很多這樣的建議。不過感覺有必要再列出來一次,尤其是方便還沒有建立自己工作習慣的職場新人們查漏補缺。
- 別把「對不起」掛在嘴邊,要多說「謝謝」
- 隨身攜帶私人筆記,多次寫下相同的目標
- 筆記本放在3秒之內就能打開的地方
- 把清晨的時間用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上,不要做查閱郵件的瑣碎工作
- 接到任務之後,當場和布置人確認信息
- 養好身體,打造一個不遲到、不缺席的強健體魄
- 出電梯時要禮讓他人
- 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要提前 10 分鐘到場
- 兩周護理一次鞋子
● ● ● ● ●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章魚讀書」,查看更多文章。
回復「書單」,給你看我的精選書單。
回復「讀書」,給你看我的讀書方法論。
推薦閱讀:
※幫你提高幸福能力的10本書
※IB破產怎麼辦——美股券商破產程序解讀(原創)
※逆天了,原來你也能成為戀愛的聖手,情愛的靈媒
※去台灣買哪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