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早期初創項目融資環境不容樂觀,投資人要求變高
2014年和2015年是印度年輕人創業的好時機
竺道曾經報道過印度的大學生和年輕人不熱衷於找工作,而是創業。這其中的原因很多,很重要的一點就是,2015年大量投資進入印度(90億美元)。很多最初籍籍無名的企業借著高溢價投資成為行業巨頭。
雖然到了2016年投資有所減少(40.58億美元),但早期項目卻得到了比2015年更多的關注和資金支持(2016年大型項目投資減少,投資少但可能回報大的早期項目成熱門)。
此外,像Flipkart、Ola、Snapdeal這些印度本土成長起來的獨角獸企業,他們的創始人多為白手起家,紛紛成為創業明星。受他們的激勵(或者刺激)的印度年輕人掀起創業潮。
今年8月,全球著名招聘機構Randstad公布了一項針對全球33個國家就業情況的調查。其中有一項針對印度400個企業員工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印度員工的創業熱情全球最高。有83%的印度企業員工表示願意去做創業者,該比例遠遠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的53%。
調查還發現,印度年輕人的創業熱情最高。在年齡介於25-34周歲的受訪者中願意去創業的比例高達72%。
畢竟相較於苦哈哈的去找工作不如開個公司,賬面上躺著融資來的幾百萬美金風光。據IndustryInsiders透露,2016年印度成立了近6000家初創企業。
有點擔心印度初創企業的生存環境
曾幾何時,印度的年輕創業者們曾覺得「有創意,就有投資(If theres an idea, there will be funding)」。恐怕今後這樣的「好日子」要結束了,投資人們變得越來越理性,要求也越來越嚴格。
有些投資人在印度調整了投資戰略,只支持那些「擁有良好信用的成熟創業者」。年輕創業者的形象也打了折扣,在有些投資人看來,初創公司應該是以科技和創造性的想法來解決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幫助改善人們的生活。
然而多數印度企業,甚至是Flipkart和Ola這樣的本土獨角獸也只是在照搬中國和矽谷模式,並沒有太多創新。
已經投資了超過80個項目的天使投資人Sunil Kalra認為:「過去幾年,數以百萬計的美元投給了印度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但他們做得只是揮霍金錢卻一點風險也不用承擔。」
根據IBM的一項調查問卷顯示,有77%的風險投資人認為很多印度的初創公司即無科技也無創新「lack pioneeringinnovation based on new technologies」。
高溢價投資交易一去不復返
初創項目Buddy Services的創始人兼CEO Amit Singal指出:「在2014和2015年,很多創業項目即使只有PPT也能輕鬆獲得150-300萬美元估值的投資。現在類似的企業估值只有2015年的一半。2015年時企業的估值過高。現在投資人不再只是看中創意,他們要看詳細的創業計劃,要求企業能夠在4年內得到收益。」
這些「創業前輩」的融資「經驗」極大地提高了後來者的門檻。這也是竺道在看到第三季度季報時感到擔憂的,竺道資料庫在2017年第三季度的印度創投市場上共錄得183筆交易,總金額38億美元。
值得高興的是,印度創投市場的交易金額已經連續三個季度走高,2017年的印度創投市場可以正式宣布走出了2016年的陰影,更打破了2015年的90億美金投資記錄。
但應該擔憂的是,第三季度一個明顯特徵是行業領先企業也就是大型項目拿走了大部分資金(僅僅Flipkart一家就拿走了65%),中期項目有所增加,但留給早期初創項目的資金並不多,交易數更明顯低於往年任何一個季度。希望這只是特例不是開始。
竺道觀點:2017年,由於軟銀和中國互聯網巨頭們的進入,印度一些各行業領先的企業得到了大量資金支持,並正逐漸發展成行業的領頭羊(或者說印度版的BAT可能大家更方便理解)。而印度是一個盛產寡頭的國家,這些行業領頭羊在大型資本的加持下有可能形成流量壟斷。中國互聯網企業為什麼出海大家應該記得。所以竺道一直關注印度的初創項目,更希望一些優質的初創項目能夠脫穎而出,大家共同發展避免壟斷。實際上,很多在行業領先的企業包括獨角獸企業在過去兩年並沒有發展出自己的商業模式,如今這些企業獲得大量新投資後仍可以繼續存活。但他們佔用的是真正具有創新精神或者掌握市場痛點的初創企業的生存空間。這對於印度的創業市場不是好事。投資人變得理性可以理解,但是否可以用階段性投資,以KPI的形式繼續支持優質的初創項目呢?例如給項目制定發展目標一點一點增加投資呢?
推薦閱讀:
※跨年玩出新花樣,我在印度等你!
※在線上渠道站穩腳跟的小米是如何在印度發展線下渠道的?
※紅杉在印度要重新聚焦早期投資 預言新一批獨角獸即將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