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媽媽的飲食習慣,會決定孩子一輩子的偏好嗎?

【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

你知道你家孩子吃飯偏好如何決定的嗎?真奇妙。

一位媽媽苦惱地說:「我家孩子特別愛吃什麼辣條、炸雞,怎麼勸都沒用。我孕期特別注意飲食,怎麼孩子會愛吃這些東西……」這位媽媽提到的,孕期媽媽的口味的確會一開始決定孩子的口味。

?護士為什麼用羊水給寶寶洗澡?

在國外某家醫院產房,一位剛出生的男嬰「哇哇」大哭,護士用羊水給男嬰洗澡,男嬰瞬間就安靜下來了。護士小姐說,每一位嬰兒都有「嗅覺記憶」,羊水不僅有媽媽的體味,還有媽媽吃進食物的味道,在過去的9個月,這些味道已經在胎兒大腦形成記憶。

所以羊水熟悉的氣味,會讓寶寶想起過去待過的溫暖環境,讓嬰兒感覺到安全,有助於安撫嬰兒緊張的情緒。

?孕婦可以給嬰兒「口味設定」?

一項針對胎兒飲食的研究

Julie Mennella及其同事研究過46名孕婦的飲食。他們讓部分孕婦孕期喝胡蘿蔔汁,一些孕婦喝白開水。在嬰兒出生後5個月,那些孕期喝胡蘿蔔汁的媽媽分娩的寶寶,在進食胡蘿蔔味道的輔食時表現出偏好。

如同上面提到的,「嗅覺記憶」也常常叫「口味設定」,所以國外的孕婦們,喜愛在孕期給孩子設定飲食口味,讓孩子儘早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比如有些孕婦故意多吃堅果,有些孕婦選擇魚類,而有些孕婦偏好蔬果。

?「口味設定」特定的階段,集中在孕晚期。為什麼呢?

雖然孕期8周後,胎兒的小舌頭會長出一些味覺的組織,但這時胎兒還嘗不到味道,這個功能需要到胎寶寶6個月後才發揮作用。胎兒6個月後,不僅能夠聞到媽媽身上的味道,還能品嘗到媽媽每頓吃進肚子里的食物的味道。有科學家通過B超觀察到,每當孕媽吃了甜的食物,胎兒大口吞咽的頻率會上升。

孕晚期,媽媽的某種經常性的飲食氣味能給胎兒帶來足夠的氣味刺激,並寫入胎寶寶的潛意識。所以出生後幾年,孩子的飲食偏好會跟媽媽一樣。

我有個同學,她的兒子3歲,幾乎每天薯片不離手,她常常責怪孩子的姥姥太溺愛孩子,總是滿足孩子吃薯片的慾望。當她有一天下班回到家,心情抑鬱時從冰箱翻出幾包薯片,整整啃了一個晚上。當她清理薯片碎時,突然想起自己孕期常常心情不佳而偏愛炸薯片。原來,禍根是自己種下的。

?孩子稍大後,兩種關鍵原因會讓他們愛上垃圾食品

孩子的飲食偏好,頭幾年受孕期媽媽的影響較大,但隨著年齡增加,口味可能會發生變化,下面兩種關鍵原因,有助於爸媽避免讓孩子愛上垃圾食品。

1、心情跟食物掛鉤

社會心理學家瓊.特溫格在實驗研究中發現,那些遭遇挫折、心情低落的人,會由於行為失控而愛上了垃圾食物,比如他們故意不喝那些有益於健康但口味欠佳的食物,卻過量食用不益於健康但美味的食物,比如薯片、炸雞、飲料等。長期以往,他們便養成了不良的飲食習慣。

旦旦媽媽是個注重營養的媽媽,她總是用心地給孩子搭配各種營養,每頓都有魚、蛋、蔬菜和湯水。有一次,旦旦坐到飯桌前就被爸爸批評,因為他當天闖禍了,在學校把一支顏料塗到了一位女同學的頭上,被女同學的家長投訴。因為被嚴厲批評,旦旦沒了食慾,沒吃幾口就說不吃了。慈愛的爺爺帶旦旦外出,吃了炸雞腿,孩子吃了很多,一下子就愛上了。

由此可見,讓孩子吃飯時保持心情愉悅是必要的,有助於養成孩子健康的飲食習慣。在孩子吃某些健康食物時,孩子剛好遇上高興事兒,這個孩子便可能會愛上那刻的食物。因為當時的食物跟高興情緒產生了關聯,在大腦刻下了美好。

2、玩伴、同伴的從眾影響

這項研究來自倫敦學者Andrea D Smith,他通過研究2865雙胞胎,排除了基因因素後,他發現影響一個孩子的飲食偏好是孩子的玩伴或同伴,孩子越大越是如此。家長常常能發現,如果一個孩子愛吃巧克力,那麼跟這個孩子常常玩一起的孩子便可能也會愛吃巧克力。所以如果孩子的玩伴剛好偏愛不健康的垃圾食品,受從眾的心理影響,那麼你家孩子很可能便會愛上垃圾食品。

即使孩子一開始不認可垃圾食品,但由於從眾的壓力和模仿的作用,常常會讓孩子為了得到更多的友誼而「愛屋及烏」。當然也有些孩子在嘗試後被美味吸引,從此發自內心地愛上垃圾食品。

丁丁媽媽很討厭火腿,也非常擔憂丁丁吃上火腿,所以在丁丁6歲前,家裡從沒出現過火腿。但是在6歲那年,丁丁去了舅媽家過周末。孩子們一開始在玩玩具,後來丁丁發現小表姐小表哥不玩了,都在啃食火腿,丁丁也吃了。才過了兩天,丁丁回家後告訴爸爸媽媽說自己最愛的食物是火腿。

總結:

如果不想你家孩子愛上垃圾食品,除了孕期「口味設定」外,在日常養育中還要讓孩子心情愉悅地吃健康食品,尤其需要避免孩子向愛吃垃圾食品的孩子模仿。

?除此之外,從小給孩子講營養知識有幫助

從小跟孩子介紹各種食物的營養,垃圾食品的不良成分,也有助於幫助孩子未來遠離垃圾食品。

我兒子幼兒園一位同學小Q。

有一天看到別的小朋友在吃巧克力,便一本正經地勸說對方:小孩吃巧克力不利於大腦發育,最好不要吃!每個小孩都要懂得為自己的身體負責。「這孩子太專業了,顯然小Q的爸媽常常告訴他這方面的知識。

魯米說,「我們是鏡子,也是鏡中的臉龐。我們正在品嘗它的味道,永恆的此刻……」一個孩子的行為反映的是Ta的內在,孩子對食物的偏好,我們也常常能找到心理的軌跡。

本文關鍵字:垃圾食品、食物與心理、家庭養育、親子育兒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專愛淘國外心理學家們有價值的育兒知識。


推薦閱讀:

從味蕾到心靈:鹽糖脂和人們的拉鋸戰
找到「極樂點」:食品口味優化的藝術
你這吃貨的命,是註定的
肯德基PK麥當勞:4圖查明誰比誰更「垃圾」
麥當勞和肯德基在國外都是底層民眾才吃的嗎?

TAG:垃圾食品 | 育儿知识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