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潤鳳凰醫療(1515.HK):新人事,新起點,新征程

沒有一點點防備,華潤鳳凰醫療(1515.HK)又來了一輪人事調整,這次是2016年4月公布華潤入主以來的第三次人事變動,這次人事變動之後,華潤系統的高管已經全面接管上市公司董事會,進一步確認了華潤鳳凰醫療(1515.HK)在集團的地位,這次人事調動,即是華潤借殼鳳凰醫療(1515.HK)這麼就整合的結束,更是華潤放開手腳搞事情的前奏。

一、華潤掌權歷程

2016年4月8日,鳳凰醫療停牌公告擬收購華潤醫療其下屬擁有或管理47家醫療機構和3家養老機構,交易對價以增發新股支付,以8.04元/股,發行4.63億股,交易金額約合港幣37.2億元。交易完成後,華潤醫療成為鳳凰醫療的單一最大股東,占上市公司發行股份後經擴大發行股本的比例不低於35.7%,華潤有四個董事會席位。

出於意料的是,2016年5月3日,鳳凰醫療公告收購中信醫療旗下的三家醫院,作價12.4億,以9.5元/股,發行1.3億股支付。同時,雙方諒解備忘錄約定,中信醫療後續將有權向上市公司注入其所有的其他醫療服務資產,中信有一個董事會席位。如交易完成,公司的股權結構形成國企出資,民企管理,公眾監管的混改模式。

然而,後續的局面的變化就有意思,2016年11月25日,鳳凰醫療(1515.HK)公布人事調動:

鳳凰系統高管離開:執行董事及董事長徐捷、首席財務官江天帆、副總經理單寶傑、執行董事徐澤昌,因其他工作安排辭任。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梁洪澤調職為非執行董事、執行總經理張曉丹調職為行政總裁( 曾經在中信信託工作)。

華潤系統高管進入:委任傅育寧為榮譽主席、王印為非執行董事及董事長、王彥為非執行董事、賀旋為非執行董事、吳珀濤為執行董事及執行總經理(原鳳凰人士)、李峙樂為首席財務官。

這次人事調動是大幅超預期:

1)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做了榮譽主席,國企一把手直接掛職,意味著很多東西,有足夠的資源,也有足夠的關注,有大老闆看著,下面的人小心思都會收起來;但另一方面,這個業務口做出的業績,大老闆很容易看得到,所以懂事的同志們會擼起袖子加油干。PS:目前傅育寧只在華潤鳳凰醫療(1515.HK)和華潤醫藥(3320.HK)掛職。

2)華潤集團副董事長王印在鳳凰這邊掛了非執行董事及董事長,這可是少有的幾位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平穩做到現在的老華潤高管了,來華潤鳳凰之前一直主管華潤置地。

一個企業不外乎就是人財物三件事,從人事的從頂層設計來看,華潤這兩位大boss的入主,在當時混改的基調下有了不一樣的味道,看到這個人士任免當時就感覺中信的收購要黃了,因為華潤作為第一大股東,人員配置規格這麼高,理論上平級的中信怎麼可能接受做二股東...

結果到了2017年5月5日,華潤鳳凰發布公告,宣布終止之中信醫療入股事宜,把上一輪人事任免的缺的劇情給對上了...故事的最後,中信醫療去A股借殼集團的中信海直(000099.SZ),所以啊,有點江湖地位的都還是想自己做大哥。

2017年10月12日,華潤鳳凰醫療(1515.HK)公告新一輪人士調動:

鳳凰系的非執行董事任梁洪澤、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吳珀濤、執行董事徐澤昌;16年調入的華潤系的非執行董事賀旋(原華潤醫藥系統)、首席財務官李峙樂(原華潤醫療系統)共計5人辭任;

華潤系委任新的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韓躍偉(原華潤置地系統)、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官任遠(原華潤集團系統);

鳳凰系的付燕珺任執行董事,成立兵任提名委員會委員。

至此,華潤入主一年多以來,終於全面控制華潤鳳凰醫療(1515.HK)董事會,華潤系4位,鳳凰系2位,獨董4位,最新的董事會成員構成如下,請各位看官結合人員背景感受一下:

二、新人事的新征程

為什麼要高度重視這一次華潤鳳凰的人士調整?

這就要講點題外話了,對於國企來講,其實人事的調動意味著很多東西,當年我還在國企的時候,我們的老領導經常教育我們:「小Y啊,其實在國企當個領導,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關鍵是怎麼從上面爭取到政策,集團體量這麼大,隨便放點水在分管的業務口,日子想不滋潤都難。」

一把手管來管去不外乎就是:人財物,三件事,國企的運行機制是人推著事情走,人是在第一位的,人選對了,事情基本就妥了。順著這個邏輯,其實在提拔之前,上層已經想好劇本怎麼走了,人只是在既定框架下選好後走流程的最後一步。

回到這次華潤入主後的人事變動,基本整個脈絡就出來了:

2016年11月的人事調動,集團董事長傅育寧、副董事長王印定調這次入主的高規格,同時華潤置地(王印)、醫藥(賀旋)、醫療(李峙樂)三個產業相關板塊的人入主董事會,一則與鳳凰系的人磨合,摸清楚公司的基本情況,另一方面也是在摸索,在集團相關的三個板塊中,以哪個板塊的資源為主要抓手進行開展工作。

期間穿插著2016年年報的大幅洗商譽,這種財務運作是犧牲短期報表,有利長期報表的,這種立足長遠的財務準備也體現出華潤的耐心,隨後有大半年,華潤鳳凰都比較低調,除了和集團兄弟公司的幾個戰略合作協議沒有啥大新聞,直至2017年9月,山東濱州市、廣西來賓市、海南萬寧市的項目連續的釋放出來,項目的落地與推進說明內部的磨合已經基本完成。

2017年10月的這次人事調動,華潤置地、醫療、醫藥三大板塊的高管出現了大變動,華潤置地背景的高管:王印(董事長)、韓躍偉(行政總裁)主管了華潤鳳凰的經營,而直觀的醫療、醫藥背景的高管調離華潤鳳凰,這個人事調動乍一看貌似奇怪,調離產業相關度更高的醫藥、醫療背景的人,扶正華潤置地背景的人,但這個恰恰是磨合後的最優解。

我們先來看看傳統醫藥、醫療公司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醫藥行業:想盡辦法賣更多的葯

醫療行業:監管要求用最少的成本來解決患者需求

這就是兩者天然在思考路徑上的差異,很多人、很多事都是有路徑依賴,或者稱之為成功經驗,包括他資源也是和過去的成功匹配的,因此任何從葯企邏輯出發的醫療都註定會跑偏的...首先醫藥系統的人就可以排除了,那為什麼醫療系統的人也跟著調整了?

這就要回到我們去思考:當下浩浩蕩蕩的公立醫院改制、醫療體等時代性的醫療服務政策紅利窗口,對於一個做醫療服務的公司來講,核心競爭能力是什麼?

說一千道一萬,本子上核心競爭力就一個:搞到項目!

當下,規模的迅速提高才是未來公司產業位置的根本,隨著醫療體的推進,未來患者的流動模式會與現在三甲為主導的中心節點入口模式逐步變成基層醫療高密度覆蓋模式。在大病不出縣的指導思想下,患者的流動會在一個醫聯體系統中流轉,未來的競爭格局一定是變成區域內多層次醫療機構的集團競爭之間,要求一個集團在區域內形成,三甲+基層的模式,說白了就是要做到區域規模化經營,向患者流量要利潤。

不僅僅要搞到大項目,還要鋪基層醫院才是面向改革未來方向的模式,而項目落地的能力,說白了就兩個要素:資金+政府公關。

醫療是大資金長周期業務,沒有長周期低成本的資金去做醫院就是找死...

公立醫院的資源受到政府意志極強的引導,沒有政府資源的,想大規模去做醫療,也是找死...

房地產是幹什麼的?

房地產就是搞到錢,然後再搞到地,不停的滾起來,越滾越大。但凡能做大的房地產公司,資金+政府公關都是一等一的節奏...這就恰恰與我們提煉的在這波改制中最需要的要素是匹配的,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故事的最後,華潤置地系統的高管會主持華潤鳳凰的工作了。

故事到這裡,很容易讓人有種聯想,這不就是房地產公司去做醫療的節奏了么?這裡我們要再去分解思考這個問題,進入房地產開發白銀時代,房地產公司大部分都有多元化轉型的意願,主流的轉型方向是大健康、大金融,大金融我們就不展開,具體說大健康,雖然上文的分析出來的結論,房地產開發公司在醫療上有天然的路徑優勢,為什麼沒有一家房企的轉型是看到比較成功的?

邏輯很簡單,有轉型想法的都是民營房企,民營房企最核心的競爭力是逆政策周期、超高槓桿、超高速周轉的打法,這一輪牛市的內房三大魔頭(融創、恆大、碧桂園)就是這個套路的佼佼者,賺過這種錢的公司,是沒辦法賺醫療的錢的,來錢太慢了,財務上太不划算了...

那為什麼這輪內房行情中,大部分國有的房企都沒有特彆強的表現?核心就在於,國有房企在政治正確的背景下,不能,也不敢大幅的逆政策周期布局,所以導致了他們走的都是穩健的發展策略,以前外資給他們的估值也比較高,傳統的老國有房企,搞好自己的一畝三分田就好了,華潤置地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在一個綜合性集團的統籌下,集團有能力和動力來調動他的資源支持醫療業務板塊的發展。

因此,這次華潤置地背景的高管主導了董事會的人士調動基本就明確了集團接下來在規模上會有強勁的發展意願,根據最新的消息,華潤鳳凰旗下的UCC連鎖診所,將首先在海南石梅灣旅遊度假區和深圳華潤集團總部大廈(春筍)落地,未來,鳳凰醫療UCC連鎖診所或相應的等級醫院,也將配屬至華潤置地在華南各省市的其他開發項目中。

雙方的合作帶有一定排他性。根據協議約定,在同等條件下,華潤置地和鳳凰醫療就地產與醫療融合項目,應優先選擇對方進行合作;若鳳凰醫療在華潤置地開發項目附近有與政府(或第三方)開展的合作項目,鳳凰醫療也會促使該合作項目為華潤置地的開發項目配套醫療業態或提供醫療支持。

在規模擴張上,從集團現有資源來看,當下能給華潤鳳凰最大支持的毫無疑問是華潤置地;其他產業的聯動是效率上的提高,孰輕孰重就很明顯了,這次的人事調動只是這個戰略聯動的具體體現而已,未來可能在華潤置地項目中,醫療也是核心的配套資源了,只要雙方在合作機制理順了,未來複制的速度會遠超想像,畢竟華潤置地權益銷售也是進得了前10的。有個彩蛋:新行政總裁韓躍偉的深圳背景,華潤集團總部大廈也在深圳,而深圳恰恰又特別缺優質醫療資源,感覺華潤鳳凰在深圳要有大新聞了...

在醫療行業,向來我覺得科學發展策略就只有兩個:大綜合或者小專科,前者是大央企的舞台,後者是民企的縫隙,從目前華潤鳳凰的人事調整來看,以華潤置地主導的管理團隊基本定調,未來有點小變化的可能也就是那4席獨董吧,那是後話了,未來華潤鳳凰的擴張路徑不外乎就是:

集團出面拿下區域的核心三甲醫院改制;

置地快速跟進複製基層醫院;

華潤鳳凰提供綜合的醫院、醫生管理;

三者聯動迅速形成區域的聯動優勢,根據最新的數據,華潤鳳凰目前共管理109家醫療機構,8家三級醫院,13335張床位,「萬床戶」的管理經驗已經得到驗證,原鳳凰系也保留了兩位高管,未來對外輸出也是完全可預期的。

據《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2015》估算,全國國有企業醫院大致在3000餘家,僅76家央企所辦醫院尚有1235家(其中三級醫院34家、二級醫院266家),總床位數19.32萬張(國務院國資委2010年統計數據)。7月28日,六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國有企業辦教育醫療機構深化改革的指導意見》,划了重點,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企業辦教育機構、醫療機構集中管理、改制或移交工作。

在這種歷史機遇和當量面前,結合華潤集團過往在燃氣、電力、房地產的戰績來看,「萬床戶」只是起點...2017年中報,華潤鳳凰實現收益8.62億元人民幣,比增22.25%;毛利3.23億元,比增77.46%;權益持有人應占凈利達3.25億元,比增149.34%,扣非凈利潤為1.93億人民幣,同比增長43.0%。在經營層面扛住了北京醫改的壓力,保持平穩增長已屬不易。按照中報扣非凈利潤(1.93億人民幣)來測算,全年5億人民幣左右的盈利完全可預期,那折算回來PE也就20多倍,還未含變現聯合醫務的投資收益以及任何外延併購。

結語:

醫療服務行業的估值體系還在摸索,在目前的板塊格局中,行業的規模龍頭,明確的集團支持,看得到的政策紅利,在港股的生態下,如果覺得中國的醫療改革長期是向好的,配一點龍頭是容錯率很高的策略。

回到做醫療這個事情上,本質上講,我是看好國企去做醫療的,雖然你可以找到無數的理由去說國企的不好,但是國企的性質決定了,他是要講政治的,在醫療這個事情上,純講經濟就必然會異化成莆田系,講點政治,懂點大局,顧點民生其實反而是有利的,投資這個行業,也不要抱有暴漲的預期,這個行業不是賺快錢的行業,是個穩健的慢行業。


推薦閱讀:

TAG:医疗 | 华润集团 | 港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