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敘事
Mindhunter
# 理論與敘事
哲學與社會學理論和敘事總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柏拉圖的洞穴隱喻,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還有薩特寫過小說,也寫過理論著作。也許從一開始,哲學理論都是通過對話的敘事手法講述的,但是大部分小說家只是把社會學理論作為敘事中的一個主題或者想要表達的一個思想內容。甚至我覺得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里前面那部分表達的宗教思想也有些過分說教,當然在他這部小說里形成了一種獨特風格。
但是mindhunter的第一季確實把社會學理論或者研究方法和敘事緊密結合在了一起,甚至這裡面社會學研究方法主導了敘事,只要熟悉社會學研究方法,都可以猜出來下一步要講什麼故事。
# 社會學研究方法
1. 發現問題:男主本來只是一個談判專家,但是因為一次事件被安排到了匡提科,無意中他開始了解犯罪心理學(當然當時沒這個學科)的研究現狀,就是現有理論已經無法解釋謀殺案兇手的動機了。男主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和搭檔一起去教其他警察現有的犯罪心理學理論,一邊調查各地發生的有意思的案件,一邊準備開始進行訪談。
2. 提出假設:男主在和罪犯訪談和實際調查的過程中,開始形成自己的profile的理論,比如連環殺手,比如stressor(現代來說這個詞應該翻譯成應激源,不過那個年代應該還沒有應激的概念)。
3. 驗證假設:劇集里甚至制定了標準問卷,毫無疑問博士想要做的是收集數據,驗證他們提出的假設。
4. 預測:一旦假設被數據驗證成立,假設的模型就可以用於預測,劇集里也有相應的內容。
5. 干預:對於罪犯來說,還有一個問題是干預,劇集里也提及了。
# 與敘事的關係
當然,這部劇不可能僅僅局限於社會學理論,這部劇里有很多地方在和社會學理論互動,也正是這些地方讓整個故事出彩。
劇集里涉及了很多absent father的案例,而男主搭檔恰好就屬於absent father,這無疑是一個伏筆。
男主的感情受挫毫無疑問也是男主的一個應激源,同時男主還面對事業受挫這樣一個應激源。
博士有一個場景是和自己做學術的同事談話,然後選擇了去實踐,而不是象牙塔。這個選擇應該是比較理所當然的,畢竟FBI的實地工作比理論研究刺激的多。
然後就是最關鍵的一點,在敘事中社會學理論可以變成現實,劇集最後也出現了許多故事的經典橋段,男主研究連環殺人犯,最後自己變得越來越像一個連環殺人犯,被殺人犯認同了,然後嚇的panic attack。
這個故事裡對人物心理的塑造比較奇怪,大部分人物實際上profile十分類似。比如男主被ed抱了以後,唯一的反應是逃跑,另外男主那個同事,也十分膽小,兩次都直接選擇了告密,甚至男主的搭檔也沒法袒護男主,直接對男主做了負面評論,整個三個主要出現的男性角色都是一種懦弱,逃避的姿態。同時男主還體現出急需認同的心理,包括開始的講課直到後來一系列事件。
第一季的劇情發展基本是按照社會學研究過程進行的,同時也埋下了很多伏筆。第二季應該不會再用這樣的結構安排故事了,很期待第二季會有什麼樣的敘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