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被身邊的暴富故事刺激著,我們還能怎麼辦

何以解憂,唯有暴富。何以被刺激,當然都是因為別人的暴富。

下午同事派實習生去買燒餅,他回來八卦說燒餅店主的兒子要準備接班了,男孩子長得斯文白凈,安安靜靜地在一邊給老爸打下手。這個燒餅店在本地很紅,多年前就上過報紙,老闆據說靠手藝已經掙了三套房,每天天不亮就開寶馬來做餅。

我想起了幾個月前爆紅的「月入三萬」煎餅大媽,不過燒餅叔更發人深省的是,他不但資產更多,還合情合理且有底氣地讓大學畢業的兒子接班了。

要說完全不受刺激是假的。我大學畢業,在這座一線城市最高級的寫字樓里實習,只有2800塊的實習補貼,還不知道能不能轉正。就算轉正了,我看公司里已經工作很多年的人,也沒有月入三萬。我也想突破,想賺錢,想變得牛逼,但我不知道該怎麼奮鬥。」

這是我在那個「大媽做煎餅月入三萬」的新聞下面,看到的最真實也最扎心的一條評論。

一個彷彿《歡樂頌》里「關關」的形象,浮現在我眼前。

以TA的情況,既不會刻意diss做煎餅的大媽,也不會發自內心羨慕,但的確會感到迷茫和焦慮,實話講出來沒什麼丟臉的。

TA剛剛畢業,還在被學生思維拖累,恐怕潛意識裡依然有這麼一條邏輯:

讀了很多書=擁有高端工作=收入豐厚>沒讀過書=低技術含量的工作=收入低

學生思維的形成,其實錯不在學生。

而是整個學生時代的大環境和評價機制,給身處其中的年輕人,造成了許多錯覺。

學生時代,至少有兩大陷阱。

第一就是,你會被賦予一個「兜底夢想」。

哪怕再沒目標沒想法的人,在校園裡讀書的時候,至少可以為分數和排名奮鬥。考試分數高,就能脫穎而出,學校里各種鮮花掌聲資源通通屬於你。

父母和老師告訴你,只要成績好了,想去讀研也可以,用人單位也搶著要,根本不用愁……

在學校的那幾年,擁有沒夢想和自我定位的人,與那些從不進行戰略思考的人,只要同時在努力學習,其實看不出多大區別,這一切要進入社會競爭才會顯露。

再有,學生時代的奮鬥邏輯非常簡單,非常單一。

基本上你只要多花時間和精力,成績一定會有所提高。

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有且僅有在校園環境中,「有志者事竟成」,「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類雞湯的確是成立的。

出了學校大門,馬上進入多維競爭,成與敗的因素和作用機制都複雜化了——除了個人能力之外,家世、顏值、朋友圈子、表達能力、找對象能力,甚至運氣和歷史進程全部開始發揮作用。

成功是多種變數長期持續作用的偶然結果,很多人根本不能理解,只當他人的成功是某一個簡單因素帶來的。

不確定性太高,雞湯就只是雞湯了。

讀了很多書不一定等於掌握了被市場認可的技能,掌握著市場認可的技能,如果不是在對的地方和對的時機用出來,也無法帶來高收入。

選擇去哪裡奮鬥,也是奮鬥的一部分。

別說在留在北上廣和回老家不一樣,就算同樣是回小地方生活,迴廊坊和回中西部的四線小城也完全不一樣——前者在北京邊上,能承接貨幣中心大北京的溢出效應,2016年年內房價翻倍,獲得了一次爆髮式的財富增長機會。

一般的寫字樓白領工作,如果不能加上槓桿,沒有股權的加持,沒有收割他人剩餘價值的機會,那這份工本質上跟大媽賣煎餅沒多大區別——大媽是一天天都在重複,白領是一年年都很相似。

因為白領是TO B,煎餅大媽TO C,她的靈活性和抗風險能力更強——這個路口賣不掉了,馬上趕去下一個路口賣。如果煎餅口味獨特,她可以積沙成塔,還有機會累積出一批忠實煎餅粉,收益更高也不意外,想想老乾媽吧。

白領就比較難了,有一些大公司會防著你掌握核心資源與重要客戶,阻止你變得「稀缺」,不希望你擁有不可替代性。因為公司知道,這些會提升你的談判籌碼,會增加你離開時給公司造成的風險。

又想奮鬥又迷茫,還可能不自知地被公司防著,那我們還能怎麼辦?

我只知道,有一些意識是要刻意培養的,比如了解自己的底層性格,感受時代變遷的方向,去試著尋找兩者對接的那個點。

就算沒有特別想做的事情,但你總有一兩個或尊重或喜歡或欣賞或崇拜的人吧。

商業大佬也好,娛樂明星也罷,再加上身邊的親朋好友,你喜歡他們,肯定是出於認同他們身上的某些特質。挖出這個特質,那也許就是你激情燃燒的方向。

喜歡彭于晏,就去系統學習健身,練出漂亮的身材,感受運動帶來的比手術刀還厲害的整容效果。

喜歡巴菲特,就去看他的紀錄片,讀他的傳記,收集關於他的報道,學習他的投資思維,一點一點開始滾雪球。

喜歡同校的學霸,就努力在另一個領域跟他站上同一個維度——他參加數學競賽獲獎,你就把英語練得突破天際。

此去經年,也許有一天殊途同歸,也可能你就這樣出發,中間轉彎,然後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誰知道呢?

有一次,木村拓哉在電視台門口碰到一位女編導。對方化身小粉絲告訴他,她小時候就是因為愛看他的電視劇,為了偶像一心想加入電視行業,才去讀了影視學校,一步一步走到了現在——不但擁有了喜歡的事業,還成為偶像的同事了。

因為木村的爆款劇集,不知有多少日本年輕人開始學鋼琴,學滑冰,考檢查官,當飛行員……

喜歡你,我就去成為你,或者去成為未知的我自己。

既然已經來到了一個不確定的時代,那就擁抱變化。

沒有意外,也可以製造意外。

今年年初,我重燃對寫作的興趣。這是我給自己原本波瀾不驚的生活,刻意製造的一次「系統性意外」,我要放大它的效果。

我買了市面上最貴的幾個寫作課程,學習內容重複了不要緊,每個課程都給了我加入新圈子,認識新朋友的機會。我還在十幾個平台上發文章,試著探索出自己的文章和哪些平台調性最合,我最能跟哪裡的讀者建立連接。

然後,讀者的評論來了,編輯的約稿來了,竟然還有了新的工作OFFER。

我搭了一個輸入輸出的框架,美好的意外就一件一件發生了。

最近,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 「宅」屬性,其實是一種不利於意外發生的生活方式。在家裡呆著,除了地震,好想也不會遇到什麼意外。

想清楚這件事,我開始把自己的閱讀時間,放到了家以外的地方——咖啡店,圖書館,書吧……能出門,就絕不攤在家裡。

心靈和身體,兩個明明可以一起在路上。

講真,如果今天不是在這家時髦的咖啡館碼字,我都不知道3D列印技術已經可以用到咖啡拉花上了。

任何一個社會熱點事件的發生,都是一次全民價值觀的升級,你要做的是想辦法去「蹭流量」,讓你的事業和社會大事件搭上關係。

我的一個朋友在一家創業公司工作,第一次去校招,非常忐忑,擔心自己廟太小門庭冷落。那時中國女排剛剛在奧運會奪冠,「女排精神」正當紅,朋友立刻改了PPT和演講稿,把公司女總裁的創業經歷和女排精神結合起來,講了一個激動人心的故事,結果她們不但招到了合適的人選,還給公司做了一次成功的宣傳。

劉瑜在《送你一顆子彈》中,曾經這樣描述她在國外留學並工作很多年之後,仍然選擇回國發展的原因:對於有志青年,中國這個大漩渦,是一個多麼大的「可能性」的礦藏。憤青有那麼多東西可戰鬥,資青有那麼多鈔票可以賺,文青有那麼多感情可以抒發――歷史還遠遠沒有抵達它的盡頭,未來還坐在紅蓋頭裡面激發他的想像力,他還可以那麼全力以赴地向它奔跑,並且從這全力以赴中感受到「意義」凜冽的吹拂。

好在,歷史遠未終結,通道遠未堵死,我們遠未老去。


推薦閱讀:

覺得自己是愛無力還有沒有救?或者說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過這個階段?
歲月磨礪,有的人成了碳,有的人成了鑽

TAG:思维 | 财富 | 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