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路:人上人的妄想

昨天,朋友轉了篇帖子,帖主沒有署名,也是個搞寫作的人。他敘述了寫作者的艱難:一年收入只有2萬多塊錢,曾經救過自己命的發小結婚,隨了100元紅包,妻子說,「家裡什麼情況你不清楚嗎」。我看了也很感慨,假如不是有微信公眾號,能發廣告賺點錢的話,我的狀態大概也不會比他好到哪裡,唯一好的是,我沒有妻子和女兒,沒有養家的負擔。

我現在沒有財務壓力,但這絲毫不是拜寫作所賜,而是趕上了一波公眾號可以賺錢的時候,運氣大概佔90%,如果說我的能力佔10%,還是有誇張的嫌疑的。在去鳳凰網之前,我給十幾家媒體寫稿子,每年的稿費收入也就是2萬多塊錢。

很多創作者有種妄想,就是認為自己只要足夠努力,付出的代價足夠大,堅持下去,就必定會創作出好作品,並賺到錢。

其實,不要說賺到錢是妄想,就連創作出好作品,也是妄想。你有什麼資格比人家寫的好呢?並沒有。這種妄想來源於不肯承認自己的平庸,承認自己和芸芸眾生沒有區別。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感受到自己的諸多痛苦和遭遇,就把它視作唯一,視作獨特。那麼,就要為這種傲慢付出代價。

前天,一個朋友來我家,喝了一下午茶,天黑的時候,跑到書桌前寫了幾筆字,然後說:你需要一個檯燈,這裡光線太暗了,不適合看書。他又看了我的冰箱,空蕩蕩的,卻開著電源,他說:你應該把電源斷掉,把冰箱沖洗一下,敞著門換換氣。

第二天,我睡醒午覺,收到一條簡訊,某照明旗艦店說「您的寶貝已發出」。我一開始以為是廣告,想了想,覺得不對勁兒,發微信問朋友:是不是你給我買的?他說是。

感動之餘,我又想了點兒別的:假如不是我運氣好,能夠養活自己,還有些盈餘,我的生活大概會在別人看來很失敗。如果一個人沒錢,吃穿又不講究,別人會說:哎呀,他混得真差。如果一個人並不缺錢,卻不講究吃穿,別人就會說:他沒有那麼在乎物質。

有句話叫「一白遮百丑」,假如一個人某方面還可以,別的方面縱然有瑕疵,也會被限制住,不會被放大。不然的話,一個人的瑕疵會被放大很多倍的。

小學的時候,老師講陳景潤的故事。但是這種人,難道不是個生活上的廢材嗎?只是因為他有數學天才,那些糟糕的故事就成了軼事。但我們是沒有數學天才的,聽他的故事能學到什麼?學他生活不能自理嗎?

絕大多數人都不是天才。或者簡單地講:自己不是天才。不僅不是數學方面的天才,也不是文學方面的天才,不是任何方面的天才。自視為天才只是一種錯覺,只是因為一直在和業餘者比,沒有被扔到同行的環境中。每個人都可以是廚子裡邊最會開車的,司機裡邊最會炒菜的,但要在廚子裡面比炒菜,在司機裡面比開車,自己什麼都不是。

如果一個人能夠把自己當成和別人一樣的人的話,就會發現,自己身上洋洋得意的東西,引以為傲的東西,都不是優點,而是缺點,不是長處,而是瑕疵。一個專業人士沒有辦法靠他在領域內的辛勤耕耘得到大眾知名度,卻能憑軼事增加傳奇色彩。沒有幾個人熟悉陳景潤的論文,卻有很多人記得他缺乏生活經驗的種種軼事。如果把那些軼事安到一般人身上,人家就會覺得他失敗極了,充滿了毛病。

一個人之所以「成為自己」的地方,往往不是什麼好的東西。但是很多人追求「成為自己」,追求「有自己的風格」,這種妄想和頑固就容易讓他與所處的時代環境格格不入。在這種格格不入下,他又容易幻想自己是梵高那種天才,至少是半個或者四分之一個梵高——的確有很多天才曾經呈現出和時代的格格不入,但是,我們和梵高唯一的相似之處不在天才,而在貧窮。

佛教里說,佛佛道同。釋迦牟尼佛是沒有什麼屬於他自己的特色的。他所有的功德,別的佛都有。菩薩里還有區別,有重悲的觀音、重智的文殊,但到了佛的境地,都沒有了。一切佛都是一樣的。認為佛有優劣高下之分,有不同的特色和殊勝,只是源於眾生的歧見,源於自家心地的不平等。

很多人追求「成為自我」,而向上的修行人追求消泯自我,唯一留下的是功德。在功德中,是沒有自我的,沒有一絲一毫個人習氣在。牛頓留下了三大定律,三大定律里,沒有夾帶半點兒牛頓的脾氣和嗜好。

我中秋節在老家,看到地產商的標語:「住城上城,做人上人」。做人上人,這是多麼大的妄想啊。想做人上人,莫說做不到,即便做到,也是必定要墮落的。大海中的浪花,哪有翻騰到空中而不跌落的呢。

推薦閱讀: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