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撒謊,父母如何做才是正確的?

孩子撒謊時,你是怎麼應對的?

曾經看過一個外國的視頻。

視頻里一位小女孩偷偷把巧克力盒帶進房間,沒一會便把巧克力吃光。最後一刻媽媽進門了。雖然女兒急中生智把旁邊的玩具抱在了身上,裝作在玩玩具,但還是被媽媽發現了。

媽媽質問女兒為什麼偷偷吃掉巧克力,女兒慌忙搖頭說「不是我,是一個……7歲的小男孩,他從窗外跳進來吃完跑掉了……」

媽媽很生氣,說女兒胡扯,房間根本沒有窗戶。

但女兒表情自然,還一本正經地說:「小男孩吃完,把窗戶也帶走了……」

媽媽憋不住,衝進洗手間狂笑了幾分鐘才表情嚴肅地回到女兒房間。

?孩子的撒謊行為非常普遍

別以為只有你家孩子撒謊,大部分孩子都有撒謊行為,並且不止一次。美國加州心理學家切爾西.海斯和萊斯利.卡佛經過長期的觀察發現,1/4的2歲孩子已經會撒謊,50%的3歲孩子會撒謊,4歲孩子撒謊的比例甚至達到了90%,十多歲孩子的撒謊比例也有70%。

1)2歲-5歲,孩子常常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這年齡段的孩子常常喜歡撒謊,並且總是錯漏百出。比如:

奶奶剛給她買了一條裙子,她可能會說是媽媽買的;

如果孩子迫切地希望自己有一輛玩具火車,他可能會煞有介事地跟小夥伴「吹」他有一輛炫酷的玩具火車……

這些謊言,父母們常常一聽就知道孩子在撒謊。

2)6歲後,父母分不清孩子是否在撒謊

當孩子到了6歲後,父母常常不能分辨孩子是否在撒謊。比如:

一位媽媽讓孩子去洗手,孩子回來後媽媽發現孩子手指乾爽,但孩子說洗完擦乾了,讓人無法反駁;

又比如爸爸讓孩子喝葯,但孩子笑眯眯地從廚房出來時,爸爸發現他的嘴巴沒有一點藥味,孩子說喝了很多水……

這些現象常常讓無數父母抓狂。

?孩子為啥會撒謊?主要有2個原因

1、模仿導致

當你發現孩子有撒謊行為,該第一時間看看孩子身邊是否有大人或小玩伴有撒謊行為。心理學家切爾西.海斯和萊斯利.卡佛在這方面有權威的事實——經常被騙的孩子更愛撒謊。

在他們的一項謊言實驗中,實驗人員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並且把實驗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

1)謊言組

讓孩子從A房間到B房間玩耍,還騙這些孩子說將有糖果分給他們,事實上沒有。

2)無謊言組

只讓孩子從A房間到B房間玩耍。

第二個階段:

在孩子面前展示一些被遮蓋住的玩具,讓孩子們猜測裡面是啥玩具;接著實驗人員假裝離開片刻,並叮囑孩子們不要偷看。

結果有被騙經歷的孩子的撒謊比例比沒被騙的孩子多了23%。一次的被騙已經如此,更何況我們那些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被騙的孩子呢?看看一些大人做了些什麼?

當孩子亂跑時,大人會騙孩子說「亂跑會被保安叔叔抓走」;

當孩子不愛吃飯時,大人會騙孩子說「不吃飯就把你丟街上」;

當孩子不穿衣服時,大人會騙孩子說「不穿衣服以後也別穿」;

當孩子哭鬧時,大人會騙孩子說「再哭就不要你了」……

看看你家孩子曾經遭遇的這些,你就不難弄明白為啥你家孩子愛撒謊了。班杜拉說,孩子們都能學會看到的行為。

2、認知發展的表現

不少發展心理學家們認為,孩子的撒謊行為如此普遍,常常是因為認知能力發展的結果。腦神經科學家John Medina提出更詳細的解釋:

隨著大腦的發育,孩子發現對父母撒謊可以不被發現,這讓他們感到驚訝,所以他們會頻繁地進行,並且越來越擅長。孩子這種行為有好處,能幫助他們發展心理洞察能力,窺探他人心理,幫助預測他人的動機、行為、想法和感覺。

但John Medina提醒,如果只是認知發展的原因,而不是他人給孩子的榜樣作用,孩子的撒謊行為會少很多,甚至有些孩子不會撒謊

?切記別把撒謊孩子當壞孩子

無論孩子是因為模仿還是認知的原因,別把孩子當成壞孩子。原因是孩子模仿大人或他人的行為,他們在一開始沒有道德判斷,別人那樣做,所以他們也那樣做了。如果孩子是因為認知發展的原因導致,那麼你給孩子貼「壞孩子」標籤,那更是無理的,會讓孩子感覺沮喪和無助,也不利於孩子改正撒謊行為。

?那麼,面對撒謊的孩子,父母該如何做呢?

當孩子只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比如跟其他小朋友瞎掰說月亮是他的好朋友,混淆了現實和想像,父母常常是不需要理會的;但是當父母發現孩子撒謊是有目的性的,比如為了避免懲罰,那麼就要重視了。具體請這樣做:

1、從一開始在孩子心中建立道德標準

從發現孩子撒謊行為的第一時間,家長要明確告訴孩子——撒謊是錯誤的、不道德的行為。讓孩子在心中建立清晰的道德標準。越年幼的孩子常常分不清對錯,所以父母的教導和提醒尤其重要。所以,當孩子處於撒謊階段,常常也是給孩子建立道德規範的最佳階段。

2、給孩子建立清晰的規則和獎勵措施

除了把「撒謊是錯誤的」這項道德標準列上,還應該在規則上列清楚:如果撒謊了,將得到什麼懲罰;如果表現誠實,將得到什麼獎勵。從一開始便給孩子說明清晰的規則,有利於減少孩子的撒謊行為。並且明確的規則有利於孩子遵守,因為孩子們很少有第一次就能弄懂規則的,有時需要重複多次。

>>下面兩點值得一提:

謹慎使用嚴厲懲罰,更不能體罰孩子

懲罰雖然能抑制孩子的撒謊行為,但不能根除孩子大腦中的行為範本。如果懲罰過於嚴厲,還會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感。美國犯罪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大多數罪犯都有在童年時期被大人羞辱暴打的經歷。並且,懲罰了這次,孩子下次可能會為了避免懲罰而撒更多的謊言,看看那些由於撒謊而經常被打罵的孩子,他們的撒謊行為可是屢教不改。

我有一位親戚,小時候i第一次撒謊說文具費丟了,其實是被他拿去買零食了,他爸爸把他吊在屋前的樹下鞭打。第二天,傷口還沒好,不僅又偷錢還撒謊,這一次被生氣的爸爸用扁擔砸斷了腿……長大後因為經常騙錢最終被送進了牢房,50多歲才出來,仍舊滿嘴謊言。

不過,可以適當採用輕度的懲罰措施

比如幼兒說提過的「行為賬本」,日常記錄孩子的良好行為與不良行為,並且用分數表示。當孩子認真做家務後可以得10分,細心清洗玩具後得10分,如果有撒謊行為時扣20分,屬於精神懲罰。每當分數湊到100分時,父母可以適當給予孩子精神上或物質上的獎勵。「行為賬本」是外國家庭常用的育兒方法,大家可以借鑒。

想了解更多有關「行為賬本」,大家可以查看《美國媽媽自製「行為」賬本,找不到第二個更好用育兒招了》。

3、 別忘記「解釋原則」

「解釋原則」被譽為教育的暖心劑,即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不能撒謊、以及懲罰撒謊行為的理由。兒童心理學家Ross Park發現,當父母給孩子做這番解釋後,孩子更願意聽,教育效果也會大幅提升。這大概是孩子們感受到了尊重。

看看大白媽媽是如何做的?

大白媽媽懷疑女兒大白常常在刷牙上撒謊。因為她好幾次發現女兒剛進洗手間沒多久就出來了。

有一次,當女兒進入洗手間,她偷偷在旁邊聽。媽媽只聽到了女兒拿漱口杯和牙刷的聲音,從頭到尾都沒聽到裝水和漱口的聲音。當女兒剛把漱口杯和牙刷放下的時候,媽媽突然出現在她面前,女兒嚇了一跳。

媽媽沒有指責,下面是詳細對話:

媽媽:你知道你幼兒園的同學木木為什麼滿嘴牙齒都壞了嗎?

大白:是因為沒有好好刷牙。

媽媽:那你剛剛做了什麼?

大白:沒有刷牙。

媽媽:那你平時從洗手間出來後做了什麼?

大白:撒謊說已經刷牙。

媽媽:那你以後該怎麼辦?

大白:不撒謊,好好刷牙。

沒有責罵,事情就解決了。但是你別開心太早,既然很少有第一次就能弄懂規則的孩子,也很少有一次就能遵守規則的孩子,因為孩子天生愛「反悔」,這其實與年幼孩子缺乏意志力有關係。那麼,父母不厭其煩就對了。

美國育兒專家黛安娜.鮑姆林德說,既溫暖又有約束性的教育,才是正確的教育。那麼,對待孩子撒謊,也是如此。

本文關鍵字:撒謊說謊、早期教育、心理成長、家庭養育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專愛淘國外心理學家們有價值的育兒知識。

推薦閱讀:

女友經常愛對我撒謊,現在我都難以完全信任她,不知道現在該如何是好?
有的人習慣性說謊,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
你有沒有說了實話,可別人還是以為你在撒謊的經歷?
你經常撒的謊有哪些?
你們撒過什麼樣的蠢爆了的謊話么~?

TAG:撒谎 | 育儿经验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