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提前招滿。2017年,究竟要不要轉CS?
申明:本文受@Warald 先生2012年文章啟發
[美國就業Warald指數]數據分析各專業在美國找工作難易程度和工資水平
———————————————————————
曾經有一個讀者告訴我:Simon, 你的文章觀點很好,但看完依然不知道該怎麼做。能不能寫點乾貨類的?比如國外什麼專業好找工作,工資怎麼樣,是大家關注最多的問題了。
我表示不服,畢竟是理工科出生,查查數據做做分析是很自然的事情。
於是我憋出了這篇文章,以美國為例,分析一下目前最新的各專業就業行情和趨勢(文中最後會給出我關於是否轉CS的建議,請看到最後)。
選美國,是因為學生人數最多,還有其獨特的H1B簽證政策。不過其他國家,趨勢和思路應該都是一樣的,受簽證的影響因素會小很多,接下去有時間我也會寫加拿大和澳洲。
先介紹一些本文須知:
- 文中涉及的工作均為僱主可以資助H1B的工作,也就是留學生最希望找到的可以申請綠卡的工作類型。臨時工、part time、實習等不在討論範圍內。
- LCA全稱為Labor Condition Application,你可以將它理解為國際學生在美獲得的工作數量的總和,因為它是僱主為你申請H1B的必經步驟,當然不是每個LCA都會被批准,但至少證明這是個合格的「好工作」,是具有指標意義的。LCA數據包含新申請的、續簽的以及轉換的(換工作需要重新遞交LCA)。
- 本文數據來源於Myvisajobs和IIE(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權威機構,公開透明,絕沒有道聽途說的二手數據。
- 文中的學生數量為全體在美的國際學生總和,歐洲人、加拿大人、印度人、韓國人等等。 自己和其他國家學生比幾斤幾兩,心裡要有點數。數據含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
- 由於數據源原因,不是所有專業都有,我這裡只能列出最主流的一級學科。比如生物,而不會列出底下的生物化學、生物統計等等。
- 最後,這裡分析的是整體情況和趨勢,樣本是全體!裡面所有的信息,都來自權威渠道,如果你不信,可以自己去查。不過請不要拿某個個案和我說事兒,沒意義。如果你有很好玩或者有啟發的個體案例,歡迎留言分享給大家。
我會先介紹一下本次統計的數據和方法,然後引出西蒙就業指數,最後關於如何解讀以及我的一些思考。
第一部分:數據來源和統計方法
1 工作總量:
先上一張圖:這是myvisajobs網站上最新放出來的今年H1B申請量排名(按照職業名稱劃分)。也是本次統計的合格工作總量的數據來源(Again, 不包括持OPT和CPT拿到的工作)。
2017 H1B Visa Report:
2:學生總量和就業指數
怎樣能最直觀的衡量一個專業的就業難易情況呢?簡單來說,就是學生總數和對應H1B申請量的比值(因為拿到H1B申請就是拿到工作)。如果拿R作為就業難易的一個參數:
即R=某年某專業的H1B申請量/對口專業的國際學生總數。
比如,假設2013年機械專業入學的全美國際學生總數為1000人(本科+研究生+phd),在2017年時這1000人中有550人遞交了H1B申請,那麼這批次學生的就業整體概率和難易就很直觀了。
大家注意到了,這裡面有個時間延遲的問題,也決定了樣本的複雜性。目前最新的H1B遞交數據見上文所示,也就是說這批次的數據針對的是2017年4月份僱主為其遞交申請的學生。那這裡面可能有剛畢業的本科生、研究生、phd,也有已經畢業1-2年拿著OPT工作的學生,他們的入學年份從2010-2015年都有可能,樣本極不均勻(Inhomogeneuous),不可能統計出精準的學生總量(除非你爬蟲抓進移民部的網站)。所以,為了要找到這批學生的入學總量,我們只能取一個平均值去估算。我這裡採用的是4年前的國際學生量的數據,即2013-2014學年,我覺得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即平均國際學生入學4年後遞交H1B申請。搞的再複雜一點,就沒有數據了,也沒法算了。想統計出來各個細分專業的國際學生數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IIE的網站上只統計到Engineering、Business、Science大類,而不會細到某個專業,政府的網站上則只有全體學生,沒有國際學生。我找了好幾天,使用了一些黑科技,最後通過一些教育學的論文提取出了比較準確的數據,文章最後有reference.
3 對應關係
接下來,學習專業和就業職位去向是一一對應關係嗎?當然不是。
有些專業對應情況會比較整齊,比如會計、各類工程學科等。基本上學會計的最後方向都是LCA排第8的Accountant & Auditor, 學土木的大多出路都是第27的Civil Engineer.
但也有非常不整齊的通用學科,比如數學,學數學的沒幾個去當數學家,但很多都進了金融和IT,做一些看似不對口的方向,反而學商科的學生競爭不過數學的,物理專業也類似。還有學EE的轉行去做軟體,學ME的轉行去做hardware等等。整個H1B排名表上和商科對應的職業有四個,也是我的統計依據:MA(#7:Management
Analyst), FA (#11: Financial Analyst), MRA(#13:Marketing Research Analyst),ORA(#14: Operation Research Analyst)。商科分兩種,專業性的:Finance, Accounting和非專業性的Business management這種. 前者可以統計,後者沒法統計,因為它們和這幾個職位沒有清晰的對應關係。 我寧願不算也不想誤導。所以我在計算每個專業的時候,會拿我認為最常見的出路職位的LCA總和除以那個專業的學生數目,以更準確的反映真實情況,但也只是相對的真實。
4 薪資數據:
僅供參考,看到高的不要太洋洋得意, 也到低的也不要垂頭喪氣。
首先這裡統計的都是能夠做H1B申請的工資,並且包括小部分續簽的有經驗人士,所以已經經歷了一層統計篩選了,是有點偏高的。
H1B的官方薪資統計是按照職位名稱來劃分的,而不是教育專業。比如看到金融的平均年薪是$91,702,意思是幾個金融類職位(FA, FS)的所有平均,裡面可能有MBA畢業生, 可能有數學,可能有MFE,不一定就是金融專業學生的畢業起薪。有的行業跨度很大,比如同樣是CS方向,做軟體開發可能有11萬,而做測試和quality的只有7萬,由於都屬於CS就業方向,我這裡統計的時候是合併到一起的。對於CS,因為職位太多,可以看你具體的職位薪酬更準確。工程的情況看來,如果能找到工作,工資還是不錯的,普遍都在8-9萬的base之間。還有些數據量小但工資奇高的,比如醫生和律師,各自都要內部複雜的考核制度和限制,對很多中國學生可能沒啥意義,看看就好。
第二部分:西蒙就業指數
那麼按照之前的演算法公式,我們就統計出來了一個西蒙美國就業指數。
這個數值同時還有一個表徵意義:該專業國際學生在找工作時平均能獲得的job offer數量。
這也不難解釋為何相關論壇上時常會看到一個CS學生髮帖說糾結4個offer不知怎麼選這種欠抽的問題了。
其實在統計之前,我們都知道了CS的統治性地位,LCA上排名前三名的Software Developer/ System
Analyst/Programmer加起來就已經比後面幾十個還要多了。這是實打實的2/8法則,20%的學生搶走了80%的機會。此乃整體產業周期和人類發展歷程決定的,我們就是到了全面智能化和數據化的時代,自然碼農類人才的需求量是第一高的。
關於這點,沒必要自怨自艾,也沒必要捶胸頓足。一個行業的快速發展會帶動社會整體生產力的提高。人人都去淘金的時候,你可以去賣牛仔褲,找准自己的方向和優勢,你一樣可以。比如我一個學經濟學的同學,就和別人合夥做了一個關於IT技能的在線教育公司,現在一樣風生水起。
電子, 機械和數學&統計緊隨其後,雖然差了一個檔次,但和我觀察到的情況也接近。平均每個畢業生能獲得0.5-1個offer。這裡我考慮到了不少EE和ME學生會轉行去CS以及統計轉行去FA的情況,所以對應的工作總量按比例有所增加。
會計、金融和其他工科處於第三梯隊。這是正常的事情,因為這些專業里美國本地學生相對多,公司沒有必要去招國際學生,除非你特別優秀或者有別的門路。0.2左右的指數,拼的是學校、人脈、溝通、專業水平等綜合因素,其中會計又好於金融。同屬第三梯隊的生物和化學比較慘,原因還是所在行業沒能趕上這一波的智能化數據化浪潮,傳統的招人大戶葯企和化工集團也大多把研發放在了海外,所以出路普遍較窄,以高校實驗室和faculty為主,僧多粥少,指數自然低。
第三部分 解讀及思考
我感覺結論可以寫好幾篇文章了,有點控記不住我記幾,只簡單說下我的感想:
1. 留學生在海外職場上肯定是弱勢群體。這時候最好的途徑就是走差異化路線,到什麼山唱什麼歌,找到優勢然後放大,揚長避短。
2. 最明智的辦法便是拿我們的強項和別人的弱項拼,比如數理功底。這是美國人普遍玩不過我們的,所以CS和數學厲害啊,EE厲害啊。假若你非要拿我們的弱項(對當地文化、人性、社會的理解)去和別人強項拼,選一些非常」軟」的專業,不是不可以,只是障礙重重 (當然CS要終生學習,也很辛苦) 。
3. 如果你的專業不在我的統計上面(比如藝術、社科等),不代表沒有出路,只是因為LCA列表前50名中沒有對應的職業。那麼可以認為他們總體對國際學生的需求量很小,非常小眾,你拿H1B的機會也很小。但是仍然可以用OPT,比如教師、律師、建築師、HR等。
4. 我認為這個統計只能作為大的宏觀情況的參考,不能作為你用來選專業和擇業方向的標準。因為它忽略了個體的興趣、性格、相對能力等因素。一切忽略個體差異和定位,去談就業難易的,本身就是耍流氓。一個專業再冷,要看你在裡面相對處於什麼位置,你是頭部的10%?還是尾部的20%。如果你對一個冷門行業頭部10%的學生說,聽說你們行業不好找工作,你還是轉CS吧。這不是坑爹嗎?
--------------
最後的最後,問題來了,你究竟該不該轉CS呢?我覺得分兩種情況去看。
適合轉的:
如果你喜歡編程,喜歡計算機科學,又有數理基礎,當然。這種沒什麼好糾結的。
不適合轉:
看待一個行業,並不能夠只看它輝煌的時期,而是應當從一生的角度去考量。所以,是否要轉行CS,不是看你眼前是否能找到個10W+的工作,而是你是否有持續學習的驅動力,是否有不斷精進的毅力,和不怕掉頭髮的決心。如果沒有的話,我勸你謹慎。你能接受一次次的熬夜加班嗎?你願意用下半生的suffer去交換嗎?你做好了在40歲時和年輕人拼新技術的準備了嗎?
這幾年由於擴招,有些學校的CS項目申請門檻變得很低,甚至不需要CS的課程經驗。這種也請謹慎,首先你去了後會和一幫同樣不明所以只是聽說CS很好就業就來的學生為伍,其次你很可能處於CS的最末梯隊(最後30%),隨著就業門檻的必然提高,可能你2年後連電面都拿不到。
今年有一個中部州立大學的學生告訴我,他們畢業的那一屆十幾個CS Master,目前為止只有一個找到了工作。
一個學科很熱門,你必然要和大量的學生競爭。比如CS這兩年的申請人數每年都是翻翻的在漲,很多其他專業的也都紛紛轉進了CS。
而與此同時,科技行業的工作職位數每年只是以20-30%的速度在增長。Snap上市後股票猛跌,Uber醜聞不斷,美國當年眾多的獨角獸公司也在一個個的退下神壇。
那麼我們即使假設美國科技行業仍然保持高速增長,但隨著求職人數的每年翻番,就業率也會被腰斬。實際上就在我寫文章的此時此刻,收到消息說H1B頭號招人大戶亞馬遜今年SDE校招已經全部提前招滿,這才十月份,求職季才剛開始。
所以我預計,幾年後會有一批CS學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情況,而這批很可能就是半路轉行進來的。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所有人都在追逐一個東西的時候,這個東西一定會變壞。基本的供需平衡理論,從來就不會錯。
歡迎關注 微信公眾號:iximengge(西蒙哥)
留學匠人 | 海外職場老司機 | 倡導新認知下的理性留學之路
關於 留學 | 職業發展 | 個人成長,給你有深度的觀點和有溫度的乾貨
如需轉載請微信聯繫
Reference:
- 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15). 「Engineering by the numbers」.
- http://Myvisajobs.com (2017). 「2017 H1B Visa Report By Occupation」.
-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4). "International Students by Field of Study, 2012/2013 - 2013/14."
推薦閱讀:
※心動不如行動的outline(下篇)
※畢加索丨消失了14年的畫 La peluquera
※也許是申請TUd和TUe最全的攻略
※24.7公斤行李
※不出國的話有必要考托福雅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