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信長公記》中長篠之戰全過程的深度研究
本文由等人大獨立完成,轉載和引用時請務必保留來源信息。
我們都被通說帶傻過,包括我。
各位,你們心目中的長篠之戰是怎樣的?各位又知不知道自己所了解的長篠之戰,其過程的原始出處又是哪裡?
我以前在貼吧聊起長篠之戰,有過一些發言,但不得不承認,我對長篠之戰的理解多多少少還是存在一些細節上的錯誤。由於長篠之戰涉及勢力多,記載錯綜複雜,我一直沒敢就長篠之戰寫一篇專文來研究其流程,今天寫這篇也不敢說是講解長篠之戰的,只是以精讀《信長公記》的形式與大家簡單的探討一些有關長篠之戰細節的問題,今天是2017年10月12日,希望本篇文章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未來的學者們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首先我們要準備的材料就是《信長公記》,大日本史料中便收錄有《原本信長記》的片段:
但是這字體稀里糊塗,難以辨識,怎麼辦呢?那我們還有町田本的文本版:
這是《信長公記》卷八「三州長篠御合戦の事」的內容,前段講的是織田信長率軍支援的事,我們今天雖然要咬文嚼字,但還請各位不要強行咬文嚼字。比方說信長公記只說了五月十三日織田信長和嫡男菅九郎(勘九郎信忠)作為援軍向長篠城出發了,但沒有說他們是從哪出發的,我們是不是可以猜測他是從火星出發的?不!雖然文里沒寫,但推測總可以有的吧?在「三州長篠御合戦の事」前篇的最後一段就寫著「四月二十八日辰時回到岐阜城」,本篇的後面又寫著「五月二十五日,濃州岐阜御歸陣」,考慮到當時織田信長的本據就是岐阜城,所以可以做一個推斷,織田信長是不是從岐阜城出發的呢?即便是文里沒有寫明的內容,但我覺得我們通過上下文推理出合理的結論,應該是可以的。
再就是這裡只寫了「信長」和「嫡男菅九郎」一路從岐阜走到長篠城附近,沒寫帶了哪個將領,而且德川家康的本據也不是岐阜城,所以證明德川家康沒有參加長篠之戰,織田信長也沒帶家臣,這種觀點可以成立嗎?也不能,為什麼?因為下文就明確寫了德川家康和織田各家臣,上文沒寫不過是太田牛一懶得寫,所以這種咬文嚼字也是不可取的,各位一定要注意。
織田軍五月十三日出發,當天途徑熱田神宮,織田信長發現神社裡的八劍宮壞掉了,於是命令御大工岡部叉右衛門(實際上是岡部又右衛門)負責修造。
(鍋哥讓我修改這一段的歧義內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那我就重申一下。)
織田信長十三日路過熱田神宮這一事件,尤其是桶狹間之戰時路過熱田神宮的事,經常被後世的小說家腦補為「織田信長去熱田神宮祈禱」,以小瀨甫庵為首、及山岡庄八、司馬遼太郎等小說家均採用了這個說法,我不知道他們是從哪看的,反正我看的信長公記里是沒有這個說法的。桶狹間之戰,織田信長只是路過熱田神宮,並沒有進去參拜。長篠之戰,織田信長同樣只是路過,也沒有進去參拜,為什麼他不進去還非得路過是什麼意思?
因為熱田神宮就位於這條通往東方的大道上,你不想經過也不行啊:
接著繼續說,根據信長公記的說法,織田信長13日出發,14日抵達岡崎城,下面這個熱田祝師文書落款是五月十一日,表示織田信長近日要到三州去:
而細川家文書的內容,也跟信長公記一致,說13日出發,14日至岡崎:
可是岐阜和岡崎兩城相距70公里,織田信長一天一夜就能跑這麼老遠也太奇怪了吧?但這已經超出了史料能夠解釋的範疇了,只好放下不談。反正據我所知,織田信長早年上洛的時候,返回尾張一天一夜跑了一百多公里,但這是隨從數量很少的情況下,可能織田信長此次前往岡崎的時候並沒有攜帶太多兵力。
15日,織田信長留在岡崎城,大概是跟德川家康商議對策,做好戰鬥準備,也可能是自己走的太快,帶的兵力太少,所以在等待後續部隊集合呢,因為此時並沒有任何關於兵力的記載,這些都是我的猜測,請大家不要當真。
16日,抵達牛窪城,丸毛兵庫頭、福里三河守留守,17日在野田原宿營。這兩段沒有記載德川家康和織田某某家臣一同行軍的內容,但我認為根據下文對德川等人的記載,此時的織田軍應該已經與德川軍匯合了,這裡可不能咬文嚼字硬生生的說沒有。
18日抵達志多羅鄉,(織田信長)在極樂寺山布陣,菅九郎在新御堂山布陣。這裡的「志多羅鄉」很有必要解釋一下,三河有八個郡,分別是碧海、加茂、幡豆、額田、寶飯、設樂、八名、渥美這八個郡,長篠城就位於其中的設樂郡,設樂郡下屬設樂、多原、黑瀨、賀茂四個鄉,細心的讀者已經發現,這裡根本沒有信長公記里所記載的「志多羅鄉」。
其實是這麼回事,我查了一下字典:志=し,多=た,羅=ら,したら=設樂,所以這個志多羅鄉指的就是設樂郡的設樂鄉。
記載從這裡分界,前段說的是援軍的日程,後段開始介紹志多羅鄉的布陣情況:
注意,這一段是已經介紹完信長、信忠布陣位置之後的記載,寫著「在敵人看不見的地方安置了三萬人」。這兩年每當我談起長篠之戰,我都會說起「織田信長把兵安置在山林里,武田勝賴看不見」的事,但這個說法是我根據信長公記推測的,信長公記並沒有寫的這麼明白,我的這一觀點曾經被不少人引用,比如前幾年信野吧有個蘆。。。什麼的,但今天我們是精讀信長公記,則必須把我的「認為」和原文的內容分開看待。當然,我說這個並不是我現在反駁我之前的觀點,直到今天我仍然認為,織田信長把軍隊安置在武田勝賴看不到的山間,這個動作導致武田勝賴無法準確判斷織田軍的人數,或是對此造成了錯誤的判斷,讓他誤以為敵人的數量不多、是可以戰勝的,從而導致武田勝賴採取對峙以及進攻,最終戰敗也是預料之內的事了。
但這話是我說的。。。原文寫的是:
志多羅の郷は、一段地形くぼき所に侯。敵がたへ見えざる様に、段貼に御人數三萬ばかり立て置かる。先陣は、國衆の事に侯の間、家康、たつみつ坂の上、高松山に陣を懸げ、滝川左近、羽柴藤吉郎?丹羽五郎左衛門両三人、あるみ原へ打ち上げ、武田四郎に打ち向ひ、東向きに備へらる。家康、滝川陣取りの前に馬防ぎの為め、柵を付けさせられ。
「信長公記記載,織田信長安排軍隊躲在武田軍看不到的山間,這一個舉動讓武田軍無法判斷織田的兵力」這個話是我說的,並不是信長公記里記載著的,維基里也說了類似的話:
ここからでは相手陣の深遠まで見渡せなかったが、信長はこの點を利用し、30,000の軍勢を敵から見えないよう、途切れ途切れに布陣させ
但《信長公記》里只說「三萬人在敵人看不見的地方」,並沒有、並沒有說這是織田信長安排的,我說「織田信長安排」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並不是信長公記的明文記載,現在我們談的是《信長公記》,請大家注意區分。
(我話都說到這種地步了,你們再搞混就不能賴我了!)
然後又是一個咬文嚼字的地方,說到這就不得不提一提赤軍,赤軍在微博對尤尼控有關上杉謙信上洛的視頻提出了質疑,他的觀點遭到了國內上杉史研究第一人·秋風蕭落的反駁,他針對上杉謙信有沒有上洛、上洛的具體路線、上洛的人數、到底是「兵」還是僅僅是「人」與赤軍展開了探討。雖然秋風蕭落最終指出,赤軍寫的小說裡面寫對了、微博里卻說錯了。但赤軍的這個觀點確實是個啟發,也就是「軍」和「人」未必是一樣的,因為維基里說了這麼一段:
高柳光壽は『長篠之戦』で、織田12,000-13,000、徳川4,000-5,000とし、武田8,000-10,000でその內、設楽原へ布陣した兵數が6,000-7,000という數字を唱えている。連合軍の兵力はおよそ武田軍の2.5-3倍程度であり、これは通説とほぼ等しい。この數字が支持される理由に、設楽原の地形の峽さが挙げられることが多い。
他裡面推測的「兵力」少得可憐,但這個觀點存不存在可能性呢?我認為是存在的,請注意,信長公記的記載是「御人數三萬」,並沒直說是兵力三萬,而此戰對雙方而言都是一場長期的遠征,存在後勤部隊那是必然情況,如織田軍從13日至25日,一共在外待了13天,只讓每個士兵帶三五天的口糧都不夠單程吃的,你說他們的部隊里該不該有後勤部隊呢?所以我覺得,維基里高柳光壽所稱的兩軍人數確實過少了,但是把這個戰兵人數再提高一些,再加若干後勤人員才等於軍隊的全體人數,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再咬文嚼字一下,這三萬人究竟包含哪些部隊?信長公記只記載了這麼個三萬人,沒說德川的兵力,是不是可以得出結論,說信長公記只記載了織田的兵力,而沒有記載德川的兵力?
那我倒要反問一句,信長公記里只說了「御人數三萬」,是沒說德川的兵力,但也沒說這是織田的兵力,你怎麼就能看出這「只是織田軍的兵力」了?本段是志多羅鄉布陣的具體情況,聯繫下文一看便知:「按照慣例先陣讓當地的國眾家康擔任,在高松山布陣,瀧川、羽柴、丹羽在有海原布陣,面向武田勝賴所在的東方,家康、瀧川陣前為了防馬,還特意設置了柵欄。」
對西軍布陣的描述,信長公記里先後兩次把德川家康與織田家的將領並列,並且是先說的三萬,然後說家康,再後面才是織田家的將領,如果把德川家康抽離,說三萬指的是織田軍,那完全沒問題,可德川家康就明明白白的插在這裡,怎麼就能得出織田三萬的結論的?而且這個說法還不是一個兩個的人這麼說,而是整個通說界成片成片的錯,罪魁禍首究竟是誰?
是他,是他是他,就是他,我們的仇人,小渣渣:
這是後世日本參謀本部編撰的《日本戰史》,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各種「通說」有相當一部分都是這套書里「原創」的,數都數不清,你以為織田三萬是信長公記說的?錯!是日本戰史說的,只不過是它裡面的三萬和信長公記里的三萬碰巧重複了而已,不要說他是引用了信長公記,日本戰史前文明顯是根據石高在做推算,認為武田的總兵力為三萬三千餘人,德川去掉設樂郡是一萬兩千,織田十萬餘人,這些數字都是他們根據石高乘以人數「編」出來的,然後一拍腦袋認為其中多少人不在戰場上,隨便給出個數而已。僅僅是數量雷同,並不代表信長公記里就是這麼寫的,如果你說織田三萬武田一萬五是他引用信長公記(或是參考甲陽軍鑒)的,那德川八千又怎麼解釋?難道也是出自信長公記的???
再舉個例子,桶狹間之戰,信長公記記載的今川軍是四萬五千人,日本戰史推測的是兩萬五千人,難道也是出自信長公記的?我以前到處吐槽,說日本戰史里使用的萬石兩三百人是戰國末期到江戶時期的兵役量,誠然,使用石高乘算確實比使用貫高更加科學,但你要推算至戰國時代,怎麼也得提升至萬石三五百人。順帶一提,現在隨處可見以石高推算兵役的趨勢就是這個《日本戰史》帶動起來的。
歷史跟史料是兩個概念,如果你問我今川軍有沒有可能是兩萬五千人,我會回答你完全有這個可能,但如果你非要說信長公記里記載今川軍是兩萬五千人,我只好飛起就是一腳!長篠之戰也是一樣的道理,別看現在有那麼多專家學者引用織田軍三萬的觀點,但它絕對不是出自信長公記的。各位,現代的專家學者出的錯還少嗎?我很窮,沒讀過幾本書,但我已經發現了許多專家學者在細節上的嚴重錯誤,因此我才產生了一定要親自讀一讀史料原文的念頭。人都是會進步的,即便沒有越來越博學,起碼也不至於越變越蠢,這是2016年1月17日我在貼吧的發言:
可以看出明顯是受了通說的影響,但我的說法被不少人無腦引用,比如信野吧的某個人。。。以至於以訛傳訛。但在我精讀過信長公記以後,發現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所以2016年12月19日我在知乎的發言就修正了這個說法:
你可以說我是偷偷改口了,但也可以見證我在這一年來的進步。總之,我通過對《信長公記》的分析,認為其中的三萬指的是織田、德川聯軍,證據就在於信長公記從未提及三萬是織田軍的人數,且對布陣情況的介紹明顯將德川並列在織田家臣的前面。而非像《日本戰史》中所說三萬隻是織田軍的兵力。後世的「通說」和「專家學者」到底可信不可信,各位自己讀一遍史料原文便可知曉。
再有一個重點就是武田軍的兵力問題,雖然現在的通說一致認為是一萬五千人,但在細節上仍然有微小的差距,信長公記如此記載:
川を前にあて、武田四郎鳶の巣山に取り上り、居陣侯はゞ、何れともなすべからず侯ひしを、長篠へは攻め衆七首差し向け、武田四郎滝沢川を越し來なり、あるみ原三十町ばかり踏み出だし、前に谷を當て、甲斐、信濃、西上野の小幡、駿州衆、遠江衆、三州の內つくで、だみね、ぶせち衆を相ひ加へ、一萬五干ぱかり、十三所に、西向きに打ち向き備へ、互ひに陣のあわひ廿町ばかりに取り合ひ侯。
「長篠攻眾七首」到底是多少人?這個不得而知(總不能跟維基三方原頁面一頭2100人一樣吧)。在織田德川聯軍完成布陣之後,武田勝賴本陣渡過瀧澤川,向有海原開進三十町,武田的各路軍隊總共一萬五千人,分為十三所向西布陣,雙方的陣地間隔二十町。
也就是說,《信長公記》里認為武田軍與織田軍對峙所用的兵力是一萬五千人,並不是一萬兩千人,而且也不知道武田勝賴在鳶巢山留守了多少人。
那麼留下三千人帶一萬兩千人對峙的到底是誰說的?
我一回頭,看到了《日本戰史》奇異的笑容:
果不其然!《日本戰史》里明明白白的寫著右翼三千,中央三千,左翼三千,預備三千,總共一萬兩千,長篠城監視兩千,鳶巢山砦及周邊支城共計一千,所以留守一共三千人,全軍總共一萬五千人。
正當我抬手要打的時候,日本戰史求饒道:「饒命啊!我是照著甲陽軍鑒寫的啊!」
哦,不好意思,差點打錯人。我找來找去,終於在甲陽軍鑒五十二品里找到了這段話:
奇怪的是,甲陽軍鑒里卻十分糊塗的說敵軍有十萬那麼多,他怎麼可能有那麼多!甲陽軍鑒給自己洗地的時候說戰場很狹小,武田跑不開馬,倒是有臉說敵軍有十萬?這其實也並不奇怪,因為從信長公記里可以看出,聯軍的三萬人是分布在武田軍看不到的位置上的,武田軍根本不可能得知織田軍的人數,即便是戰後也是一頭霧水,因為這次戰鬥武田軍損失過重,接近西軍陣地、能大概看出敵人有多少的基本上全死光了,這個十萬顯然是戰後根據戰爭的慘烈程度想像出來的。既然十萬是戰後附會的(至少不可能是戰前偵查得來的),那麼甲陽軍鑒中記載戰前武田家軍議的對話顯然也都是捏造的了,武田軍中恐怕並沒有人提出「敵人太多,我們跑吧」這樣的諫言,而更有可能多數贊同「敵人很少,能打得過」這樣的觀點,所以武田勝賴才會決定一戰。不然的話,既然甲陽軍鑒里的各位名臣都諫言撤退,而諫言進攻的長坂釣閑齋又有不在場證明,那武田勝賴究竟是什麼疾病發作了才決定要作戰的呢?我想武田將領拚命往死里打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諫言進攻結果導致慘敗,所以戰死謝罪了吧?
(這一段是我個人的推測,既不是信長公記也不是甲陽軍鑒的記載,請注意分辨。)
話說的有點多了,總之現在信長公記說武田對峙兵力是一萬五,甲陽軍鑒說是一萬二,到底誰對誰錯很難搞清楚。但現在可以看出信長公記對武田軍留守的兵力並不明確,甲陽軍鑒對聯軍的兵力也缺乏掌握。綜合來看,信長公記里對武田軍兵力的數量很有可能是事後打聽到的,出現誤解的可能性略高於甲陽軍鑒,所以可以採信甲陽軍鑒的說法。但我們今天的主角是《信長公記》,如果你問《信長公記》里記載武田勝賴用於對峙的兵力是多少,那就是一萬五。
信長公記裡面記載,織田信長對兩軍的距離很滿意,他覺得這簡直就是天賜良機,既然如此之近,那就希望不損一兵把敵人殺得一個不留,他招來酒井忠次,讓他集合德川軍的弓鐵炮好手,以酒井忠次為大將,麾下兩千人,再加以織田信長的御馬回鐵炮五百挺,讓金森長近等將率領,人數合計四千,作為長篠城的救援部隊,五月二十日晚戌時迂迴前往鳶巢山。
這裡從18日直接跳到了20日晚,19日和20日白天究竟在做什麼?也許在安置防馬柵,部署其他戰地工事,也有可能在等待更多軍隊加入。具體如何我們不得而知,單純以目前的史料來看,西軍在最終決戰時的人數應是30000-4000=26000,武田軍既有可能是15000,也有可能是12000。雙方的兵力差是兩倍,不是三倍。
關於兩軍陣地的距離,從下文可以看出,可能由於德川軍在前,織田軍在後,所以德川與敵陣間隔七八町,而織田軍與敵陣間隔二十町。
五月二十一日辰時,救援部隊終於開始攻擊(從出發到此時已經過了6個時辰),數百挺鐵炮噼里啪啦的放,敵人陷入混亂,救援部隊與城兵匯合,武田留守部隊向鳳來寺山逃跑(說白了就是往北跑了)。
接下來要說個問題,這是我16年12月19日在知乎里的回答:
我雖然分析了武田勝賴為什麼有必要一戰,但這並不是武田軍開始發起進攻的主要原因,因為這個原因比我分析的要簡單的多。我雖然說織田軍沒有主動出擊,但信長公記里明明白白的記載著:織田信長跑到德川家康所在的高松山上看戲,觀察到了武田軍的動靜,於是從軍中選出鐵炮千挺,讓佐佐成政、前田利家、野野村正成、福富秀勝、塙直政作為鐵炮奉行,然後,做出了一個並不怎麼驚人的舉動:
向武田軍發起挑撥。
也就是說,武田軍發起攻擊的原因,雖然有我上面分析的那些客觀因素在,但實際上根本的原因很單純,就只是因為受到了挑撥而已。
另外,有關織田鐵炮的數量,主流町田本信長公記里是千挺計,但是根據秋風蕭落讀平山優作品的時候發現,實際上更古本的信長公記里寫著的是三千挺,應該比町田本信長公記更為可信。而信長公記里記載給予救援隊馬回鐵炮的數量是500挺,鳶巢山攻防戰則是「數百挺」,這說明織田的這500加上德川軍的2000弓鐵炮,總共的鐵炮數量仍不足1000。另外根據德川軍的這個2000弓鐵炮的數量,按照一般的兵種比率推算,德川全軍可能在5000-10000之間,具體說8000也是很有可能的。
這場戰鬥的過程反倒特別沒有看頭,不想細講,隨便摘錄一段我本人16年7月24日在信野吧的發言吧:
一番手山縣昌景擊鼓進軍,被鐵炮打散而退卻。
二番手武田信廉接替,被聯軍挑撥而接近,遭到鐵炮齊射傷亡過半而退卻。三番手西上野小幡一黨被稱為馬上巧者的赤武者乘馬突擊,鐵炮兵在掩體間猛烈射擊使其傷亡過半而退卻。四番手武田信豐的黑備和五番手馬場信春基本也是一樣的結局。
有關於這個作戰的過程,甲陽軍鑒和長篠日記有相當繁瑣的記述,這裡略過不表。值得一提的是,信長公記里記載的三番手小幡黨明顯是赤備騎兵,五波攻勢也都是被(織田軍的)鐵炮打敗的,你說長篠之戰存不存在鐵炮對騎兵呢?
再就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點,是我在這篇文章里提到過的內容,我重新複述一下:
日本戰國時代的騎馬隊戰鬥力究竟如何?糾正日本騎兵的常見誤解
這裡順便再反駁一個誤區,信長公記里酒井忠次進攻鳶巢山是辰時,而武田勝賴逃跑是未時,被許多人當成是辰、巳、午、未一共四個時辰,所以打了八個小時,從而認定這麼長時間肯定是發生了肉搏,鐵炮一定是廢物。
但首先,從辰時到未時並不是四個時辰,而是三個時辰。其次,辰時那是酒井忠次進攻鳶巢山的時候,跟長篠決戰那是兩個不同的戰場,先發生了鳶巢山之戰,戰後長篠決戰才打響。另外還有一條更關鍵的,是我在翻山縣昌景的維基里看到的:『信長公記』『松平記』『大須賀記』によれば武田勢の攻勢は九ツ始め(午前11時)に始まり、左翼の山県勢が徳川軍を襲撃したという。注釋是:平山優 『敗者の日本史9 長篠合戦と武田勝頼』 吉川弘文館、2014年。照這麼說,整個戰役也不過僅僅持續了一個時辰而已,兩軍間隔2.2公里,武田先後五波軍隊,一萬餘人喪生,兩個小時也差不多了吧?之前說八個小時肯定沒鐵炮什麼事,但現在只有兩個小時了,你要還這麼說就不太對了吧。
這場戰鬥兩軍開始對峙是18日的事情,戰鬥時間信長公記的下文寫的很明白,五月二十一日日出的時候是東方開打,也就是鳶巢山砦攻防戰,未刻是整場戰鬥打完,兩者並不是一回事。具體來說,鳶巢山一帶有好幾個武田陣地,救援隊還得一個一個燒毀,還得忙著跟城兵匯合,還得把武田軍趕到鳳來寺山,鳶巢山和鳳來寺山之間可是隔著大野川,武田軍光是逃跑也得花一段時間,等這個過程結束之後,織田信長才開始下一步動作,這一時間具體是什麼時候信長公記沒說,但不管怎麼看這兩場戰鬥都不是同一回事吧?以至於武田軍接受挑戰開始進攻,按平山優的解釋,已經是11時的事了,打到未時也就一個時辰而已。
有不少網友喜歡不標出處的改寫我的發言,我的發言是根據信長公記寫的,而這些網友則是改編自我的發言,其內容就跟史料的記載出現了差異,現在我都這麼帶你們讀信長公記了,以後可不要再抄錯了(抄都抄錯可是很不好看的哦)。
再看這個甲陽軍鑒第十四品,說五月二十一日的合戰打了三個時辰,根據上面的信長公記我們已經可以得知,實際上這三個時辰里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戰場上先後打了兩場戰鬥,所以他這屬於偷換概念。
信長公記的再下文就是砍了誰誰的首級,這沒多大意思,下文說武田一方的侍和雜兵有一萬討死,或逃上山餓死、或從橋上掉到河裡淹死的不計其數。這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全網唯有我發現的一個點,就是武田勝賴連自己的寶馬都顧不得了,丟下馬跑路了。織田信長撿到了這匹馬,還覺得很不錯,這搞得信長公記里的武田勝賴閑得非常的沒面子,但是甲陽軍鑒不服氣,他說是因為初鹿野傳右衛門騎著武田勝賴的御馬跑了五六町,這匹馬罷工不跑了,所以笠井肥後守就讓武田勝賴騎他的馬逃跑,大概是因為這個,武田勝賴的寶馬才會被織田信長繳獲吧:
有關聯軍戰損的信息,這就該有請老司予以補充,我便不再班門弄斧。信長公記稱織田信長前所未有的以己方無損的代價殲滅了敵軍,翻來覆去說了一大段吹牛的話。以及德川家康鞏固了三河遠江的統治,多年的憂愁終於煙消雲散。
後記:
涉獵戰國史這幾年來,等人大對事件史唯二的了解,就是桶狹間和長篠。等人大家境貧寒,根本買不起書,全靠朋友們救濟電子書,所以對事件史的涉獵範圍也非常的窄,想炫耀炫耀史料解讀能力都無的放矢。等人大的知識面不是沒有黑點,但等人大的黑點在於範圍窄,不在深度淺,等人大精讀信長公記並發過的文章,各位應該有目共睹,光是從一本信長公記里找找細節,就能發現太多沒人注意過的東西了,這種快樂,只讀現代書籍而不讀史料原文是無法體會到的。希望本文能成為未來史學專家的跳板(順帶成為等人大有關長篠之戰專文的草稿),只是希望各位在引用的時候務必帶上出處,研究歷史讀史料非常枯燥,可以說是出力不討好,唯一的願望就是圖個「一番槍」、首次提出觀點的名號,若是各位剝奪了我的這點權利,摘抄、改寫我的說法卻不標出處,當做自己的東西,你說我還費力研究這些幹什麼呢?
哦,說起來,戰國史界的「事件史」一詞還是我發明的哩!
吐完了苦水,最後還是歡迎大家關注我等人大和我的專欄等人大會堂,感謝大夥的支持。
推薦閱讀:
※印度軍隊要愁眉苦臉了:解放軍空36師大規模換裝轟6K
※古代戰爭中,槍騎兵的長槍是作為「一次性」武器還是主要武器?
※假如戰爭爆發,被拉去當炮灰了,怎樣做才能儘可能的活下來直到戰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