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變成生產者,你才能跨越階級。不然你的孩子只能重複你的老路。
國慶又過去了。
我們又成了各個景點各種品牌的消費者。我們去景點買門票買紀念品,我們去國外買各種化妝品各種紀念手辦。我們買機票買酒店去餐館吃飯,我們消費著,痛苦著,快樂著。
前幾天和朋友聊天,又提到了老生常談的階級問題。為什麼寒門難出貴子?家庭的積累到了中國的這個階段,到底佔據了一個人階級遷升的多大比例?
沒人算的出這個比例,只不過這個比例越來越大了而已。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父母,大部分都已經成了「生產者」。
而大部分人終其一輩子,只能做一個消費者,或者他們在消費者往生產者的道路上賺的時候,反應和動作都太慢了。或者,他們從來都沒有覺察到這一點。
都說思維決定人生,很多時候你能想通很多問題的話,你就會走上另外一條不同的道路。
什麼是生產者?那就是站在消費者對立面的人。消費者為了消費,永遠都會走在消費者思維上,進而影響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工作,他們的個人發展,最後反饋到他的人生和家庭上——階級就形成了。
但可悲的是,這個社會的構成,已經決定了大部分人永遠都只是擁有消費者思維。
大部分人永遠都是在手機上尋找一個個APP去使用,而不會去思考為什麼這個APP要這麼設計,為什麼登錄時候要綁定微信微博,為什麼產品下一次要這麼更新。
而一旦你思考過這些,這也就說明了你有了產品經理的思維——你形成了生產者的萌芽。
都說消費者用戶是上帝,沒錯啊,因為你們一個個用戶,才構成了最後一個公司的流量啊。當然,流量收益和你無關。公司融資也和你無關,公司上市了,也和你沒半毛線關係。
你所有的快樂,構成了千萬用戶中的一個,上千萬用戶的所有快樂,最後都來源於一個APP的生產者——程序員和產品經理,不超過五個人。
這時候,你覺得是你更懂怎麼利用消費者賺錢,還是產品經理更懂呢?
當你抱著消費者的人生思維去學習,工作的時候,其實你正走在一條非常平庸的道路——和許多人一樣,走在了對轉型為生產者越來越遠的道路。
不能成為生產者,對平凡家庭的人來說,幾乎已經斷絕了階層上升的道路。因為這意味著和大多數人一樣,走在升職、加薪、努力加班、買房貸款、求人找學區的道路上。這也意味著你連擺脫惡性循環的門都沒有看到。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活在消費著觀念里,他們按照社會大多數人規定好的、最舒服和最沒風險的道路走下去,永遠發現不了那個准入門檻。
而很多人在脫離了學生時代後,在社會裡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整個社會的根本架構和底層邏輯之後,會慢慢發現這一點,但他們太慢了,慢到跟不上年齡的變大和家庭的組成。最後只能又妥協回去。而這就造成了自我的焦慮和迷茫——我想成為生產者,但我的消費者思維已經讓我無法自拔。
而最終能改變跳出這個圈子的人,可能就在你周圍。他們很早的時候,就能夠從生產者意識出發去做自己的工作。
比如做實體產品的時候,他會主動去了解每一個部分每一個模塊每一個上下游——因為他想知道這個東西最開始是怎麼出來的。
比如做互聯網產品的時候,他會主動去了解一些前端後端運營產品還有數據。並不只是單純的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兒。——因為他以後想自己做一個出來。
比如做市場宣傳的時候,她不僅僅的靠創意靠熬夜靠開會腦暴,她會去徹底的了解這個行業里的用戶偏好,去了解商業報告——因為她並不僅僅只是完成工作,她要了解整個行業。
這並不是簡單的事情。但你會發現,一旦你形成了這種思維意識,你就會越來越不會迷茫,也越來越不怕所謂的階級積累,因為你的思路清晰,你明白你需要成為一小部分人,就算你無法成為一小部分人,這種思維依舊會為你打開一些大門,讓你的工作順暢,讓你的副業騰飛。
當你真正成為一個生產者,階級跨越的大門才會為你打開:
而當你能夠成為一個生產者,你才能真正的把消費擺到一個正確的位置,生產帶來消費,而不是消費倒逼著消費。你會擺脫掉平庸的思維,走上一個加速度的道路上。
你會徹底的理解和明白什麼是邊際成本遞減的概念。明白風險和收益的相對性,明白小部分人的抱團性,明白如何才能不讓孩子重複消費者的老路子。階級怎麼產生,階級就是這麼產生的。不要說去銀行的機會如何如何,就算真的都進了銀行,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孩子的思維起點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一個站在生產者的肩膀上前進,而另一個,卻要走父母走過的徒勞的老路。這才是差距。
一個生產者,就算自己的產業再小,他也會深刻的明白什麼是被動收入。前段時間和一個做手辦的聊天,開一個模具幾十萬,但只要賣出去幾千個之後,每次多賣一個,都是得到的純利潤。就是說你賣的越多,分攤的模具的成本就越低。更主要的是,你不用再付出額外的勞動力,這些完全都是你的被動收入了。
這時候,你就不會糾結於那幾十萬,就算貸款你也會搞定。因為你知道後面你的販賣渠道是固定和有效的,這就夠了。而如果你沒有有效的曝光販賣途徑,你就會去著力搞定這些,而不是設法降低模具成本。
同樣的事情,給到消費者思維的人來看,它可能會儘力的去減少前期的成本,能賺一筆是一筆。差距就出來了。
所以有時候,別管你在公司里一個月賺多少錢,你的思維還真的不一定有那些自己做買賣生意的人來的更優秀。你的優越感只是基於你現在的狀態,而你們的下個台階,就不一定了。
再說說新的公眾號,很多人就是每天和廣告商接廣告,然後付出勞動寫廣告。而還有一批人每天做自己的品牌,每天做自己的IP形象。前者明顯就是消費者思維。而後者才是生產者思維。
所以你知道為什麼微博上現在好多大V智能接廣告,而類似同道大叔這樣都已經可以去賣周邊了嗎?就是消費者思維和生產者思維的差距。
而能改變這些的前提,是你本身,觸碰到了這個門檻,或者你至少要有生產者思維的萌芽。
接廣告的孩子依舊只能接廣告,而同道大叔的孩子,以後接的就是一整個形象產業了。讓自己的孩子重複走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讓你的後代再重複你的問題和你的辛苦,你還指望他幫你跨越階級嗎?先反思自我吧。
再說說風險和收益相對性。我們都知道風險越大收益越大,但大部分人永遠無法學著去和風險和平相處。因為他們習慣的生活方式就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自己的舒適區。
於是他們不能和生產者思維的人一樣,去實踐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這可不是你去銀行評估測試一下填幾張表就能搞定的,這需要經歷,需要那種涉及到你每天賺錢養活自己,涉及到生死的經歷,你才會逐漸磨練出來。再溫室里每天看那些駕照書,永遠不如你去擁擠的路上真正把性命放在方向盤上來的更快。
而一旦你學不會如何利用風險和平衡風險收益,找到那個適合你的臨界點,你也就註定會被懂得這些的人收割。某些公募基金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們吃著你的錢,拿著你的低邊際成本收入,又告訴你沒錯,快存更多錢來買吧。如此殘酷。
再說說社交性。這個社會永遠都是人以群分,大多數和大多數,少數和少數,並沒有什麼例外。如果你妄圖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那你只要去看看有沒有比你更優秀的人願意你和交心就知道了。
生產者永遠都會吸引生產者一起聊天,而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永遠都沒有真正的真誠和交心。就像你永遠融不進你的某些親戚一樣。
你朋友圈一定有類生產者思維的人,而如果你不能成為或者擁有類似的思維,別人永遠會覺得和你不是一路人。沒法做到互相欣賞,只能做到互相收割。生產者會學著分享,因為他們知道每多一個分享,就會多一個機會增加自己的被動收入,指數增長。而消費者只知道自私的竊喜,覺得多了一個機會不要告訴別人,殊不知這在更高的層次上,是非常可悲的小心思。
說多了階級階級,很多人又會煩:我活好我的一輩子就行了,兒孫自有兒孫福,管那麼多幹嘛。如果你抱著這種理念,我覺得你真的連自己的一輩子都很難過好。
怎麼轉變到生產者思維,如何轉變?那是你的事。有時候你會發現你的一些經歷會讓你徹夜難眠,讓你思維開闊,那就說明你需要更多這樣的時機了。多經歷才能有成長,不要指望著一個平凡的家庭給你這些成長,你要跳出舒適區去尋找,普通家庭的孩子,是沒有自己的資本去一直活在舒適區的。
你到底最終會成為生產者思維,
還是走在消費者到生產者思維的轉化和萌芽道路上,
還是根本就不想走上這條路呢?
你現在的選擇,潛移默化的會影響你的一生,而你犯的懶享受的舒適,也總有一天會有其他人幫你償還。比如你的父母,或者你的後代。
可怕的不是迷茫不知道,而是不想知道罷。
首發於我的公眾號「驚雲小屋」,我在公眾號里寫了篇關於職業選擇和在階級固化的年代如何坦然不焦慮的終極邏輯,關注公眾號後回復5 就能收到。而關於工作和個人價值實現的文章,回復6就能收到。相信我,你看完之後,會去看公眾號里其他文章的。
昨天喝了好多酒,今天公眾號後台回復「秋天的酒」,我告訴你一個秘密和我的感慨。就這樣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