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避太歲:古代冷兵器上的「辟兵」飾物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不僅是中國古代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整個人類社會古代的生活的寫照。戰爭是人類歷史的主題,這個自不必說,同時因為古代人對世界的認識相對幼稚和原始,於是他們大多數認為任何自然現象都是受到神靈的支配的,也就是所謂的「萬物有靈」。
因為古人「萬物有靈」的認識,古人在進行戰爭時,通過各種方式以獲得神靈的保佑和幫助,如在戰爭前進行對結果的占卜以探知神靈的意願,在整個戰爭過程中進行祭祀以取悅神靈。除此之外,在參加戰爭的人的身上塗抹、佩戴被認為與神靈有關的事物,在戰爭中使用的武器裝備上塗抹或者描繪與神靈有關的圖畫、咒語、繪畫,也是一種重要的辦法,這種辦法被稱為「辟兵術」。
自上古時代起,蟾蜍就被認為可以用來施展「辟兵術」。將其做成干標本佩戴在身上或者把蟾蜍的血塗抹在兵器上,就能讓使用者在戰場上「入軍陣而不傷」,甚至「若敵人射己者,弓弩矢皆反還自向也」,被塗抹的武器則「威力大增」。
▲先秦青銅短戈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古人認為,兵器五行中屬「金」,同時屬「陰」,而蟾蜍更是至陰之物,於是將蟾蜍使用到武器裝備上,就能增強武器的威力並保護自己。後來也許是因為攜帶蟾蜍的干標本畢竟不便,便出現了以玉石、金銀等材料製成的蟾蜍,作為一種佩飾被人所隨身攜帶。起到類似功能的,還有一種被稱之為「木芝」的琥珀。
▲先秦青銅戈
除了佩戴塗抹辟兵的物品以外,在武器裝備上描繪辟兵的圖案和文字更容易為人所了解,出土於1960年的湖北「兵避太歲」銅戈就是其中的典型。銅戈上除了刻有「兵避太歲」的文字外,還刻有一名戎裝神靈,神靈頭戴四羽高冠,兩手各握一龍,胯下也有一龍,左腳踩著月亮,右腳踩著,太陽十分奇特。根據考證,這「戎裝神靈」其實就是「太一鋒」,太一星是古代天文觀測的重要指示物,被認為其位置與戰爭的勝負有密切的關係,因此被認為有辟兵的作用,便被做成了兵器上的浮雕。
▲「兵避太歲」銅戈
除了用太一來辟兵以外,上古時代的軍神蚩尤因為其能征善戰,也往往被用來辟兵。根據記載,東漢漢安帝時候,就曾將刻有「蚩尤辟兵」字樣的事物賜予臣下的記載。此外,在漢代還有將「龍蛇」字樣用來進行辟兵的記載,根據《漢金文錄》記載,有一件漢代的銅製衣帶鉤,上面就刻有「龍蛇辟兵,保身長生」的字樣。「辟兵術」發展到後來,兵器裝備上的各種裝飾,都包含辟兵術的意思在其中。
▲先秦青銅戈
進入明清時期以後,道教、佛教文化在中國各地廣為傳播,二者最終也進入了辟兵領域,道教、佛教中的神明或者咒語也被描繪刻畫到了軍隊所使用的武器裝備上,以求能讓使用這些武器裝備的人獲得「神佛護體」的效果。明朝因為在起兵時大量利用了白蓮教、道教等民間信仰作為拉攏民眾的手段。在明朝建立後,其依然繼續著這種利用,於是在明軍武器裝備的辟兵術使用上,開始較多的描繪道教神明。例如著名的出土自定陵的萬曆頭盔,上面就刻有真武大帝、六丁六甲等道教神明。
▲萬曆頭盔,盔頂為明朝護國神之一的真武大帝
與明朝迥然不同的是滿清王朝,滿清王朝的統治民族建州女真雖然最早信封薩滿教,但後來在與其他民族的接觸中漸漸接受了佛教。於是在滿清王朝的盔甲中,經常可以看到佛教的咒語經文。滿洲人將這些咒語經文刻畫在武器裝備尤其是頭盔上,其寓意也屬於古老的辟兵範疇,希望佛能保佑他們在戰爭中生存下來。
▲清代頭盔,能清楚的看到上面的佛教經文,盔頂做成了佛教的寶塔狀
▲刻有佛教經文的清代頭盔
▲刻有佛教經文的清代頭盔
▲刻有佛教經文的清代頭盔
無獨有偶,在伊斯蘭世界,將經文刻繪在武器裝備上也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做法。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把古蘭經中的經文刻繪在刀劍與頭盔上,希望能保佑使用者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雖然他們的願望不一定能達成,但是因此而產生的武器裝備往往都是精緻的藝術品。
▲刻有伊斯蘭教經文的頭盔
▲刻有伊斯蘭教經文的頭盔
▲刻有辟兵繪畫的馬刀
▲刻有伊斯蘭經文的刀劍
這種「辟兵術」直到近代軍隊中,依然留有痕迹,比較出名的就是二戰時日本軍隊中普遍流行的「千人針」。所謂千人針,其實是一種手工製作的腰帶,這種腰帶由一千個女人每人縫製一針製成,其擁有可以讓佩戴者平安的功能。千人針自日俄戰爭期間開始流行,在二戰中到達了頂峰,無數日本婦女製作千人針讓丈夫佩戴以求能平安歸來。但是事實證明,「千人針」阻擋不了那些炮灰進靖國神社。
▲現存的千人針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正義必勝。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乾隆時期鎧甲的結構
※標槍作為戰爭武器與弓弩相比效果如果?為什麼西方歷史上有很多裝備投槍的軍隊而中國沒有?
※歐洲細劍看起來那麼細,對砍大刀會折斷嗎?
※羽儀映松雪,戈甲帶春寒—榆園外拍
※他們說日本刀砍幾個人後會變鈍,所以南京大屠殺百人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