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項目管理中要學會的管理效應

來源:PM圈子

在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踐中,各級領導或人事管理工作者如果靈活運用人事心理效應,就能充分調動下屬或人才的積極性,使人盡其才,才盡其能,從而使工作效能達到最優。

1

自覺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也有譯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考查某校,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說:「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過半年,羅氏又來到該校,發現這18名學生的確超過一般,長進很大,再後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績。這一效應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象。

我們通常所說的「說你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行也不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個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是經過激勵後,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不行也就變成了行;反之,則相反。

運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領導對下屬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別的誘導,使下屬得以發揮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如領導在交辦某一項任務時,不妨對下屬說:「我相信你一定能辦好」、「你是會有辦法的」、「我想早點聽到你們成功的消息。」……這樣下屬就會朝你期待的方向發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產生。

通用電氣的前任CEO傑克·韋爾奇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實踐者。他認為,團隊管理的最佳途徑並不是通過「肩膀上的杠杠」來實現的,而是致力於確保每個人都知道最緊要的東西是構想,並激勵他們完成構想。韋爾奇在自傳中用很多辭彙描述那個理想的團隊狀態,如「無邊界」理論、四E素質(精力、激發活力、銳氣、執行力)等等,以此來暗示團隊成員「如果你想,你就可以」。在這方面,韋爾奇還是一個遞送手寫便條表示感謝的高手,這雖然花不了多少時間,卻幾乎總是能立竿見影。因此,韋爾奇說:「給人以自信是到目前為止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有「經營之神」美譽的松下幸之助也是一個善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的高手。他首創了電話管理術,經常給下屬,包括新招的員工打電話。每次他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事,只是問一下員工的近況如何。當下屬回答說還算順利時,松下又會說:很好,希望你好好加油。這樣使接到電話的下屬每每感到總裁對自己的信任和看重,精神為之一振。許多人在皮格馬利翁效應的作用下,勤奮工作,逐步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高才,畢竟人有70%的潛能是沉睡的。

2

充分運用貝爾效應

英國學者貝爾天賦極高。有人估計過他畢業後若研究晶體和生物化學,定會贏得多次諾貝爾獎。但他卻心甘情願地走了另一條道路——把一個個開拓性的課題提出來,指引別人登上了科學高峰,此舉被稱為貝爾效應。

這一效應要求領導者具有伯樂精神、人梯精神、綠地精神,在人才培養中,要以國家和民族的大業為重,以單位和集體為先,慧眼識才,放手用才,敢於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強的人,積極為有才幹的下屬創造脫穎而出的機會。

3

適當運用鯰魚效應

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後,如果能讓其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只有一隻漁船能成功地帶活魚回港。該船長嚴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後,人們打開他的魚槽,才發現只不過是多了一條鯰魚。

原來當鯰魚裝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就會四處遊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己分子後,也會緊張起來,加速遊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

無論是傳統型團隊還是自我管理型團隊,時間久了,其內部成員由於互相熟悉,就會缺乏活力與新鮮感,從而產生惰性。尤其是一些老員工,工作時間長了就容易厭倦、懶惰、倚老賣老,因此有必要找些外來的"鯰魚"加入團隊,製造一些緊張氣氛。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說,人到了一定的境界,其努力工作的目的就不再僅僅是為了物質,而更多的是為了尊嚴,為了自我實現的內心滿足。所以,當把"鯰魚"放到一個老團隊裡面的時候,那些已經變得有點懶散的老隊員迫於對自己能力的證明和對尊嚴的追求,不得不再次努力工作,以免被新來的隊員在業績上超過自己。否則,老隊員的顏面就無處存放了。

而對於那些在能力上剛剛能滿足團隊要求的隊員來說,"鯰魚"的進入,將使他們面對更大的壓力,稍有不慎,他們就有可能被清出團隊。為了繼續留在團隊裡面,他們也不得不比其他人更用功、更努力。可見,在適當的時候引入一條"鯰魚",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團隊戰鬥力的重新爆發的。

但必須注意的是,運用「鯰魚效應」必須有以下前提:

一、團隊環境、工作內容、性質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變化,比如團隊成員很久沒有增加,骨幹人員的待遇、職位很久沒有調整等;

二、「休克魚」已經出現並從數量上已經明顯影響到團隊目標的實現;

三、挑選「鯰魚」的目的是適度刺激,所以從數量上要把握好,以免引起團隊的整體波動。

上述幾點,如果把握不好,不光是發揮不了「鯰魚效應」,還會產生很大的副作用。一般會出現以下幾種局面:

1.團隊整體狀態還很好的時候就引進「鯰魚」,則會打擊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同時會導致員工的公司的認同感降低,他們會認為公司對他們失去了信任或存心想「整」他們。這時候員工的反映將會是,一)把對工作的積極性轉化為破壞性行為,故意和公司對著干;二)骨幹員工失去對情景的希望,離職;三)消極怠工,真正變成「休克魚」,「讓能幹的人(鯰魚)去干吧」;

.引進的「鯰魚」數量過多,刺激過度,則會引起全體的恐慌,各種流言出現,小道消息、猜疑增加,加重了員工心理負擔。並且員工在工作同時還在提防「鯰魚」,戒心增加,顯然不利於整體工作的開展,對企業良好的文化將會造成破壞。

所以,鯰魚效應講求在機會得當時使用,而不能盲目任之。

4

巧妙運用海潮效應

海水因天體的引力而湧起,引力大則出現大潮,引力小則出現小潮,引力過弱則無潮。此乃海潮效應。人才與社會時代的關係也是這樣。社會需要人才,時代呼喚人才,人才便應運而生。依據這一效應,作為國家,要加大對人才的宣傳力度,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氣。

對於一個單位來說,重要的是要通過調節對人才的待遇,以達到人才的合理配置,從而加大本單位對人才的吸引力。現在很多知名企業都提出這樣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業激勵人。

1、物質激勵為主要模式

由於物質需要是人類的第一需要,也是基本需求,所以物質激勵是激勵的主要模式,在我國,由於職工收入較低,所以更是我國企業內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種激勵模式。物質激勵主要是改善薪酬福利分配製度使其具有激勵功能。

2、重視非物質激勵

非物質激勵包括職位的遷升、權利的擴大、地位的提高,這些使他們在精神上產生滿足感,同時也包括如進修、學習等提高其自身素質和生存能力的培訓。每個人都有對職位、權利、地位等的追求,這是因為人具有的社會屬性所決定的。所以當一個人的工作業績很好,雖然得到了物質激勵,仍然有這種對職位遷升、權利擴大、地位提高的需求,如果這種需求長期不能得到滿足,必然會嚴重挫傷其工作的積極性。所以必須對員工的這種需求有所考慮,並通過適時的激勵,提高其工作績效。

5

謹慎運用馬太效應

《新約·馬太福音》有個故事:天國主人要外出,臨走前把家產分給了3個不同才幹的僕人,分別是五千、二千和一千。那個領五千的隨即去做買賣,又賺了五千;領二千的也賺了二千,唯獨那個領一千的把銀子埋到地里。主人回來,對前兩位大加讚賞,用原數獎勵他們,卻把第三位僕人的千兩銀子收回來獎給了第一位。

隨後告訴他們: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讓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回來。這就是馬太效應。

這一效應可以給予我們三點啟示:

一是要根據每個人的實際能力,委以相應的工作,授以相應的職務;

二是要引導人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樹立競爭意識,積极參与競爭。只有才幹而不去運用,也是不受歡迎的。

三是要運用目標激勵機制,獎勤罰懶,優勝劣汰。只是運用過程中,要根據政策掌握分寸。

6

避免運用首因效應

第一印象所產生的作用稱之為首因效應。根據第一印象來評價一個人往往失之偏頗,被某些表面現象蒙蔽。

其主要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對儀錶堂堂、風度翩翩的容易得出良好的印象,而其缺點卻很容易被忽視。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懸河、對答如流者往往給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在考察考核選拔人才時,既要聽其言、觀其貌,還要察其行、考其績。


推薦閱讀:

《全面變革》第一章 死循環
從0到1和從1到100:項目經理的應對之道
IT管理的五大必殺技
項目經理人才看得懂的「三行情書」

TAG:项目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