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未來十年增長0%?日本何以至此

第一次寫專欄,不是很會寫東西,如果有什麼建議或者不同意見,歡迎回復,我會盡量作答的。

這就是我的個人的一點想法而已,雖然寫的比較長,而且可能有不成熟乃至幼稚的地方,大家見諒啦!

近日,前世行副行長戈爾丁表示,未來十年,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年均6%,日本是年均0%。準確來說,這位前世行副行長說的有些悲觀了,因為IMF給出的數據是2016到2021年日本經濟年均增長0.7%,而中國則是6.1%。

這些年來,我們也習慣了曾經對日本的遙不可及,到迎頭趕上,到並駕齊驅,一直到現在的全面超越,局部追趕。中國發展速度非常之快,而與之對比的是,日本,在中國崛起之後,似乎一直表現平平。

從經濟增長率來說,1996年到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年均9.2%,日本是0.7%。日本,從開始的失去的十年,到現在的失去的二十年,眼睜睜看著中日經濟體量二倍晉三,但卻無可奈何,好容易碰到美國圍堵中國,打算使個絆子,結果是中國沒有被絆倒,反倒是各處出手,之前顧及不到的利益,一點一點全都拿回去了。加入個TPP,美國還撤了,日本自己搞,他自己都不信能搞下去。回顧之後,日本只剩驚訝,到底怎麼回事?

怎麼回事呢?日本的經濟已經不復當年。中國剛改革開放的時候,台灣能佔到大陸經濟30%以上,一度佔到45%,而那時的中國經濟體量,僅僅是日本的零頭。現在呢?再過個幾年,日本的經濟體量將僅僅相當於中國的三分之一。日本為什麼表現的這麼差?

下面我將講述:

一、日本經濟已然發達,增長率低是必然。

二、經濟循環梗阻不暢——消費萎靡是日本經濟問題的根本原因。

三、日本消費萎靡原因試探討。

四、中國崛起對日本的的擠壓效應。

五、日本出路在何方?

一、日本經濟已然發達,增長率低是必然。

自上個世界90年代開始,日本就已經是個發達國家,GDP一直在4-5萬億美元之間,最近少了點,但也有三萬多億美元。人均更是在3-4萬美元,收入也還算高。所以這樣的國家,指望他一年來個5%、6%的增長,怕不是石樂志。

但是,考察西方發達國家,美國經濟18萬億美元,尚且保持20年來年均2%左右增長率,日本呢,0.7%。再比如英國,也接近3萬億,也是年均2%左右的增速,德國慘點,只能保持年均1.2%。整個七國集團就義大利比日本差。1996到2016年20年年均增速0.5%。問題在於IMF預測義大利未來五年年均增速是0.8%,日本還是0.7%,真是我自巋然不動。

這也就證明一點,從大的規律上來說,日本當前經濟增速慢,不夠亮眼,是符合趨勢的,但是表現的如此之差,IMF的預測連歐豬五國的義大利都比不過,那很明顯,就是日本自己的問題了,和體量或者發展階段沒什麼關係。

有人說日本今天經濟增長差是因為其已經很發達了,這是以偏概全。七國集團比日本強的有五個國家,他們那個比日本落後?日本號稱發達和歐豬五國的義大利一個水平,這麼差勁的主要原因還是日本自己的問題。

另外說一下廣場協議。很多人都把日本經濟問題歸結於廣場協議上,但問題是當時簽署廣場協議的不僅僅有日本,還有英國、德國等四國,他們可都沒事。而且廣場協議簽署之後日本出口還連續兩年激增。也不能說廣場協議沒影響,但是把所有原因都歸結於廣場協議上,是對日本政客無能的洗地。毛主席說,事物變化的決定因素是內因,廣場協議顯然只是外因。所以我們來看看內因到底是什麼。

二、經濟循環梗阻不暢——消費萎靡是日本經濟問題的根本原因。

安倍晉三頭疼啊,剛一上台,就射出去三支箭,後來又補射了三支箭,好好的日本首相當成弓箭鋪掌柜。但是這麼多的箭頭,除了軍事政治我們不做討論之外,在經濟上,指向的就是仨字:拉通脹!拉通脹的目的是什麼?提振消費。

結果前幾年終於實現了願望,在只不過是在加了3%的稅收的基礎上,沒有那3%的消費稅增加,日本還是通縮。又開閘放水,又是負利率,通脹就是拉不起來。為什麼呢?

這個問題我們先放一放,我們先來看這樣的一個經濟模型。是當年法國重農學派奎奈研究出的這麼個模型。

模型很簡單,何新在其著作《反主流經濟學·主流經濟學批判(第38章)》中介紹:「在最抽象的意義上,這個模型可以簡化為兩個端點和兩個流通進程:即總供給(生產)和總需求(分配和消費)兩個端點。貫通這兩個短點的是兩個流程:即物資流通(物流,包括勞務交換)與貨幣流通(金融流)。但是這兩個流程的性質完全不同。在物流循環中,實物在消費中被消耗和消失。而金融流卻必須通過每一次循環流轉而獲得增益。這種金融增益,是下一次經濟循環能夠實現的前提,它的產生源泉,就是經濟活動中創生的利潤。」何新認為:「市場經濟的循環運動,完全賴於兩大流通即連結供給與需求兩點間的物流和金融循環。」

所以兩大流通必須要通暢,一旦發生梗阻(即不通暢),就會產生經濟問題,嚴重時就會演化為經濟危機。

特別注意的是,兩大流程實際上聯繫非常緊密。一個流程出問題,另一個流程也會受到連累。比如企業銷售出了問題(物流循環梗阻),就很有可能導致不能及時還貸乃至無力還債,金融循環就會出現問題,進而轉變為金融危機。

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日本到底哪裡梗阻了。其實不用分析,幾乎所有所人都知道,日本通縮的成因,就是消費萎靡。

借用奎奈的模型,消費萎靡,意味著物流循環梗阻。而金融循環若想要真正的暢通無阻,就必然要求物流循環暢通。舉個例子,比如說股市,一個股市如果它的內部資金是既定的,不能多(也不存在分紅之類的行),那麼賺錢的人一定是把賠錢的人的錢拿到了自己手裡。如果想讓所有人都賺錢或者說大多數人賺錢,那就必須讓股市由外部資金的流入,或者分紅。而外部資金憑什麼持你的股?除了經濟過熱導致頭腦發熱的時期、或者政策扶持之外,就必須要有然外部資金看得上的地方,最主要的就是盈利能力或者盈利潛力。分紅那就更需要盈利了。但是盈利的基礎,得先賣出去東西,消費萎靡就是連東西都賣不出去,怎麼可能盈利。債市更是如此。所以金融良好發展勢必要求物流循環的良好發展和通暢。

所以,消費萎靡是日本經濟糟糕的根本原因。

三、日本消費萎靡原因試探討。

那麼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日本消費萎靡。

安倍晉三上台之後,射出去的幾支箭有兩大核心,對外日元貶值,對內拉通脹。但是通脹就是拉不起來,前幾年成功過一次,還是因為消費稅漲了3%,不漲價不行。怎麼日本通縮這麼嚴重?這麼嚴重的通縮會有什麼問題呢?

日本的通縮,核心問題就是消費疲軟。而造成消費疲軟的原因,全是日本自己作的。

當年兩次金融危機過後,日本被重重的摔在地上,與之一起倒霉的就是老百姓,股票套牢樓市崩盤之類的,一下子消費就下來了。很多人說是廣場協議的原因,德國等國都簽了廣場協議,咋就沒事?

我們都知道,民間消費疲軟,政府就要幫助消費,一般像美國中國之類的國家,財政投資,低利率,把錢撒出去,用貨幣對沖通縮,進而形成通脹預期,同時通過財政、貨幣政策慢慢恢復就業,進而工資、消費就慢慢恢復了,經濟就逐漸好轉了,然後再想辦法把錢收回來就是了,一般問題不大。日本不是,錢撒了不少,工資就不上漲,就業就是不行(日本不是就業率低,而是就業模式存在結構性問題)。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時期,日本已經把最能吸收就業的行業轉出去了,因為中國加大開放力度了。而基礎設施在日本也已經相對完善,像中國大搞基建創造就業也行不通,而高端產業政府扶持力度不小,但是這個和普通人隔著一層,不可能短時間內提供大量的就業。

更要命的事情是,日本看似井井有條,但其實預算特別草率,花的更草率,去年年底來一筆,來年再加兩三筆,一直省著花,年末一塊花,美其名曰消化預算,因為這筆錢不消化完來年不給錢。很多人批評中國投資是重複投資,日本這個就算是腦殘投資了吧。日本動畫《青蛙軍曹》就諷刺過這一行為。這麼花錢,不僅對經濟不利,反而有可能紊亂金融,或者使大財閥更加有機可乘,中飽私囊,導致更加嚴重的經濟、金融問題

由於錯誤的政策以及奇葩的實行,短期內通縮預期就有了,然後,日本政府就慌了,再來一輪,那就是之前的翻版,通縮預期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是愈演愈烈,從短期,變成了長期,等到了一些政策在長期生效的時候,已經對沖不過通縮預期了。

與此同時,日本大量的投資是直接或間接撥付給了財團,財團拿到錢之後,要麼金融投資,要麼就實業投資,實業投資還不一定是國內,洗白之後轉投國外也沒準,但不管怎麼說,大量資金湧入,開始還投資好的,後來是一般的,再後來就是高風險了乃至是高風險低回報,平均收益率開始出現邊際遞減。倒霉的還是老百姓,老百姓投資受到大量資金衝擊,導致其金融投資收益下降,特別是銀行利率下降,日本人的儲蓄收益變得很低,而平均收益率降低,養老金等需要避險的資金,其收益也就只能隨著平均收益率降低而降低,普通人對未來預期愈發悲觀,未雨綢繆之下,當前消費減少也是必然的結果。

當年70-80年代日本經濟騰飛,表面上看是當時人的努力,但是其中堅力量仍是屬於二戰前的一批老人,以及其子女。那個時期日本也很窮,窮則思變,變則百事通,這種求變求新的思潮覆蓋了日本,是當時日本能夠經濟騰飛的重要精神支柱。到了新時期特別是互聯網時期,這些人或者其子女後代或者其繼承人依然健在大權在握,但是他們老了,保守了,不敢變也不敢新了,既無力也無心改變老一套模式。時代不同了,模式還那套,根本跟不上時代。被封為神作的那個磨手機殼的固然了不起,問題是有幾個人能靠那個吃飯?手機殼怎麼跟得上大規模量產的手機?一大機器生產,立刻性價比就上去。反正現如今手機更新換代很快,就算手機殼不那麼好,等你感覺不好的時候,也該換新的了。所以日本大量的人才不去琢磨怎麼大規模量產,提升性價比,適合新時代,反而故步自封,自詡工匠精神,然而其實不過就是小圈子自娛自樂罷了。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保證大規模機器量產的性價比,而不是小規模手工作坊。當然對於高端人士來說,還是可以考慮的,但是,還是那句話,這活計養不了多少人。

跟不上時代,整體行業就不行,整體行業不行,市場就越來越小,到最後就是別說海外市場,連本土市場都守不住。沒市場,企業過的就不好,企業過不好,那就發不出工資。靠政府補貼送錢也就滿足個基本工資,企業卻不能創造價值,最後就是殭屍企業,反而成為政府負擔,讓大財團併購,大財團自顧尚且不暇,收購這些企業也頂多換了塊牌,還是依然故我,卵用沒有,還連累大企業效率。還不能倒閉,倒閉更慘,很容易連串反應,進而大規模失業,那就不可想像了。

這些企業要發工資,政府送錢,讓大企業併購,反而連累大企業,大企業也得找政府要錢,如此惡性循環,政府企業是難受,員工也不舒服,看著都是晚上九點下班很努力,一點價值不創造,全是累贅,還愈演愈烈,唯一賺錢就是那幫頂層,和普通人沒關係。這樣的話這些資金投入導致了日本投向別的領域的資金也必然受到連累,不想受到連累,就得借債,借債多了,悲觀預期更重,政府借債空間也在減小,往複到現在,轍都沒有了。

經濟停滯之後,就意味著階層固化加速,到今天,日本的階層固化已經相當嚴重,再加上本來日本就強調資歷輩分,除非功勞極大,否則難以短期內提拔,加之日本亦終身僱傭為主,這就導致了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乾壞一個樣,干於不幹一個樣,只要別出亂子逼的自己辭職,別的什麼,都是浮雲。外部競爭壓力還大,你會怎麼辦?要麼現在攢錢,以備將來;要麼萬事不如杯在手,人生幾見月當頭,當下快活就完。前者影響當前短期消費行為,儲蓄得多,消費就少了,後者則面臨現實的窘境,比如:

房租貴。日本人口集中於幾個大的都市圈,都市圈裡面的房租連著漲,別看CPI不高,還通縮,房租一直通脹,更不用說房價了,東京地區的房價除了幾次經濟危機以外就沒低過,就算你打算醉里乾坤大笑中歲月長,光一個房租就夠喝一壺,所以很多工資低的人直接住網吧,錢比房租還少,還有空調有網,除了地方小,還算舒服。然而即便如此,用於住宿的錢也依然是依據巨大的開支,嚴重壓縮普通人的消費能力。

食品貴。這個不多解釋了。日本完全可以享受更低的食品價格,如果食品價格變低,百姓的消費能力也能夠釋放,但是毫無疑問,日本並沒有相關考慮,理論是國家安全,但真打起來,不知道就日本的那個糧食自給率,加之可能的潛在對手的實力,仔細思考的話,其實我感覺沒什麼卵用。

交通也貴,一次公交車220日元(合人民幣13.6元,數據來自觀察者網)。

這麼多都貴,可是這都是必需品啊,這麼貴的話怎麼消費其他產品?

而且日本父母不像中國父母,特別喜歡幫襯孩子,很多80/90後買房都是父母的錢,甚至說啃老之類的群體存在。但是拋開道德觀念,實際上老人積攢的錢,只靠他們往往是花不完的(除非遇到大事),而這些錢往往沉睡在銀行里甚至柜子中,枕頭下。我認為父母幫助孩子,本身就是將這筆死的錢轉化為消費。當然不是提倡啃老,我這裡也只是說父母幫助孩子的行為有利於提振短期消費。但是考慮老一輩的人年紀已大,出現大事概率也隨之上升,再加上老一輩人積蓄也有限,所也僅僅對短期有些積極影響,而如果是啃老等現象泛濫,長期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將會侵蝕掉國家最後的消費希望。但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父母幫一下孩子,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好了,工作沒前途,必需的也貴,父母幫襯的也少,日本的老人倒是有錢有閑,但是消費意願卻很低。所以這批老人也指望不上。

我們先去看一下美國,特朗普上台,但是就業率明顯利於希拉里啊,怎麼特朗普成功了?因為這些就業,相當多的人都是替代性崗位(包括臨時工、自由職業等)。這些替代性崗位並非正式員工,不穩定性強,未來預期危機感強,對自身利益敏感。而這批人也就成了美國種族歧視主義的先鋒和主體,因為他們從事的行業,絕大多數少數族裔包括黑人在內都能幹,他們幹了,自就得失業。

日本類似。下面摘錄自觀察者網的一段消息:

日本人的退休金一般分為兩部分:國民年金和企業年金。日本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國民年金入不敷出現象嚴重。目前,國民年金的支取年齡被一拖再拖,金額也是一降再降。很多年輕人由於擔心退休後可能根本拿不到國民年金,現在已經開始拒繳年金,這也進一步導致國民年金的收支情況惡化。企業年金方面,在日本退休的時候很多人都面對一個選擇:是分20年領取相對高額的企業年金,還是接受每月固定,但金額較少,可以一直領取的企業年金?——當然,能夠獲得企業年金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必須是公司的正式員工。根據2016年初的一項統計,日本目前以正式員工身份就職的人,只佔全部勞動者的6成左右,也就是說,對於大約40%的日本人來說,國民年金將是他們退休後的唯一穩定收入來源。

正因為對老後的生活充滿擔憂,現在日本年輕人把錢袋子捂得越來越緊,一方面他們要維持目前的生活,撫養孩子;另一方面,他們還要為將來打算,留下退休後足夠生活的儲蓄。

現在,在日本,除了個別富豪,大眾人群中,老年人被認為是真正的有錢人。這些人普遍經歷了泡沫經濟時代,家藏頗豐。根據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險4月28日公布的調查,雖然有超過20%的日本家庭表示,目前全無儲蓄,但是50-70歲年齡層的受訪者中,家庭平均儲蓄卻超過了1000萬日元(約合60萬元人民幣)。然而,父母有錢絕不等於孩子也有錢。因為在日本,無論是贈與還是繼承都要繳納比例不低的所得稅。所以說,日本年輕一代,雖然不至赤貧,但手頭並不寬裕。

這段消息佐證了我上面的分析1,也證明了日本政府在提高就業、提高工資上面的無能。

如果我們仔細思考,就會發現一個大問題,為什麼一個老齡化社會會一少半是臨時工,而且工資不高。理論上來說,老齡化了,年輕人少了,供給少了工資應該高啊,怎麼日本是反著的?就算日本老年人還佔工作崗位,能占走這麼多?唯一的合理解釋就是日本工作崗位比年輕人還少,而且少的比年輕人減少的速度快還。

事實上老齡化本身並不可怕,如果可以保障年輕人就業和相關權益的話,特別是經濟活力足夠,年輕人未來預期充滿希望,那麼老齡化的弊端可以被對衝掉。而且老年人也可以成為新的經濟熱點。但是日本就業保障不了,權益保障不了(過勞死最高的的國家),未來沒有希望(階層固化),老年人倒是有錢,消費意願差,也沒法幫襯孩子,還很保守,並且掌大權,那麼老齡化的,就不僅僅是人口了,而是整個國家,整個社會。

說完實物經濟,再說說虛擬經濟,就是金融方面,日本做得著怎麼樣呢?

當然是不怎麼樣,大凡有效果還用得著負利率嗎。日本在貨幣政策上的手段已經窮盡,負利率了,沒法再折騰了。前面剛說完,這麼多的錢不都能到百姓手裡頭,大財團就先砍一刀,大銀行再來一下,到百姓手裡頭就剩穀子皮了,前面剛說完未來預期等等問題,這不多的錢,根本無力緩解問題,在加上日本人喜歡存款,買點國債愛一下國,得,錢又回去了。

打算日元貶值,來刺激一下出口,看看能不能有效果,日元匯率日本還說了不算。2015年底,日元貶值,美國財長表示關切,之後日元老老實實漲回去。等於落空了。

也就是說,日本從金融層面,也買辦法提振消費。

照理說就夠慘了,安倍又加了個稅,實現了CPI上漲2.7%的目標!然而不算加的稅,CPI應該是負的。看似通脹了,事實卻是老百姓多交了稅,擠占消費其他的能力,總消費能力不升反降,需求減少更甚,通縮預期實際上加劇。

總結一下, 日本幾乎手段窮盡,但就是沒效果,惡性循環下來,整個國家在物流循環上就已經阻塞了,而阻塞點,就是消費。階層固化,未來無望,生活工作壓力大,預期悲觀,通縮預期,有一條出現在一個社會的消費端都夠喝一壺的,日本全占。連帶著金融也不好,兩條大路都梗阻,經濟不好是自然。

而最根本就是幾次金融危機之後,日本陡然加劇的貧富分化以及隨之而來的階層固化。單單就收入差距來說,2002年基尼係數是0.49左右,2014年則是0.57左右,再藉由再分配使之降低到0.38左右,看著很漂亮吧,收入低的年輕人根本就享受不到!享受的是老年人。貧富差距極大。年輕人享受不到政策優惠,就一直窮,遠遠窮於那些上流子弟。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論》中指出,資本的收益,是遠高於勞動收益的。富人子弟上層子弟憑藉家裡資源,先不說享受的教育,就單說錢生錢就已經讓絕大多數普通人望塵莫及。那些普通人只能努力工作,氪命賺錢。問題是氪命比得上氪金嗎?結果就是,天長日久,階層固化。日本還是本身就是個階層嚴格的國家。這種情況之下,好的了才是怪事。與之伴生的一系列問題都加劇這一「貧富差距加大—階層固化—貧富差距更大—階層更加固化」的死循環,或者由這個死循環創生。比如一系列社會問題,什麼酗酒,晝顏妻之類的,哪一個是一個正常社會該流行的?

再加上日本社會本身就有一種「物哀美」的文化,崇尚櫻花,剎那繁華,隨後凋零,一種悲觀無奈的氛圍本就充斥著日本。本來70年代有個「日本一」精神倒很是昂揚,結果幾次危機之後,日本就把它拋在腦後,又回到了起點。

所以日本社會看著彬彬有禮,光鮮奪目,其實是「如今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的死氣沉沉。

如此社會,經濟能夠好嗎?

然而,這僅僅是日本經濟差的內部原因。

外部原因,和某東方大國有著緊密聯繫。

四、中國崛起對日本的的擠壓效應。

一般感覺中國是中國,日本是日本,中國在國際市場是中低端,日本是中高端,細分市場都不一樣,怎麼會擠壓日本?還有人感覺現在都主張內需,日本是發達國家,靠內需拉動,既然是內需拉動,國際市場作為外需影響不大的。

先說後者吧,再說前者。

我們應該先弄清一個事情,就是內需的內容。很多人一提到內需乃至有經濟學家提到內需,都簡單的認為是國內的居民消費,其實不是,內需是包括投資(個人投資,企業投資,政府投資等等)以及消費(包括個人消費,企業消費,政府消費等等),總和是內需的部分。長期以來我們過於強調老百姓的消費能力的釋放,並且還以西方發達國家消費佔比高為指導進行一系列改革。其實是有問題的。

亨特·劉易斯在其著作《凱恩斯錯在哪裡》中認為,如果把企業間為了生產進行的購買行為計算在GDP中的話,那麼生產的比重將大於消費的比重。雖然缺乏數據支持,但是我們可以粗略的估計來說,按照劉易斯的計算方法,生產的確會佔比更大。所以我們必須清楚的是,如果企業消費(包括企業為了生產而進行的購買原材料等行為以及日常消費)不振,僅僅依靠老百姓消費是不行的。然而企業消費能力強,又必須依靠老百姓消費能力強。

但是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的生產,必然會導致生產的相對過剩。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之中,生產相對過剩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就只有經濟危機。怎麼解決呢?凱恩斯讓政府來出手,但也就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還不一定治得好;還一個辦法,就是死道友不死貧道,去別的地方傾銷商品。別的地方是哪裡?最簡單的,國外。

所以,我們知道了僅僅依靠內需是不夠的,其結果就是生產相對過剩經濟危機。但是商品賣到了國外之後,企業有活力了,開工大幹,國內的人手不一定夠,國內的資源也不一定夠,那麼結果就是成本上漲。怎麼辦?產業轉移。

所以何新在《反主流經濟學·新國家主義經濟學》中指出:「中國按照目前的速度繼續發展的話,中國工業品在世界市場的佔有率將越來越高。同時,如果中國繼續採取這種外向型發展戰略的話……土地資源的相對狹小、人口眾多、還有國內資源的稀缺這些問題,都會找到解決的對策。這些問題在中國一國經濟體制內是不可能得到解決的。……但如果把整個世界作為自己的市場和資源的話……這些問題都能得到解決,而中國也將不斷的強大起來,不可遏制。」並且進一步總結:「單純依靠內需市場解決不了工業化發展中的成本上升和資源稀缺問題。」2

我們可以去看看問題一了。

通過剛才的討論,一個國家要想不斷發展壯大,必然要與世界接軌。所以我們就會看到,在保障自身主權以及政府足以代表該國人民權益且該國政府權力行使有效的情況下,越開放的國家,一般越強,走出去越多的國家,一般越強。因為中國人口幾乎等同於發達國家人口之和,且發展不平均,所以可以內部消化一些,但是這個趨勢是不會變的。

所以中國進入世界市場越多,別的國家佔據的市場就只能越少(或者說,相對於沒有中國的情況來說,其市場比重變小)。

為什麼呢?

因為市場是有限的。

1993年,時任政協委員的何新曾向高層提交了一篇論文《論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這篇論文指出了市場經濟的四大基本規律,其第一規律就是市場有限性規律。

我對這條規律的解釋是,馬克思認為,由於剝削的存在,會導致無產階級(在今天就是絕大多數的普通人)其消費能力趕不上社會生產的速度。由此我們可以推理出來,資本主義社會下,消費雖然隨生產力提升而在增長,但恆小於同期生產。因此,相對於生產來說,市場無法全部消化,那就意味著市場有限,(這段論證和何新先生給出的論證不同,有興趣的話可以參閱何新原文。)其本質是消費能力有限。

在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中國開始引進大量的低端產業,在此之前,干這些活的是日韓,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日韓開始了產業轉移,等於日韓在改革開放後產業上的第一次與中國交鋒錯過去了,或者說贏了(這個是錯過還是勝利,完全是角度問題了,不影響結果。)也就是說當時的中國並沒有搶佔多少日韓的市場么因為此時中國幾乎全是低端,而日韓已經是中端為主,並向著中高端、高端邁進。

但是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轉眼來到了21世紀,中國開始發力了,低端不放手,中端拿在手,中高端在突破,高端也沒放過。多角度全方位發力,佔據市場速度之快令人嘖舌,事實上如今西方表現不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量的國際市場被中國佔據,西方難以通過利用國際市場實現其轉嫁矛盾的目的。而整個西方都被擠佔市場,日本不可能獨善其身。

以造船業為例,這個行業是典型中高端行業,其中高端造船業就是典型的高端行業。按修正總噸位計算,幾年前還是中日韓三分天下,近幾年就已經是中國佔據半壁江山。按照利潤計算,中國也有全球四分之一強的利潤,按照訂單量計算,中國名列第一,近三分之一。

再比如高鐵,國際市場競爭激烈,但是中國國得天獨厚的條件,直接讓中國高鐵秒殺世界,佔了一半以上的鐵路里程,且在積極的推廣中,也拿下了很多訂單。注意,沒有中國的話,這些訂單不是日本,就是歐洲的。但是中國出現之後,他們能拿到手的訂單在一定時期內就會變少(至少是比例上變少),因為中國拿走了一部分。

再比如特高壓,幾乎全是中國標準,用中國標準,就能藉此獲益,西方強大的重要原因就是制定標準,而中國率先搶佔了特高壓標準,就意味著之後,西方再想在特高壓這一塊創造收益,就必須直接間接的分給中國一部分,而西方拿到手的就少了,能解決的問題也就少了。

再比如量子通訊等等黑科技就更不用提了。這還是中高端、高端,一向認為中國在中高端、高端上是有劣勢的尚且如此,中國的優勢之處就可想而知了。

當然我們要注意,中國這些年隨著成本的上升,很多低端產業留不住人了,但是不代表中國就會把低端產業讓出去,國內可以進行產業轉移,還可以藉助「互聯網+」、大數據、自動化、個性化生產等手段讓低端產業就地提升產品附加值。

比如LED燈泡,一個小燈泡值不了多少錢,幾十個上百個可能也不算太貴,但是我給他粘成一個漂亮的外形,價格就能貴很多。根據大數據或者直接根據客戶的需求,粘出一個來,利潤就上漲了。以前感覺按燈泡算什麼高大上的行業,但是有了個性化需求,變出花樣了,像個藝術品一樣,工作感覺都升華了,利潤也會上漲,這樣一個低端的行業,就升級了。

當然一些污染過於嚴重、過於吃勞動力成本的行業,中國留不住也是早晚。但是只要能夠打出一個時間差,在時間差內基本完成產業升級,那留不住就留不住吧,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她去好了。

日本就比較倒霉。中國現在能利用大數據,有互聯網+,日本在產業轉移的時候,什麼都沒有,原有產業就地升級之後的結果,往往就是一個人磨一大堆手機殼等類似行業。看似精雕細琢,實則養活不了幾個人。更由於此,日本產品本來就價格高,一開始仗著質量好,還有優勢,但是隨著中國的發展,優勢就越來越少了。先是國際市場窮人不買了,中國貨雖然在當年質量差點,好歹便宜啊。後來中產階級都不買了,如今的中國貨雖然便宜,但是質量也不差啊。當然,也有粗製濫造的,但是那個已經不是主流了。目前連高端市場日本都難以保證了,很快高中低市場日本都會失守,屆時日本更慘。

那麼日本貨的國際市場越來越小(特別是相對與沒有中國的情況下),日本轉嫁矛盾、吸收財富的能力就越來越低。而日本國內又出了一批固步自封的老人執掌企業,或者磨手機殼去了,跟不上時代,也跟不上潮流,就更不用說引領潮流了,最終就是艱難維持,乃至衰敗。

所以套用何新先生的話,就是日本所擁有的國際市場越來越小,只能依靠內需,結果就是「單純依靠內需市場解決不了工業化發展中的成本上升和資源稀缺問題」。而這個成本上升、資源稀缺問題解決不了,就會導致貧富差距加大,又回到了之前說的那個問題。等於又是個死循環。

五、日本出路在何方?

經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大體上弄清楚了日本得經濟表現如此糟糕的原因。

內因是決定性因素,是由於幾次經濟危機以來,日本日益嚴重的貧富差距與隨之而來的階層固化。老齡化只是表面現象,事實上,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貧富差距拉大和階層固化,其結果就是導致普通人的生育慾望越來越低,進而導致或者加劇老齡化。由於階層固化,上層長期得不到來自年輕人特別是來自下層新晉年輕人的新鮮血液,是日本企業日益僵化;民眾受困於經濟、預期等因素,短期長期消費萎靡,通縮現象及通縮預期形成;必需食品如糧價、水果蔬菜價格較高,年輕人等不到政策傾斜,老年人所得比例過大,導致日本消費潛力難以釋放,加重了消費萎靡;各財閥財團、政客為了自身利益對於政府撥款進行操控,扭曲了政府扶持的結果;消費萎靡、財閥干預也導致金融問題叢生。

外因則是由於中國崛起擠佔了日本既有市場和未來的市場,是日本愈發受困於自身的資源、人口、土地等矛盾之中而難以尋求向世界市場轉嫁。而且就算是打算用日元貶值開闊海外市場也很困難,美國不讓日元貶值,安倍晉三吃豹子膽也不敢過分。

所以我們會看到,日本當前的問題核心和根本一直是其內部,而外部環境也不利於日本,有些學者所說的所謂日本解決自身問題還要靠中國,其實不可能。

且不說中國是否願意,就算中國有心,也無力。中國欲崛起,就必須要世界市場,不可能給日本面子,就算是要幫襯日本,頂多和日本在一些項目上聯合一下,或者開放市場,然而隨著國產產品的升級,恐怕日本也不好拿走多少。在國際市場,大多數情況下,還是以競爭為主。所以中國不能在世界市場上幫助日本什麼。

而日本國內的問題中國更是鞭長莫及。最多給點投資,買點國債(還主要是為了短期套利),還能幹什麼?其實中國壓根就幫不了日本什麼。

日本想要繼續發展重塑輝煌,唯一的出路就是解決國內日益嚴重的階層固化和森嚴等級社會,要給予年輕人在現實中的希望,而不是虛擬世界的希望,只要年輕人有了希望,日本的老齡化帶來的暮氣沉沉就可以被對沖。改變老人掌權的企業文化,爭取在幾個行業上先開先河,引領潮流,再以此為基點,向其他行業擴展,想當年一樣。我認為如果按照最優的情況預估的話,以日本的水平和能力,再加上藉助美國全心全意的扶持,再度創造七八十年代的奇蹟可能也未可知。甚至有可能在和中國一爭高下。

然而現實卻根本不可能。且不說等日本緩過勁來需要多少年,就算是能立刻恢復,也要先打破階層固化吧,打破階層固化就得讓上層放血,說實話,讓日本右翼向中國道歉都比讓他們放血簡單。美國更不可能全心全意扶持日本。所以個人感覺,頂多就是比現在好過點而已,還打算回到七八十年代,和中國較高下,當然也不是不行,夢裡還是能做到的。

或者說日本選擇其他手段,比如說在和中國再來一場?我相信日本不想死的話肯定不會動手。當年中國海軍不行,空軍不行,陸軍也不行,幾乎就是靠著意志作戰,日本尚且打了十四年,最後還是中國勝利。如今的話,不是我恭維日本,只要中日開戰,日本碰不到中國就直接本土玉碎了,要麼就是餵魚。這年頭戰爭都是先上導彈,然後海空軍,最後陸軍,一波導彈日本就得半殘,更何況制空制海日本無力奪取。當年和今天完全是顛倒的,中國無論是裝備質量數量還是人員素質都遠在日本之上,日本打算開戰就算美國親自前來幫助,都毫無勝算。再走當年侵略的老路,行不通了。多句嘴,日本折騰陸軍其實沒什麼意義,原因也簡單,等你日本用得上陸軍的時候,還有必要用陸軍嗎?

所以唯一的藥方已經有了,打破階層固化。但是良藥苦口,這個葯確實太苦,吃的吃不下去,那就不是我要考慮的問題了。

注1:其實這篇文章是我之前在百度貼吧發表的一篇文章的魔改版,貼吧發表的那篇文章名字是《日本沒有失去的二十年嗎?》觀察者網的這篇消息極大程度的佐證了我的觀點。貼吧文章發表於2017年3月,這片消息發表於5月。當然那篇帖子寫得實在不怎麼樣。

注2:《反主流經濟學》出版於2013年,但這篇文章發表於2000年。中國也正如何新先生所預料的一般,堅持「走出去」,不斷強大,不可遏制。

niW?? *?


推薦閱讀:

中國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加利福尼亞的地方是哪裡?

TAG:经济 | 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