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女和魔女有什麼不一樣?《瑪麗與魔女的花》觀影指南

7月份在日本上映的米林昌宏導演的《瑪麗與魔女的花》這部電影是不是又勾起你的興趣了呢?

看上去和《魔女宅急便》有類似設定的少女主人公,這次又會遇到什麼樣的故事呢?

不過這裡不作劇透,主要用三部兒童文學作品來給大家比較分析一下三個不同的魔女形象。

這是開學後的第一篇文章。上周在金桂淡淡的香氣中開始了下半年的兒童文學之旅。九月的陽光也變得朦朧又疏離,灑在身上輕的只剩一些重量。風的涼意也漸漸深了,是一種會把人的思緒帶向遙遠的未知世界的風,真想像魔女一樣,在不同的城市上空跳躍,向天空中飛去呢。

>>>

Q:提起魔女,你會想到什麼?

A:尖尖的帽子,手上一把飛天掃帚,黑貓是標配,邪惡的巫婆或者可愛的少女?

>>>

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魔女宅急便》里,原作者角野榮子融合了西方的魔法元素,卻又帶著細膩和哀傷的日本人的情緒,讓人既感到一種文化的疏離感,又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對魔女的生活產生無限憧憬。

吉卜力的幾位導演都對「少女」、「魔法」、「成長」等幾個關鍵詞愛不釋手。也正是因為西方關於「魔法」、「巨人」、「小人」、「精靈」等對於我們的文化來說比較陌生,也容易讓想像發揮更多的餘地。

今天孔陽君就帶大家了解三部兒童文學作品,按照出版先後順序排列,不知道大家看過其中的幾本呢?

  1. 英國作家特拉弗斯的《隨風而來的瑪麗阿姨》。
  2. 英國作家瑪麗·史都華的《瑪麗與魔女的花》(The Little Broomstick)。
  3. 日本作家梨木香步的《魔女的約定》。

>>>關於魔女

魔女,也有人翻譯成女巫、巫婆或者魔法師,在西方文化里會使用魔法、巫術、占星術的女性。日語里稱「魔女」地較多。到了中國,似乎久進化出了穿著馬卡龍色亮閃閃的小裙子,揮舞著魔棒的」魔仙「品種?(大霧)

提到魔女,大家血液里會不會有一種跳動的感覺?

我身上會不會流淌著魔女的血液……

我會不會有一天魔女的能力蘇醒,可以直接看到別人的命運……

在我們現在浪漫的幻想里,魔女或女巫是一種貼近兒童幻想的形象,可是在歷史上魔女卻帶著極其悲慘的色彩。

歐洲中世紀(15~17th)時曾經有過一段黑暗的」獵殺魔女「的運動。兩位傳教士撰寫出來識別女巫方法的書,導致歐洲對女性進行了一場殘酷的「女巫審判」。人們通過各種毫無根據的方法去認定女人同魔鬼有交易、具有女巫血統或參加「巫魔會」,採取各種手段迫使婦女們承認自己是魔女,使得三百年里約有十萬名無辜婦女被慘無人道地處死。

(可以參考兩名傳教士撰寫如何鑒別女巫的荒唐方法的的書《女巫之槌》(Malleus Maleficarum);詹姆斯·弗雷澤的《金枝: 巫術與宗教之研究》)

實際上女巫們是否真的存在過,女巫到底是典當靈魂給魔鬼也好,還是天生有特異功能也好,我們都不得而知,也給後世留下了很多遐想空間和文學電影素材。

這裡講的三本兒童文學作品,都一掃過去魔女可怕、陰暗的印象,塑造了性格迥異的三個女性,年齡層也恰好跨越了老中幼三代,實在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話題。

>>>中規中矩的小魔女

——米林昌宏《瑪麗與魔女的花》

看到這個小標題是不是覺得有點失望?可是沒關係,不用抱著希望去看,就能收穫很多了呀。而且這裡能看到別的兒童文學作品中關於魔女的知識,也不虧呀。

為什麼說是中規中矩呢?

要從什麼是幻想小說開始說。不過別擔心,不會很啰嗦~

之前在」如何區別童話和幻想小說「的問題下也回答過:

童話里,現實世界和幻想世界中的住民能一起生活,心理上沒有隔閡,不會對超自然的能力產生驚訝、好奇的心情,處於同一次元。

VS

幻想小說中,現實世界和幻想世界的住民不在同一次元,主人公需要某個契機才能進入異世界,而且兩個世界的人心理上有隔閡,現實世界的人會對幻想世界的人產生好奇和驚訝。

這三本小說都屬於幻想小說,也就是說「魔法」、「魔女」這種超自然的東西在現實中是不被人所接受的。

《瑪麗與魔女的花》就是典型的傳統幻想小說的寫作手法(原著沒有機會讀,所以以電影來分析)。

女孩瑪麗找到了一朵魔法的花,被引導進入了另一個魔法空間,進入魔法學校學習。但是由於主人公自帶開掛屬性,所以魔力非常強,她最終能不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呢……(簡直毫無懸念)

高潮的地方用了老梗——「約定」,形象創造上也沿襲了過去設計,創新點不是很多。除了畫面上有些絢爛奪目之外(也容易產生視覺疲勞),不算是一部太出彩的作品。不過大概是御用的聲優神木隆之介的配音實在是太有感染力了,所以在某個情節中我還是感動地淚流滿面。

這個故事沒有跳脫出來的框架是,魔法大部分只在幻想的世界中發揮著作用,在現實中則會引起人們的恐慌。因此,穿梭於兩個世界中的主人公身上也肩負著維繫兩個世界平衡的使命,不過問題解決完了,故事也就結束了。

所以……我的觀後感請見小標題。

這本原著出版於1971年,譯為《小掃帚》,也有譯為《小小的魔法掃帚》,或許對一些讀者來說比較符合他們的口味。關於這本書,這裡要說的不多,主要是下面兩部作品中的魔女太出彩了,所以用多一點篇幅介紹一下。

(英文版《小掃帚》封面)

>>>就是喜歡你看不慣我又干不掉我的樣子

——特拉弗斯《隨風而來的瑪麗阿姨》

(《隨風而來的瑪麗阿姨》紙雕立體書)

特拉弗斯於1934年出版《隨風而來的瑪麗阿姨》受到孩子的瘋狂喜愛,於是她一口氣寫作了一個系列六本作品。

這麼受歡迎的瑪麗阿姨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實際上瑪麗阿姨是一個神秘,性情古怪,經常臭著臉,一副不耐煩的樣子,難以討好的年輕女人。她作為保姆,卻對孩子各種各樣的問題從來不正面回答,只是斜著眼睛,從鼻子」哼「一聲算作回應。

無論怎麼看,這算是哪門子的教育小孩的方式啊,誰會想要這樣的人當保姆呢?

可是,這本書就是迅速風靡了英美等國,以至於「瑪麗阿姨」已經成為保姆的代名詞,需要保姆的家庭只要貼出一張廣告——「誠聘瑪麗阿姨一樣的女性」——所有人就都看得懂了。

那這本書值得研究的地方是什麼呢?

讓我們把這部作品放回歷史當中看看——

這部作品延續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兒童文學中對童年時代讚美的思想,其他典型的代表作有1904年的《彼得·潘》,1902年的《五個孩子和一個怪物》。這本書和內斯比特的《五個孩子和一個怪物》一起採用了兒童文學作品中「日常魔法」(everyday magic)的寫作方式,深深影響了之後的兒童文學作家。

在內斯比特開創的「日常魔法」的寫作手法前,幻想小說作品中基本上都是主人公去往幻想世界,經過一系列磨難後,回來or沒回來的模式。比如《愛麗絲漫遊奇境記》《水孩子》《北風的背後》等,也包括《瑪麗和魔女的花》。

但是「日常魔法」手法就打破了這種故事模式,魔法可以進入到生活里,對於孩子來說是接受無礙的事情,魔法的力量雖然在現實中有所削減,但是魔法已經融入到現實中活里去,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所以我們現在理所當然地覺得《魔女宅急便》里的魔女琪琪可以在現實中施展飛行魔法,但其實都要追溯到上述兩部作品的創舉呢。

(大部分時間臭著臉的瑪麗阿姨)

但這僅僅是一個方面。《隨風而來的瑪麗阿姨》中,關於瑪麗阿姨的魔法的描寫總是以孩子的視角,或者其他人轉述的方式,讓人時常懷疑瑪麗阿姨是否真的有魔法,還是只是孩子們的夢。證明她的魔力的描寫也只是一面之詞,瑪麗阿姨經常毫不在乎地否定,就把讀者推到模稜兩可的解讀上去。

而且她的魔法又日常又合理,她參觀動物管理人的動物園,接受她的表哥——一條蛇的生日禮物,又在午夜裡把餅乾上的星星掛到天空中去——你難以說這是真的魔法,還是孩子睡著時的夢。

所以瑪麗阿姨這個魔女的形象在兒童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特別的形象,她的壞脾氣與眾不同的」魔法「都令許多讀者深深著迷。

另外,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看,我覺得瑪麗阿姨的」魔法「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與孩子的幻想性遊戲。

孩子心裡總是有很多的能量需要發泄出來,所以孩子會淘氣,會造反,會一刻不停歇。瑪麗阿姨總是用她的「魔法」讓孩子進入魔法世界,在那裡孩子可以使勁兒地蹦噠、使勁兒地釋放自己過剩的精力——直到回歸安靜。

現實中,父母總是教導孩子聽話,讓孩子坐著不動、乖、是會讓孩子的精力積壓起來的,總有一天孩子的精力也會爆發(可能通過過激的情緒,不適當的性發泄,暴力等等),反而起到反效果。所以我覺得瑪麗阿姨的這一招非常高明。

比如「倒霉的星期二」這一節,邁克爾得了「淘氣」這種癥狀,總是忍不住要搗亂。於是瑪麗阿姨帶著他「嗖——」地一下去世界各地旅行,讓邁克爾在各地跑得精疲力盡。最後安安靜靜地睡著了。

>>>

這也是幻想遊戲對人精神放鬆的作用,不光是兒童文學作品,其實在繪本中也會通過各種幻想性遊戲疏導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精神上成長。可以參考最近孔陽君在知乎電子書上上架的電子書《知產階級酷爸媽:大人如何讀懂繪本》。

>>>另類的隱藏魔女

——梨木香步《魔女的約定》

這個魔女終不終極我不知道,但是它延續了「日常魔法」,又將它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一直以來,」魔法「都是作用在外境,是改變外部狀態的超能力。比如上面舉得「淘氣」的故事中,也是通過魔法改變外境來促使心靈上的轉變。

但是梨木香步的《魔女的約定》不一樣——它直接把魔杖指向了我們脆弱又敏感的心。

一開始,小舞聽到了外婆——西方魔女的死訊,在和媽媽趕回外婆家的過程中,回憶起了外婆作為魔女對她做的種種訓練——外婆稱之為「魔女的修行」。

小舞因為在學校受到孤立,不願意上學,被媽媽送到田園風光的外婆家。但是在這裡並不是過無憂無慮的日子——外婆打破了她的習慣,給她規定了嚴格的作息;警告她因過去習慣所迷惑的都是假象;也告訴她成為魔女的必要條件——必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實現心的自由。

小說里描寫的高明之處在於,西方魔女的外婆既沒有表演變身,也沒有表演飛行。她給小舞上的魔女的修行課完全是理論課。

魔女的修行在心裡到底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我們也難以用肉眼衡量,但是從小舞的行為來看,這個魔法的修行似乎既緩慢,效果又慢。

可是為什麼還要進行魔法的修行呢?

這就是我覺得這本書非常值得欣賞的地方,就是它給青春期的孩子們提供了「我們的心應該怎麼樣」的可能性。

因為即便對於大人來說,也未必就有一個健全的人格;未來也不會因為自己年齡增大了不確定性就會少一些,很多大人依然也會處於非常不安的狀態。

而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更加強烈、波動更大、又很難自我調整,認知和管理自我的情緒就應當從童年的時候開始。

這本書沒有一個清晰的結局,只是告訴讀者如何管理自己的心和情緒,呈現孩子的解決過程,讓讀者慢慢去悟,體會到心的和平和力量。

也就是說」未來是什麼樣沒關係,我能把自己的心調整到可以面對未來無數種可能性的程度,剩下的慢慢經歷,慢慢探索「就很好了。

《魔女的約定》這本書,將」如何在成長過程中使心不斷變得強大」這一問題,以神秘又有誘惑力的」魔法「包裝了起來,賦予嶄新的色彩,並和讀者一起探討「情緒控制」這一青春期重要的課題,真是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

故事的結尾有一處模糊的描寫,小舞看到外婆留下的訊息,讓人產生疑問:外婆是不是真正的魔女?她所教導的魔法是否存在?她是否已經得到生死自由?

如果從宗教的角度可以展開對這本書做很多探討(這裡不便展開),梨木香步本人也對宗教非常感興趣(但不屬於任何宗教),曾經在英國的留學經歷也讓她吸取了很多西方文化的元素,在這裡加入了東方從不一樣的角度對心靈的探索,獲得了很大成功,在國際上也獲得了很多獎項。

>>>

這本書也容易作為兒童文學的考試題目:這本書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一方面是因為這部作品寫於2002年,是一部非常現代的兒童文學作品。

過去兒童文學作品中被視為禁忌的死亡、家庭矛盾、離婚、兒童孤獨等問題,漸漸成為現代兒童文學中不可避免的話題。所以作者在本書的開頭就讓主人公直面死亡,」問題少女「小舞在回憶死者的過往的同時,又探索著生者如何活下去。

你也應該能感到現在的兒童文學的界限已被打破,不再是快快樂樂,無憂無慮玩耍那麼簡單,而是更加直面現實中更深刻和複雜的問題了。

另一方面,在傳統的 」Happy Ending「的兒童文學作品中,這部作品的處理也非常地令人深思。

作者最後並沒有給出明確答案——魔法到底有沒有用?這些都要靠小舞和讀者自己探索。

而且,小舞的經歷也沒有讓她經歷明顯的成長,直到故事結尾,她都依然處對未來的不確定和不安全當中。打破了傳統」皆大歡喜「的故事模式,也讓我們看到,提供給兒童文學作品的已經不限於故事性,呈現現實,啟發兒童思考的作品成為新的寫作方向。

(電影版。台詞是,人是可以讓大家獲得幸福的。)

雖然說了這麼多,但是最重要的還沒提,現代的兒童文學作品中,魔女和魔法相對於傳統概念已經走了很遠了。所謂魔法已經漸漸滲入我們的生活,甚至提供一種不一樣的角度都會產生魔法一樣不可思議的感覺。

魔法已經不限於超能力、超自然的東西,它在更細微的、看不見的地方上產生作用,讓現在的魔法看起來更親近、平和,又不失魅力。

梨木香步的作品給未來兒童文學的方向提供了很大的啟發,她的《家守綺譚》《里庭》也都非常好看,會顛覆你對兒童文學的認知。

今天寫這麼多。希望大家多多支持電子書 大人如何讀懂繪本(知產階級酷爸媽系列),裡面有關於上述問題——孩子如何通過「幻想性遊戲獲得心靈的成長「以及如何讓孩子在幼兒時期久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進行了詳細分析。是一本很實用的繪本閱讀手冊,歡迎進入知乎電子書點購買支持~

謝謝大家!

祝假期愉快!

為了有些不上知乎的朋友也能看到關於這個專欄里的分享,我開通了公眾號,「童話與繪本之森「歡迎關注和推薦!期待在那裡也能見到你喲!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MRG5KMFJMRXJFLVRyVmF5OTJ3Xw== (二維碼自動識別)

祝好。

孔陽君

from 童話與繪本之森


推薦閱讀:

動效乾貨 | 動態設計的語言(一、語言的形成)
《賽車總動員3》與皮克斯公司背後的故事
關於 Live 中提到的資料推薦

TAG:儿童文学 | 魔法 | 动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