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之道—知足之足
「我們很少想到自己擁有什麼,卻總是想著自己缺什麼。」
器物在我們生活的周圍,與我們共同生活,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滿足我們的生活。沒有哪一個時代,能夠像今日這般,創造出這麼豐盛的物質文明。器物的種類、樣式已經超出了我們能夠記憶的範圍。繁盛的器物文明給我們帶來便利生活的同時,也在增長著我們對物質索取的慾望。慾望滿足時,瞬間的快感給我們帶來了強烈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在這轉瞬即逝的其他時間裡,是我們沒有得到慾望滿足時的焦慮和迷茫。生活的美好,成了離散在時間長河裡的瞬間時刻,其餘的都是苟且的人生。
如果器物決定了生活的幸福,那在一樣器物被發明出來之前的所有時代的所有人,似乎都是不幸福的。
一件外套,買來不過穿了一兩次,突然發現並不適合自己。一個背包,不過是和朋友逛街時一時的衝動。一把椅子,在燈光照耀和擺拍的照片里,是那麼的適合我心,但搬回家裡用了一段時間,發現並不舒服……很多時候,面對生活中最為常見之物,我們自己都可能無法意識到,我們並不知道我們是否該擁有。是的,我們迷失在物質構建出的景觀世界,失去了「我」的生活。焦慮與迷茫,其實是對未知的恐懼。生活中對物質擁有的未知,帶來的是對生活的焦慮和迷茫,只能用擁有更多,來填補缺少,這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
擁有的總是有限的,缺少永遠是無限的。陷入「缺少」的困境,是慾望找不到邊界的表象,讓我們失去對現實需求的認知,被器物控制。珍惜物品的心情、對過量消耗資源的反省、以及對傳播過度消費理念的媒體觀念的更新。其實,我們每個人應該意識到,讓過度膨脹的慾望回歸到健全狀況的現實需要。
「飯吃八分飽」
俗話說:「飯吃八分飽」。指的是適量的飲食有益於健康的保持,由此說明了「適當(fitness)」的重要性。這句簡單的諺語中其實隱含了深度的生活意義,將生活中對於物質的滿足從100%「抑制」至80%,並將已擴張過剩的慾望調整至適當的狀態,進而得到更多的愉悅。
重新審視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擁有,日用器物的本質一定是簡潔、樸實、實用、適用。不斷反思「這樣是否就足夠了?」「這是否是多餘的?」「是否太過了?」……當我們帶著這種審視,去選擇我們生活中的器物,構建我們的生活,你一定會發現,生活開始變得簡單起來。日常生活中常伴的那些器物,總是能夠剛剛好滿足我們真實的需要。與器物之間的關係,變得默契起來,成為我們身體探尋這世界的延伸,器物也回歸到本身的價值。
不僅是使用者,商品的創造者們,也應該由商品設計開發著手,由「適當」為發想原點,進行商品設計思考。材料運用是否完全充分、物品的大小、重量、包裝是否適宜,功能設置是否繁複多餘,生產或運輸的過程中有無不必要的浪費等。自物品的生產、運送、使用到丟棄、回收再次思考,徹底自我反省並期望達到合理的平衡。
日用器物的美好價值,完全取決於在生活中是否真正被使用。器物的意義是在被使用的過程中自己發生的,也是在使用環境中慢慢呈現出來的。每個人都需要在使用過程中,從實用、適用的角度出發,通過時間去認識它的優良與否。好的器物需要去除掉多餘的裝飾,保留下生活最本質的實用需求,讓人們樂於在日常生活中一點點地去體驗它,從中獲得飽滿而持久的快樂。
「故知足之足,常足。」
器物為我們的生活服務,為我們生活帶來快樂的道具。如果將幸福生活的全部,視為對物質的不斷獲取,那必然無法獲得滿足,更無法獲得幸福。「去甚,去奢,去泰」,老子道德經中,早已對獲得幸福生活的方法,有了清晰的描述。在後世的演化中,成為我們熟知的「知足常樂」,是中國人最為可貴的民族性格。每個人都需要追求更好的生活。但什麼是美好的生活,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又都不盡相同。生活的智慧恰恰蘊含在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生活當中,那就是去尋找自己生活當中的滿足。
「知足常樂」並不是讓我們消極地面對生活,如果一切都以安於現狀來讓自己滿足,不過是催眠自己的最好方式,甚至成為懶惰者的說辭。其實,是讓我們每個人能夠意識到自己生活中滿足的邊界。正如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描寫的那樣:一個強烈的決心,以攝取人生至善至美;一股殷熱的慾望,以享樂—身之所有,但倘令命該無福可享,則亦不怨天尤人。這是中國人「知足」的精義。
推薦閱讀:
※What can WRITING bring to me ?
※同樣是公布戀情,鹿晗和薛之謙粉絲的反應為啥差別那麼大?
※不要在該表達愛的時候選擇沉默
※新人推介:黑貓與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