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天下歸心|重解道德經 第三十二章

作者:星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明

本文將通行本《道德經》與本人以多部簡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併列出,以便讀者比較閱讀。

我在對《道德經》重新解讀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老子之說絕非我們平時所能看到的那樣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像。因此本人這版《重解道德經》顛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對「古本道德真經」的全新破解,想必應該更為貼近老子的真意了。

究竟如何,請讀者自行品鑒,也歡迎探討交流。如有不喜請略過。

通行版本

道常無名。

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古本合校

道恆無名。

仆唯妻,天地弗敢臣。

侯王如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會也,以降甘露。

民莫之命,天自均。

如譽折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走,知走所以不譽卑。

道之在天下也,猶少浴之與江海。

註:

1、這裡的「仆」字,在帛書《老子》甲本中為「楃」,在帛書《老子》乙本及通行本《道德經》中為「朴」,「仆」是楚簡《老子》的寫法。根據文意,此字應為「仆」。「楃」與「朴」應該都是抄錄時因無法理解文意而附會出來的。

2、這裡的「會」字,在楚簡《老子》中為「會」,即「會」的繁體字。此字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合」,應為抄錄筆誤。

3、這裡的「降」字,在楚簡《老子》中寫作上人下左辶下右勻,現代漢語已無此字,似為施行之意。此字在帛書《老子》中為「俞」,應為抄錄時無法辨識而附會出來的。此字在通行本《道德經》中為「降」,相對而言比較符合文意,故本合校版選用「降」字。

4、本章有兩個「譽」字,它們在楚簡《老子》中都寫作上與下言,即「譽」字的簡寫,「譽」為「譽」的繁體字。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前一個「譽」字都為「始」,而後一個「譽」字都為「殆」,應該都是抄錄時無法辨識而附會出來的。

5、這裡的「走」字,在楚簡《老子》中寫作上止下止,即「走」的異體字。此字在帛書《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經》中都為「止」,應為抄錄筆誤。

6、這裡的「卑」字,在帛書《老子》甲本中為「俾」,在通行本《道德經》中為「譬」,「卑」是楚簡《老子》及帛書《老子》乙本的寫法。根據文意,此字應為「卑」。「俾」與「譬」應該都是抄錄時因無法理解文意而附會出來的。

古本注釋

唯:據《康熙字典》所載,古通「維」,故相當於「與」。

妻:周代宮中女御,比嬪妃、世婦的等級要低。

臣:役使。

賓:歸順、順服。

均:調節。

與:對於。

古本釋義

道一直沒有名號。

奴僕與御妻,天地不敢役使。

王侯如能奉行這個宗旨,萬物將自然順服。

天地相會,以降甘雨。

人民沒有那個命令,天自然會調節。

如美譽折損而有了名聲,名聲也已經有了,他也將知道自己該走了,知道走所以不會使美譽衰微。

道在天下的狀態,猶如小溪對於江海的歸依。

真經解讀

本章老子繼續講治國之道,他用了大量生動的比喻,深入淺出地闡釋一國之主應當如何治國。本章也是誤解非常多的一章,由於通行本《道德經》及帛書《老子》的多處謬誤,導致眾多學者的解讀與老子本意相去甚遠。那老子到底說了些什麼呢?我們這就來一探究竟。

道恆無名。仆唯妻,天地弗敢臣。

「道」確實一直沒有名號,老子曾在第二十五章寫到,「未知其名,才之曰道」,說明老子也不知道這個「道」叫什麼名,只是根據自己的判斷,把它叫做「道」。

那麼「道」有沒有名號跟仆與妻有什麼關係呢?這個關係很明顯——仆與妻就是兩個典型的名號。仆就是指奴僕,而妻並不是現代意義的妻子。據《禮記·昏義》所載,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其中御妻就是伺候君王宴寢起居的,也泛指王宮中的女御。

老子這話是寫給王侯們的,提醒他們正是由於人為地給一些人加上了奴僕或御妻的名號,才使得奴僕成為了奴僕,御妻成為了御妻。而事實上,奴僕和御妻在本質上跟主人有什麼區別嗎?並沒有。奴僕和御妻對主人的唯命是從,不過是由於給他(她)們強行施加了等級觀念而已。

而對於天地來說,並不知道奴僕和御妻的名號,也沒有這種等級觀念,所以天地並不敢役使他(她)們。連天地都不敢役使的,人竟然敢役使,這也太說不過去了吧!然而,這種逆天的行為卻一直存在於世間,直到近兩百年來,隨著廢奴運動和女權運動的興起,情況才開始轉變。

不過我們看,老子可是在兩千五百年前就提出了「仆與妻,天地弗敢臣」這樣振聾發聵的高論,其思想超越了時代兩千年!而後人有可能根本接受不了老子這種人人平等的言論,而故意將「仆唯妻」三個字改成了「朴唯小」(見漢代帛書《老子》),後來又改成「朴雖小」了(見通行本《道德經》)。這麼牽強的改法,也真是叫人無語了。

侯王如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這句話是本章要劃的重點。老子寫《道德經》多半是想流傳到王侯手裡,給他們做指導手冊的。當然,實際上他也達到了這個目的,只是由於後來文字多有篡改,沒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老子勸告王侯們,如能奉行不給人民強加名號、妄定尊卑的宗旨,使人民都具有平等的地位,那麼天下萬物都將自然而然地順服於他。這是一個多好的建議啊!如果對奴僕、女御都可以給予尊重,那還有什麼人不能平等相待呢?

得民心者得天下,那個幫助人民實現了人人平等的領袖,必將萬民擁戴。如此一來,何愁萬物順服、天下歸心?對於這一點,我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就是最好的證明。

天地相會也,以降甘露。民莫之命,天自均。

接下來老子又巧妙地用下雨的隱喻講述了一個道理。古人不了解雨是怎麼下起來的,以為是當天地相會的時候,雨便從天上流到了地面。因為在空曠的地方看遠處的雨,的確像是天地連在了一起。而事實上,並不是因為天地相會才下雨,而是因為下雨才使天地相連的。

不過天地相會與否並不是重點,關鍵是後面一句「民莫之命,天自均」。下雨是好事,但也不能總下在一個地方,其它地方卻沒有。雨量需要分配,可人民並沒有給老天爺定一個下雨計劃,而上天自然會進行調節。

請注意,這裡的「均」並不是均勻分布,而是指調節之意。雨水根本不可能均勻分布,只能是按照自然規律進行調節。有些地方即使很乾旱,也不會給它很多雨水,因為雨下到那裡沒多大用,比如沙漠。有些地方水資源很豐富,但還是會陰雨連綿,因為那裡是天然的水鄉澤國。

老子希望王侯能效法天降甘露的模式,在治理國家的時候也能建立一套「天自均」的管理體系,就像是現在常說的「經濟生態圈」。在生態化的經濟環境中,經濟發展有其特定規律,人為操縱的情況將會大大減少。

如譽折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走,知走所以不譽卑。

緊接著老子又用「人出名」對比「天下雨」,來解釋「天自均」的運作機制。首先,他把美譽度看作是人自帶的一種價值,如果出名就會折損美譽度,這就相當於用所謂的功德來換福壽一樣。於是當一個人在某個地方出了名,他就知道自己該離開了,因為不離開的話,他的名氣就會越來越大(如同雨一直下),如此一來,他的美譽度也將折損得越來越多(雲層里的水不斷消耗)。而當他離開以後,就可以到新的地方重新充實自己的美譽度(雲層重新聚集水分)。所以說知道離開的人不會使自己的美譽衰微(不使雲層中的水分枯竭),而且他的名聲將會流傳天下(天自均)。

且不論老子這個美譽度轉化知名度的理論是否準確,單說老子不貪圖名望的態度的確是非常值得欽佩的。名氣很多時候確實會成為人的負擔,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人出了名總會招致各種各樣的麻煩。比如明星總會被狗仔隊跟蹤,隱私總會被人爆料,還得參加各種活動、接受各種採訪,不勝其煩。一個出名的人彷彿生活在眾目睽睽之下,總也不得清凈,能不被消耗嗎?

所以高人喜歡深藏不露,過隱士般的生活,如此就沒有那麼多煩惱了。這句話其實也表達了老子的心聲,正是因為他有名以後「知走」,所以他離開了周朝國都出關西去了,也正因為他的「知走」,才使他成為中國美譽度最高的聖人。

道之在天下也,猶少浴之與江海。

老子勸告王侯奉行人人平等的宗旨,效法「天自均」的模式,因為這些都是天地的運轉法則,因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且「侯王如能守之」,就能達到「萬物將自賓」的奇效。因為只要是「道」在天下顯現,一切就猶如小溪歸附江海一般,奔騰入海、一往無前。這便是吸引力法則的終極版。

本章評述

老子先以「道恆無名」作為開頭,點明「名」正是使人產生分別心的根本原因。如能效法「道」的無名,便「天地弗敢臣」;如能效法「天地弗敢臣」便能人人平等。而且老子希望統治者們能效法天地運轉,為國家建立「天自均」的運行模式。而統治者如能做到人人平等與「天自均」,最大的收穫就是「萬物將自賓」。

不過這個「天自均」除了調節雨露之外,還能發揮什麼作用呢?我覺得把它用在經濟建設上是最為恰當的。那麼「天自均」就可以理解為:不需要人們發布指令,市場會自動進行調節。——這不就是市場經濟嘛!也許是巧合,也許是受到這種先進思想的影響,中國從戰國時代開始就已經形成了市場經濟的雛形。

可能很多讀者會質疑,哪有什麼「天自均」?世界各地總是出現乾旱或洪澇災害,怎麼解釋?的確,自然界並沒有一個老天爺來做雨量調控,有的只是那隻看不見的手——自然規律。在自然規律面前,人們只能面對各種各樣的天災,就像在市場經濟面前人們總是難以避免經濟危機一樣。

統治者需要做的,就是發現那些規律、效法那些規律,盡量不要添加太多刻意而為的東西,因為人們要盡量做到的是「天自均」而不是「人自均」。要知道,失敗的制度大多都是因刻意而為才自毀前途的。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自然文化發展

推薦閱讀:

人活天地間|重解道德經 第五章
關於道的一點頭緒|重解道德經 第十四章

TAG:文化 | 国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