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篆刻的重要關節:原石、原拓、影印、印刷品、電子版
前日跟大家一起讀沈野的《印談》,中間漏掉了一句較為重要的話,今天補出來:
《印談》中有一段原文:漢、晉印章傳至於今,不啻鍾、王法帖,何者?法帖猶借工人臨石,非真手跡。至若印章,悉從古人手出,刀法、章法、字法燦然俱在,真足襲藏者也。余每把玩,恍然使人有千載上之意。
漢、晉時的古印傳到今天,比書法中的鐘繇、二王的法帖更逼真,其實是所謂的鐘、王法帖中帖流傳到普通人手中的多是向拓出來的摹本或者是仿本的摹本,而碑刻則更是經過了石匠工人的手,並不是這些書法家的真跡。而印章則不然,傳到今天的古印,刀法、章法、字法清清楚楚地在那裡,真真值得傳襲珍藏。我每次把玩這些古印章,都恍然有跟千載之上的人神魂相交的意思。
(網上流傳的漢印印面)
(朋友拍照來的印面)
(朋友拍照漢印的實物)
(朋友拍照的前段時間拍賣到400多萬的那方趙之謙印)
1、原印石
讀篆刻史時,我們記得有這樣兩個人,一個是明代典雅印風 「婁東派」的創始人汪關,另一位是浙派「西泠八家」之一的蔣仁,這兩位名家都是愛印成痴的,我們現在看到的他們的名字汪關和蔣仁都不是他們的本名,他們的名字分別是因為他們得到了一方「汪關」和「蔣仁」的古印,愛之過甚之後改的。愛古印,並因此改名,可見這些大家名家重視原印的程度,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一個學習篆刻的印人,時常把玩古印原印的重要性。
原印從古傳來,非各種天作機緣,不能得到,我們看古玩市場上那些價格天價的原印一方面是炒作原因,另一方面就是因為這些原印實在是價值太高了。
(原印拓的照片)
(原印拓的照片)
(原印拓的照片)
(原印拓的照片)
2、原印拓
再回到《印談》里,沈野對於《集古印譜》還算略有讚賞,但對於《集古印譜》的另一個版本《印藪》則是深惡痛絕的,為什麼呢,因為《集古印譜》是原印拓出的印譜,而《印藪》雖然是同一人做的印譜,但印譜中的印拓卻是依照古印,別行用木版雕制而成的印章然後再行鈐拓的,用沈野的原話「章法、字法雖在,而刀法杳然矣。」顯然,看不到古人的刀法了。
不喜歡的原因,是這個《印藪》離原印遠了。《集古印譜》只鈐拓了20本,社會需求滿足不了啊,供不應求之下才有了《印藪》。但在批量生產之下,質量下來了。也情有可原。
為什麼我們說魏錫曾、陳介祺這些著名理論家和收藏家對於篆刻史意義重大呢,原因即在於他們不僅收藏印章,還把這些印章用原拓的方法鈐拓成原印印譜,並推廣開來。原石看不到地情況之下,能看到原拓也是很好的藝術感受。他們製作的原印拓《二金蝶堂印譜》《吳讓之印譜》《十鐘山房存印》等印譜,對於中國的篆刻史影響之巨大,無法用言詞形容。
原印拓是原石的忠實反映者,當然是章法、字法、刀法忠實體現者,不放大,不縮小,觀之如與古人謀面,觀察細節,如觀古人執刀刻印,當然讓人學習起來容易得古人精神,因為它與古人離得近,也只是一拓之間,所差的只是鈐拓水平的高下。
齊白石學印起初摸不到竅門,直到他從朋友那裡收到寄來的浙派丁敬、黃易的原拓之後,印藝大進,又得趙之謙《二金蝶堂印譜》之後,印風又有大成。原印拓影響了這位篆刻家一生。
原印拓因為是原印鈐拓,當然量不大,傳播量當然小,能得到真品的都足珍藏賞玩,但一般價格不菲或需各種機緣湊合方有可能得到。實在不是一般的篆刻愛好者能夠企及的。
(影印本的趙之謙印的照片)
(影印本的趙之謙印的照片)
3、原印拓的影印本
得不到原印拓,無可奈何之下的選擇還可以再行選擇這些原印拓的影印本,即用影印的方法將原拓本再行拍照印刷,這自然也較另行排版拼接的印譜要好些,目前市場上還有陳巨來、趙之謙等著名印家的印譜,較原拓本自然是多了一層隔膜,但原印精神基本還在,原印尺寸,也基本保留,對於初學者,這一類印譜倒是極佳的可以上手的臨本了。一則是印刷本,臨起來不到於不敢上手,二是存世量大,或者可以多行購入,一冊收藏用,一則臨慣用。
但影印本畢竟還是影印本,原印的一些細節,較原印自是無法可比,比之原印拓也相去較遠,好處或者只有一點,價格便宜,因此,約略可以作為初學者入門的好教材吧。
這裡應當有一條分界線,學習臨摹的善本,應當從這裡分界。
(印刷品中的趙之謙印)
(印刷品中的趙之謙印)
4、經過重排另印的印譜。
這一類就完全是印刷品了,這是目前市面大量印譜類圖書的現狀,或者較為負責的,把各類原拓影印件再行原大重排,這已經算是好的,遇到不負責的,則或原印拓拉伸放大,或原印拓為了適應印刷需要壓縮變小,或者為了適應版面扭曲變形不一而足,甚至有些不負責的編輯在印刷品上給出的印拓完全是反的……
(電子版中的趙之謙印譜)
(電子版中的趙之謙印譜)
5、網路流傳的各類電子印譜。
這一類是以上各種版本的電子版,良莠不齊,全看母本的優劣,學習者就當謹慎辨別。但具體用來觀賞似乎尚可,如果用來臨摹,又需要較好的轉印能力,因為尺寸放大縮小間,種種圖形軟體的技術處理,又會失去一部分原印的神彩。
以上大致說了從原石到電子版之間印譜的差距,學習者當然越從源頭找起越好,原石最近古人,電子版僅有影像,能從中得到的東西實在相差太遠了。我無數次的強調,初學者應當一有機會,就到博物觀去觀摩原印,原因即在於此,我們所處的時代,相較過去的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利於信息傳播,只是這些信息的質量是有差別的,初學者應當謹慎區別。
([【老李刻堂】198,部分圖片來自網路,部分圖片來自群里印友拍照發來的原印、原拓,一併致謝!)
推薦閱讀:
※何震「笑談間氣吐霓虹」,好在哪兒?
※篆刻刀法,篆刻如何執刀?篆刻的三種執刀方式?
※篆刻入門:「筆」與「墨」在篆刻中如何體現?
※篆刻技法:字法中的「配篆」與「印化」
※篆刻實戰:趙之謙這一刀是如何切出來的?
TAG: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