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期鎧甲的結構
▲皇太極鎧甲,故宮博物院藏,其甲身還保留著晚明鎧甲的不少特徵
早期後金軍隊的鎧甲與明軍的鎧甲相似,到了皇太極時期,後金的鎧甲已經發展出了一些自身的特色,清軍入關後,鎧甲形制隨著戰爭的進行逐漸發展成熟,從留存的畫作來看,起碼在康熙時期,清軍鎧甲的樣式已經基本確立,與後世的清甲沒有太多差別了。
▲康熙戎裝圖,圖中康熙帝所穿鎧甲與典型清甲已無區別
乾隆時期,清政府制定了規範清軍甲胄形制的官方條例,收錄於《皇朝禮器圖式》一書。
當時的鎧甲包括甲和胄兩部分。
從結構上看,當時的胄可以分為上下兩部分,本文稱其為「本體」和「甲衣」,本體即「帽子」,指的是戴於頭部的部分,甲衣即懸掛於帽周圍,垂下來遮掩後頸、耳部、咽喉的部分。這種結構屬於常見結構,中國古代的胄大多數都可以這樣分成兩部分。
胄的本體部分,由胄體、胄梁、盤座、胄槍、寶蓋、胄頂組成。
胄體即「帽子」的主體部分,有鐵質和皮革髤漆兩種材質,一般為兩個半殼狀部件組成,兩個部件鉚接在一起,即組成了「帽子」的基本形態,胄體鉚接好後,在接縫處安裝有前後兩道條狀部件,即胄梁,胄梁所在的位置與人體的正中線重合。
▲驍騎棉胄,可見其胄梁
組裝好的胄體有兩種外形,一種為圓柱體和圓錐體結合而成的幾何形體造型,其下部為高度較矮的圓柱體,上部為高度較高的圓錐體,圓柱體和圓錐體的結合部位轉折明確,存在一道稜線;一種為半個橢圓球體。
▲乾隆的胄,台灣故宮藏
胄體的頂部為一個接近圓柱形的部件,部分胄的這個部件的上部為一個半球體,這個部件被稱為盤座。盤座上面有一根空心的短管,部分胄的短管基部裝有花瓣狀部件。
▲康熙大閱胄的盤座,故宮博物院藏
胄槍的主體為一根圓柱體金屬部件,頂部有一個圓盤,這個圓盤被稱為寶蓋,寶蓋上通常會安裝盔纓,有貂皮、氂牛尾等材質。寶蓋上面則會安裝胄頂,有各種珠寶、貂尾、鐵葉等材質。胄槍在使用時,即插在盤座上的短管里。
▲驍騎棉胄和取下來的胄槍
胄體的底部邊緣的正前方會安裝一件弧形鐵片,被稱為護額或遮眉,護額的防護區域為前額部位。護額的正上方會安裝一片垂直於護額的鐵片,被稱為舞擎,舞擎的作用與帽檐類似。
▲拍賣會上的清代鐵胄
如果是王公貴胄的胄,其胄體和胄體部件上往往會有各種複雜的表面處理工藝,如嵌裝寶石、鎏金、鏤刻花紋等等,但低級官僚和基層士兵的胄就不需要這麼麻煩了,一般都是素鐵素銅所制,如果是皮胄也僅僅髤漆了事。
▲故宮藏貂纓鍍金鐵胄
甲衣部分包括:兩片護耳、一片護項、兩片護頸。
護項的形狀接近於五邊形,垂於腦後,目的在於保護後頸和後腦的一部分,單片護耳的形狀為梯形或者半個橢圓形,垂於兩側,目的在於保護耳部和太陽穴,護頸為長方形,兩片護頸在頸部圍成一圈,目的在於保護咽喉和側頸。
▲咸豐帝鎧甲(背面),故宮博物院藏,可見其護項
護頸上有系帶兩根,穿戴者戴好頭盔後,需要繫緊系帶,護頸和護耳平常也是固定在一起的,同樣使用系帶連接。部分胄沒有護頸,只有護耳和護項,系帶便安裝在護耳下部,使用時也需要繫緊。
▲拍賣會上的清代鐵胄,護頸用帶子繫緊
清人戴胄時,為了避免胄體摩擦頭部,會在頭上穿戴胄襯,胄襯為兩層布製成,中間夾棉,外形與瓜皮帽相似,頂部結有紅絨。
▲清代的胄和胄襯,香港海防博物館展出
甲由上衣和下裳組成,上衣由十片甲衣組成,分別為:兩片身甲、兩件袖子、兩件肩甲、兩件護腋(遮窩)、一件前襠(又稱大荷包)、一件左襠(又稱小荷包),十片甲衣之間以繩索或金屬構件連接,下裳由左右兩片甲衣組成。
▲乾隆大閱甲,故宮博物院藏
身甲由前後兩片組成,穿戴好後的效果與馬甲類似,按照規定,皇帝和入八分的宗室穿的身甲上會配備護心鏡,其餘人士則沒有這個部件,但實際情況未必如此,如紫光閣功臣圖中便不乏穿戴護心鏡的普通官員。
▲清代鎧甲上的護心鏡
由於身甲以前後兩片組成,因此在兩側會有接縫,形成防守的薄弱地帶。護腋、左檔便是為了加強薄弱地帶的防護而存在的,護腋防護區域為兩肋,左襠的防護區域為左腰。由於右側要佩帶弓箭,因此右腰不需要加強防護,目的便是給弓箭留下佩戴的位置。
▲紫光閣功臣圖-兆惠,可見其右腰部的箭囊
前檔的防護區域為下腹,這種專用於防護下腹部位的部件在唐朝便存在了。
肩甲的防護區域為上臂和肩頭,部分貴族和官員的鎧甲在肩甲和身甲的連接部位綴有若干片外露的鐵甲片,目的在於加強肩頭到頸部中間位置的防護。從紫光閣功臣像上看,當時的不少將領鎧甲的護肩在靠肘關節一端也會安裝金屬甲片,而非僅在和身甲連接的部分安裝甲片。
▲大都會博物館藏清代鎧甲肩部甲片特寫
袖子的防護區域為小臂,其末端為半圓口箭袖樣式,即所謂的馬蹄袖樣式。袖子穿戴完畢後,遮擋的部位包括手背、整條小臂、肘關節。不少影視劇里清甲的袖子防護範圍涵蓋整個臂膀,這種做法是存在問題的。這種袖子涵蓋整條臂膀的甲出現於中晚期,且都是禮儀性鎧甲。實戰型甲胄無論是布面鐵甲還是棉甲,甲體都存在一定的厚度,因此如果袖子太長的話會影響手臂的活動。
需要注意的是,當時不是所有的清甲都有十二件部件,不少甲沒有袖子,也有甲既沒有袖子,也沒有左襠和下裳。
▲驍騎棉甲、棉胄,該甲無袖子
為了讓身體各部分都能承擔甲的重量,同時避免外形松垮,士兵穿完甲後,胸口部位通常要束一根絲絛,被稱為甲絛,上衣的腰間外部也要束上腰帶。
▲豐升額像,作者艾啟蒙
清代鎧甲以布面甲結構為主,布面甲從結構上可以分為外層和內層,外層包括表面、內里、邊緣,內層即防護層。不同人員穿戴的鎧甲外層所用紡織物的材質和顏色也有可能不同,材質則有緞、綢、棉布等,部分人士的甲還要在表面綉出各種花紋。
▲拍賣會上的清代鐵胄,護耳上有蓮花紋
防護層的材質構造也有兩種,一種由鐵甲片綴成,一種由棉花浸水壓實後製成,使用鐵甲片做內層的甲胄被稱為布面鐵甲,使用棉花做內層的甲胄被稱為棉甲,無論使用哪種夾層,都需要使用大量甲釘將內層和外層固定在一起,甲釘的材質有金、銀、銅等不同材質。
清代鎧甲的上衣或為布面鐵甲或為棉甲,而下裳除了這兩種結構之外之外,還多了一種明甲的結構。
▲清代晚期的鎧甲,下裳為明甲結構,主人為蒙古八旗的王爺,內蒙古博物院藏
明甲即將鐵甲片綴在布面之外的甲,康熙五年,朝廷曾經有過旨意,宣布侍衛、護衛、前鋒、護軍的甲可以使用明甲。從皇朝禮器圖式中看,當時下裳使用明甲的人有:入八分的宗室,侍衛,鑾儀衛的官員,前鋒營、護軍營的人員,綠營的士兵,王府的護衛、長史、典儀。
微信公眾號:丑橘先生 新浪微博:喝啤酒的小老虎 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標槍作為戰爭武器與弓弩相比效果如果?為什麼西方歷史上有很多裝備投槍的軍隊而中國沒有?
※歐洲細劍看起來那麼細,對砍大刀會折斷嗎?
※羽儀映松雪,戈甲帶春寒—榆園外拍
※他們說日本刀砍幾個人後會變鈍,所以南京大屠殺百人斬不存在?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抗戰大刀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