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香港不怕颱風?地球知識局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本文來自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為什麼香港不怕颱風?地球知識局
本文為我局的第283篇觀察文章
今天我們講講港澳的故事
作者:設拉子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大綠
颱風泰利轉向,廣東人民鬆了一口氣……嚇餐死
每年夏天,中國東南沿海的人們都要硬吃一頓颱風大餐,經常不是被吹得東倒西歪就是被吹得七葷八素。
看過昨天颶風篇的同學應該還記得,我們說到每次颶風季節其實都在揭示一個道理:颶風不過是災害的啟動者,人禍才是最可怕的。
昨天的颶風文章
:美國為什麼擋不住颶風
颱風也是如此。在每年如約而至的颱風災害中,即使同為發達城市的港澳兩地,由於人為操作的不同,結局總有著天壤之別。
8月23日
十號風球「天鴿」懟上港澳
某澳門商家
將礦泉水炒至150元兩支
「天鴿」過後,澳門內有10人因此罹難(數據源於澳門日報),而在香港則無一人遇難。
如此強烈的對比,便源於港澳政府那天差地別的預警機制。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看看這兩座魅力都市的颱風防災差別。
天鴿支配下的港澳
8月底,颱風「天鴿」登陸嶺南。澳門氣象局於23日凌晨三點掛上三號風球,上午九點改為八號風球,至中午更改為十號風球。
中國港澳地區
熱帶氣旋預警信號為「風球」
數字越大,級別越高
澳門居民一覺醒來發現不過是掛起了三號風球,自然為著生計還是都出門上班了。至於備災措施嘛……上班來不及了,不存在的。家住珠海赴澳的普通勞工們依然早早起床,在關閘口排隊,準備前去上班。
然而。。
(圖為Youtube某視頻封面。。)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澳門的預報看似按時,實則只是被動應對颱風的升級,等市民採取措施時已經慢了半拍。緩慢的反應速度,為這座城市的嚴重受災埋下了隱患。
香港天文局的作風則是:22日早八點發布一號風球,且彼時在碼頭、酒店旁均貼出了風暴將來的告示,當晚六點便發布三號風球。於23日的早五點正式發八號風球,並在上午升為九號與十號。
起床時間
澳門人民看到的是三號風球
香港人民看到的是八號風球
香港天文台預警圖
前一天晚上已備災完畢的香港市民一覺醒來,在看到八號風球的警報後,轉個身繼續睡起了美覺,大家開開心心度過了香港夏天特有的颱風假,歡迎黎廣東睇颱風。
香港運輸署也在一大早便發布了停止路面交通的公告,僅留有少班次非地面段的港鐵繼續運行。
八號風球時,香港的街面
於是,在「天鴿」到來的上午,香港的市民在電視里看著城區高樓的玻璃被吹碎的景象,自己卻在家好好待著。沒有人上班,也就沒有人受傷。澳門居民卻多在風雨中前行,走在上班的路上。
沒有上班,就沒有傷害
慢半拍的警示和提前預警,在颱風過境時當然給兩座城市帶來了不同的結局。
災後,澳門交通全面癱瘓,停水停電。繼而有商家大發災難財,哄抬物價,也有路人藉機搶奪臨街小店的財物。
更糟糕的是,澳門的基礎設施完全不能抵抗強颱風。在公共電視廣播的發射塔被吹斷後的一段時間內,許多澳門居民甚至無法得知外界情況。
澳門政府也並未及時發布相關的確切消息,連早期救援組織也多是民間義工、慈善團體等自發組織。
24日,澳門才在政府層面開始全面風災善後。由於人手和能力有限,澳府還在25日提請中央批准澳門駐軍協助。
在巨大的民間聲浪中,澳門氣象局局長在「天鴿」過後便引咎辭職了。
澳門氣象局局長馮瑞權
可以說,澳門遭到的是天災,可是逝去的十條性命更多在於人禍。
比之直線距離僅20km外的香港,澳門政府無論是在預警機制,還是在災後的應變能力上都顯得非常糟糕。
香港政府於22日便通過多種渠道發布預警,並疏散部分地區的居民,開放了26個臨時庇護中心。23日一清早就宣布了全港停課停工停業的消息。
風暴信息不斷更新
23日下午五點左右的香港城區已經恢復了颱風前的樣子。24日,香港各郊野公園內的的山林大道多已被初步清理,港警們也早已在一些危險的地方拉起了藍色警戒帶。(我哋啊Sir效率確實系唔錯!)
十號風球制度
其實在港澳地區,風災是相當頻繁的,民眾也大多有一定的應對能力。當官方掛上三號風球的時候,百姓們便會提前做好防災措施,備好颱風期間的生活(主要是乾糧與水資源)用品。
不止港澳
接著就在家等待著八號風球的發布,準備過上一個美美的打風假。所以說颱風是災害,對不想上班的廣大市民來說倒不失為一個「好」消息。
在家躺屍也別忘了
颱風時也要 on call 的人們
突然嚴肅23333
但是想要防災減災,預警一定要及時。香港市民比之澳門市民的安全,當然和香港應急系統的設置大有關係。
「香港救災應變的機器是自動運作。你看風災的時候,香港行政長官都不在香港,去了內地(注1)」,澳門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說。
注1:
香港行政長官於今年8月
訪問內地多座城市,
「天鴿」期間,其正在訪問上海。
但羅馬並非一日建成,早年的香港既沒有氣象部門,也並無任何官員專職預警風災。
一切的轉變發生在1874年9月22日。
當天一個強烈颱風在珠江口附近登陸,先後吹襲香港及澳門,遠至廣州亦受災害,千間房屋被摧毀,無數帆船沉沒。這場大風被稱為「甲戌風災」,也是二戰前港澳地區發生的最大的一次風災。
風災過後滿目瘡痍的香港仔
風災過後滿目瘡痍的香港仔+1
(香港仔是香港南區的中心部分)
大型輪船沉沒中環海傍
碼頭損毀嚴重
這次風災中,在港死亡人數近三千人,在澳死亡人數近五千人。從來沒有見過颱風的英國人當場就蒙圈了,於是駐港天文台和風球制度在英人主持下應聲建立。
颱風過後發現自己家變成這個樣子
確實會蒙圈。。
圖為一個法官的住所
十年後的1884年,香港正式有了風球制度。不過當時是採取在港口旁放置圓柱形、圓形或球形的信號標誌,加以鳴炮的方式對港內船隻示警的。奈何在狂風驟雨中,效果並不佳,且百姓們對此也並沒有什麼警覺性。
1917年,天文台將早期的目視或以聽力為主的示警方式改為「由一號至七號,顯示熱帶氣旋的風向和風力」的數字示警。
此後,在無數血的歷史中,幾經改良,便形成了今天的香港以及澳門所採取的十號風球制度。
複習一下
說是十號風球制度,其實起作用的只有一號、三號、八號、九號、十號五級。一旦天文台或氣象局掛出八號風球,便意味著當地停課停工停業。絕大多數的公共交通都會暫停,僅留少班次非路面段的港鐵運行。
天文台職員
在尖沙咀冒風雨懸掛十號風球
而在八號風球降為三號後的兩小時內,人們則需主動回到工作崗位。公共交通一般會在撤下八號風球的警告後,立時恢復。在八號降為三號後的一兩小時後,香港的城區便會恢復颱風來之前,那忙忙碌碌的樣子。
還是看正常狀態下的香港冷靜一下
災情的圖看多了心疼得無法呼吸
現在香港天文台一般會提前掛出三號風球以示警,給百姓做好備災的準備。當八號風球懸掛時,則會默認所有在港人員都已做好應對風災的準備。此後再有升級成九或十號的風球時,便也均是在默認的情況下。
在自動運行的十號風球制度下,香港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了保障,說得上是港府的大功一件。
風球的都市傳說
雖然風球制度救人無數,香港應急部門比起隔壁的澳門政府也要機警得多。可是在充滿不確定性和專業性的氣象災害面前,人們還是很難理智思考這背後的複雜程度。於是關於風球和預報的都市傳說應運而生。
最著名的,是在香港有個「李氏力場」的傳聞。是很多人曾質疑香港天文台和以李嘉誠為首的商界大佬勾結,在白天的上班時間內,無論有多大的風雨均只發三號風球,以免股市停止交易以及僱員們停工帶來的巨大利潤損失。
emmmm……
這個半開玩笑的傳聞越傳越遠,也就越傳越邪乎,在街頭巷尾逐漸變成了一個神話般的故事。在最新版的傳說中,人們嘲諷李嘉誠設立了能阻擋、甚至控制熱帶氣旋的移動路徑及速度的力場。
如果誰真的能發明這樣的力場,恐怕已經變得和李嘉誠一樣富有了,何必只為他一人服務呢?
或許有多重立場疊加共振?
倒霉的香港天文台倒是為此被甩過鍋。有人認為他們「為資本家服務,故意避開上班時間」。在澳門,也有類似的民間傳(謠)聞(言),不過主角則便成了氣象局與賭場。
野生字幕君:
回去洗洗睡吧,
明早準時上班上學
(想了好幾分鐘都感覺沒準確譯好,大意是這樣,
粵轉普能「信雅達」的同學評論區見!)
這樣的指責當然只能說是無稽之談,作為坊間笑談可以,和事實相去甚遠。
香港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在給兒子的信《風球制度關懷生命》中曾寫道:
「其實天道運行,自有軌跡,颱風怎樣走、何時到,怎會考慮香港區區七百萬人的想法。
面對自然災害,人類是渺小和被動的,天文台以及它的台長也一樣,天文台能夠做的是把有關的氣象信息送到所有人的手上,讓大家知所趨吉避凶,把可避免的損失減到最低。
你們要記著:自然的力量深不可測,人類的所謂文明與科技,相比之下,卑微淺薄,在天災中有些損失實在無可避免,祇有明白這一點,人類才算真正了解自己。」
這話儘管卑之無甚高論,其中蘊含的深意卻無法令人不深思,人類的能力在自然面前只能說是too young,sometimes naive,你哋啊,都系要學多滴野!
不明白這一點,我們就不算真正了解自己,也就沒法真正保護好自己。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