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只想做個執行層產品經理
現在PM界,興起一股熱浪,一股股熱浪,讓人發燙!不自覺rap一段~
所有的文章都在教你如何成為產品大咖,你要有什麼樣的產品能力,有什麼解決方案,總之各式各類,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分析方式,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從這「萬花」當中走過一圈後,發現依然如顧,忽然間思維的提高,覺得一股動力油然而起,然後過了幾天,回歸於平常狀態,又發現了幾篇寫的很好的文章,啊~~~
我為什麼非要站在高處,而不是看向高處!
最近發生了一件很讓我失意的事情,運營總監不再主抓產品,由我(產品經理)開始負責整條產品線了,這本應該是件好事,但是我嘗試大概有半個月的時間,每天用大量的時間,惡補大量的知識以及行業案例,來和管理層探討產品未來的方向,細節性的修改,最終敲定了一個大版本,心裡很是開心,也覺得之後的努力會有個明確的方向。
可是...可是...
運營總監,只用了半小時,就說服老闆改了主線內容,之後,將最終結果拋給了我,那種感覺是賊酸爽。當時,我只回了一句話:"好的,我希望以後產品方面的決策,管理層確定好了再找我"
這件事情,讓我很明確了一件事,思想高度沒有達到一個層次,我還做不了那件工作!也就是說我對整個行業還沒有更深入的了解、沒有對商業模式進行深層次的挖掘、沒有對產品的未來規劃有個清晰的認識,還不足以支撐起一整個產品線。
因為,我現在只想做個執行層面的產品經理
我的計劃
在4月份剛入行的時候,我就對自己立下了一份計劃,用3個月時間打基礎,重點攻克:PRD、原型設計、需求管理、Bug管理,增強溝通能力,了解整個產品方向;然後再用6-12個月的時間,做好執行,拓展視野,重點攻克:產品迭代管理、需求管理分析、數據分析,競品分析,逐步接觸運營、市場等方向,全面提高綜合能力,做到能夠單拎出來一條產品線。
之後,未來的2-3年,開始著重分析市場、政策,明確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從宏觀的角度來對產品方向進行把控,提高人脈資源,紮根於B端行業。
為什麼現在的我做的不好
說是「不好」,也不盡然,只能說是一些思考方向不能被認可,也可以說是身份的問題,因為我只是一個產品經理,如果換個人來說這件事,說不定能夠引起他人的重視。
其次,認知角度不同,以前我更多的關注於如何將一個產品落地,而現在要我關注產品應該走到哪裡,我帶著現有的思維模式,去思考產品的未來,那必然是走偏了,因為自身仍然被局限在當前的局面當中(沒有預見性)。
再次,不夠專業,說明一個問題,必須拿出佐證來,才能讓別人信服,空口無憑就想別人按照你說的來,除非你是老闆。專業的數據分析、專業的行業走勢和政策、專業的專家點評以及人脈關係、準確的用戶反饋,所有的這些都能夠指引產品的方向,只不過我當前都不具備,因為我不可能將產品按照我的臆想去實現,因為我的判斷很容易出現問題,這是創業企業所不能接受的,一旦出了問題,需要時間去改正,計劃的重新安排,浪費的資源很多。
最後,人員綜合能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側重點,和認知水平,讓一個改變想法很難,所以就照成了張三說1,李四說2的局面,最終是幾,誰也說不出來,即使站在同一個層次上的兩個人也會存在差異,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認同自己,最起碼要做出對產品負責的事情(這段寫的不太好,但就這個思路,以後改改)
你為什麼總是說「我」
這是強調個人主義的一個詞語,你和其他人聊天,如果他能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我」這個詞語是很少說的,如果你經常是以自己的理解為主,那麼「我很能理解你」、「我很能明確你的意識」,其實這些話都代表這不認可,越來越多的希望通過這些管理的詞語,來代替真正的意識,殊不知當這些理念被廣大群體了解了以後,就變得像是一句廢話,還不如一句話「我根本不認可這個理論,原因1、2、3」來的直接。
如果產品經理,經常從「我」去出發,而不是從大局、從產品、從用戶角度來切入,那麼很容易出現產品反饋不良、用戶流失嚴重的問題,如果老闆經常是這樣,輕者人心離散、重者項目失敗。(這個地方又是溝通的問題,以後可以拓展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