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歲老農臨終遺留28條種田秘訣
犁田、耙田
過去種田,不像現在,一犁一耙,萬事大吉。過去的水田,牛要犁三遍。
第一次叫犁板田,從中間開犁路繞圈向外犁。二遍和三遍,均由外繞圈向內犁。
然後再耙三次,田裡的不能有大過兩指的土坷垃,但凡看到,必用腳給踩碎。
培田塍、畲邊
水田四周,用稀泥糊在田塍內面,防漏水,稱培田塍。
田塍上與田角餘地,講究修整,俗雲「男子畲邊,女子鞋邊」。
秧田、浸種
秧田一般會選背風向陽、土質肥沃處。說到某人的珍貴物件和有利門路時,邵陽話用「這是他家的秧田」為喻。出賣秧田,是十分窮困敗家的表現。
秧谷浸種,舊俗婦女不得介入,認為女人淤氣重,會影響種穀成長。新中國成立後,婦女普遍參加農事勞動,這類禁忌自然消除。
秧田忌諱
秧田的下肥和平整工夫,比一般田好。精細的人,會把秧田的泥巴弄到像粥一樣細膩。
在秧田裡,奶奶和媽媽都反覆告誡我,不許吃東西,不談老鼠、老鴉等。
後來乾脆不許我說話,除了迷信,也有高度集中注意力以播種的實效。
稻草人、插楓葉
播種後,扎一稻草人,立於田中護守秧苗。春寒料峭中,餓了一冬的鳥雀,急紅了眼,到處尋食,不扎稻草人的秧田,最厲害的一夜能被吃光。
小時候,在秧田邊,總能看到插楓葉一枝,問大人,他們也不懂,只說老一輩這麼傳下來,表示「風吹秧長」。插了之後,秧就長得快些。
現在想來,楓葉散發一種味道,能驅散蟲豸,鳥雀。
開秧田門、報秧酒
清明前,開秧田。第一次下秧田扯秧,稱開秧田門。
插秧為水稻生產的一道重要工序,秧插得好壞對禾苗的生長和收成關係很大。
因此主家對插田者十分尊敬,稱為「插田師傅」,要以好飯好菜款待。
每天三餐飯都要有酒,還要在上、下午兩餐之間送酒菜至田頭給插田師傅吃,稱為「報秧酒」。
因為每天吃三餐飯,喝五次酒,故又稱「三飯五酒」。
「三飯五酒」的食品除一般菜肴外,必備有麩子肉和鹽鴨蛋。
麩子肉是用五花豬肉切成大片,每片至少一兩重,用醬油浸過後,沾上拌有香料的米粉,蒸熟而成。
鹽鴨蛋除了供吃外,還要在收工後每人給兩至四個,讓其帶回家去。意寓有吃有餘,有吃有兜,表示豐腴之意。
蒔田、打列
接著是插秧,又稱蒔田。插面積寬的,由裏手領隊打列(lia),從田的正中開插,栽一列筆直的禾苗。
順手由左到右,插4~5行,邊插邊退,稱倒退行,其他勞動力,挨在右邊接插,互相配合,打列的人是公認的插田「把式」,受眾人尊重。
蓋樓板、裝神龕
插秧動作快的,喜插長行,稱作「蓋樓板」。
動作慢的,被左右的人趕過前去,一片綠色中,自已範圍內形成白水方框,被別人「關住」,稱作「裝神龕」,在夥伴中會受到善意的戲謔。
這樣,作業時常形成一種你追我趕、你謙我讓的愉快氣氛,加速工作的進展。
擂田
插田半月後進行擂田(中耕),舊時使用石灰除草殺蟲,農民踩田時,手扶踩田棍,雙腳來回挪動,將雜草踩入泥中,口唱踩田歌,此唱彼和。
施肥
踩田之後,緊接著施肥,多用人畜糞肥。邵陽農家視糞如寶,多方積肥。故農諺有云:吃到口(bu)屎,穿到口(bu)屎;冒得口(bu)屎,餓得你死。
造糞
農民在農閑時,背上特製畚箕,出外撿野糞。
秋冬興刨草皮,晒乾後,聚成小堆火化。
挑塘泥,刨陰溝,又搜積煤灰等,稱土肥。
用稻草墊豬、牛欄,稱廄肥。
春天,把嫩草嫩葉踩在泥里漚泡,稱綠肥。也有燒石灰撒在田裡的。
施肥後在田壩口,插上樹枝或草葉,示旁人不要隨便放水走肥。
60~70年代,化肥猛增,積肥的活動大幅度減少。
灌水拜天
田間用水,以前多為深灌。缺水時,梯田則用龍骨水車,腳踏,手搖,引水而灌,動作艱苦,稱為「拜天」。
也有用水瓢、抽水筒提水的;
靠近溪河的田,則設置筒車,利用水的衝力,引水灌田。80年代以後,人們逐漸認識到糞肥、土肥的優點,積肥活動稍有恢復。而農田排灌,普遍用抽水機。
抬菩薩、求雨
久旱不雨時,舊俗有抬著木雕或泥塑的菩薩,在村廟遊行的。
所抬的菩薩一般為本姓的神巫,有抬梅塘二帝爺、鄭督干歲的,也有抬賀金聲與車大任偶象的。
隨行的人,不管太陽多大,忌戴斗笠,並要穿著草鞋步行,以表示誠意。
求雨結果往往滴雨不下,農民徒呼奈何之時,承頭巫師卻說某人某人不誠心,埋三怨四。
50年代,此習俗尚存,人民政府屢禁不止。
後來,政府經常組織人力、物力,幫助旱象露頭的地區抗旱,幾乎成了一種制度,加上水利工程的廣泛修建,抽水機的增多,迷信求雨的活動到60年代後已經很少出現。
炒蟲子、點油燈
舊俗還有炒蟲子的。大年三十夜,農家燒起火,架上鍋,將所需要種植的作物種子,每樣拿出一些,放到鍋里,一人掌鍋,其他人就裝蟲。
掌鍋人邊炒邊問:「么子蟲?」
眾人回答:「包穀蟲。」
這樣邊炒邊問,把常見的害蟲都要問遍。
水稻發生蟲害時,在田塍上搭木架,點上油燈。燈下放水盆,讓害蟲撲火自滅。
這種設置一直傳習下來,只是油燈為電燈所代替。
隨著藥物除蟲的普及,炒蟲子,點油燈的習俗已消失。
嘗新、喂狗、喂牛
新谷快成熟時,摘幾束谷穗,去殼拌入老米中煮飯吃,謂之嘗新。
備酒菜,祭祀天地祖宗後,由家中長輩先嘗第一口新米飯。
並且盛半碗飯喂狗,傳說稻穀是狗尾帶來的;
割幾蔸禾喂牛,因為牛耕田有功。
打禾、留一蔸
秋收時,家家戶戶扛斛桶。
斛桶是四四方方,人站在一角,雙手握住割好的稻桿,用力往斛桶里甩,「砰」的一聲,每一次發出的聲音,都能叫醒一個壟崗,就像放了一個大爆竹。
後來有了打穀機,聲音變成了嗚嗚嗚帶風的響。
小孩子割禾、遞禾,常不小心割了手指,或被螞蟥釘了腿,哇哇直哭,大人們反而似找到了樂趣,哈哈大笑。
每一丘田,禾打到最後,要留下一蔸禾不割,意為留給老鼠吃,以免老鼠找進屋來。
打醮還願
豐收年成,以村廟或祠堂為單位籌款唱木棒戲,有稱太平戲的。也有請巫師、道士打醮還願的。
最後問答:
用這個東西打禾,不怕穀子都彈出去嗎?
這是哪個地方的?
推薦閱讀:
※看現代農業機械如何玩轉農田
※出奇制勝,農產品如何走出滯銷怪圈
※特朗普經濟政策將如何影響美國農業、世界農業格局
※淺析阿根廷農業崛起之謎:阿根廷被轉基因毀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