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馬講華語,沒你想的那麼容易 | 針尖多味聽覺館

提要:二十啷噹歲的大馬華人朋友,他們平時關注什麼?從小到大,他們要學習幾門語言?為什麼以馬來語為國語的馬來西亞,有能用中文打流利辯論的辯手,比如因為奇葩說大火的胡漸彪、顏如晶?這背後有什麼歷史故事?

圖、文/鴿子

來大馬旅行之前,檳城、怡寶這些地名聽上去還有點陌生。但這些地方走出的歌手,卻是我們「從小聽到大」的。比如梁靜茹,阿牛,光良……光看他們的名字,就能哼出一兩首代表作。

歌手阿牛出生在馬來西亞的檳城州,而檳城的華人人口佔總人口的四成,是馬來西亞唯一一個華人為第一大族群的州。

1786年,英國殖民者來到檳榔嶼創建殖民地的時候,已經有相當數量的華人生活在這裡。檳城也在中國近代史上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孫中山先生曾經先後5次來到檳城籌備廣州起義,最著名的黃花崗起義就是在檳城策劃的。

(打銅仔街120號,同盟會當年的活動據點)

但可別忘了,大馬人口比例最高的是佔據六成的馬來人。近年來,檳城州的馬來人比例甚至也超過了華人。作為一個海港城市,馬來人、華人、印度人、歐洲人等各色人種聚居在檳榔嶼。而多元的族群構成大大豐富了飲食選擇,這一點首先便宜了遊客的胃。

(娘惹僑生博物館)

其實,那個唱《桃花朵朵開》的阿牛就有好幾首作品是關於馬來西亞的小吃:比如《mamak檔》,寫的是馬來西亞街頭很常見的印度人開的餐館,中文叫「嘛嘛檔」;《來我家吃飯》里,用馬來語提及了若干有特色的大馬小吃,從椰漿飯(nasi lemak)、叻沙(laksa),到咖啡烏(kopi o)、沙嗲(satey)、印度煎餅(otak otak),還有咖椰糯米糕(kaya kuih)……和阿牛的歌一樣平易近(誘)人:

歡迎來我的家

請你吃 nasi lemak

吃完了吃 laksa

再來一杯 kopi o...

歡迎來我的家

請你吃 otak otak

吃完了吃 satey

再來一盤 kaya kuih

如果早早聽到這首歌,可能我旅行時就多了一份美食指南了吧。當然,為了對得起喬治市無處不在的街頭小吃和「馬來西亞美食之都」的名號,在一天時間裡,我也「努力」打開自己的胃,嘗試了各式風味小吃。

我的旅行手記里,記下了這樣的體驗:

最早知道馬來椰漿飯,竟然是在亞洲航空的廣告上。也許當地航空公司的餐食正是外國遊客到達陌生地區最快速了解特色美食的方式。維基上寫,這是「非正式國餚」。

大中午,天熱得讓人沒胃口。我和偶遇的台灣姑娘在即將收攤的周末早市,尋覓到了街頭僅剩的兩份馬來椰漿飯(nasi lemak )。小小的,拿香蕉葉包裹著成一個方塊。以往對椰漿的體驗,是泰式咖喱里奶油般的質感,或者東南亞甜品里的配料。但這個不是,打開葉子,就是一小塊米飯,配點小江魚,參巴辣椒醬夠辣,帶著咸香。椰奶呢?椰漿呢?後來才知道,椰漿是用來泡米的,然後煮成飯。被我自己想像中椰樹牌椰汁的人工香料味騙了。

下午,我與小夥伴進了一家更精緻的馬來餐館,trip advisor 上能排上星星的那種,來吃飯的人還有不少白人面孔。我坐下來,要了一份醬牛肉,還有冰咖啡和甜品。牛肉的醬汁,其實更像沙爹味,帶著一絲絲的咸甜。而餐館的特色甜品竟然叫「殖民地檸檬撻」(colonial lemon tart),也是極具歷史風情了。

傍晚去了汕頭街。從名字便可看出,這裡早期有大量的福建移民。晚市華人的街頭攤子,五六點以後才出,等太陽好不容易落下去,整條街終於熱鬧起來。茶室沒有空調,也可以在路邊進食;門口站著販賣食物的攤主,一邊燒菜一邊招徠顧客,隨時歡迎你進去的。我要了鴨粥粿汁,看著像是北京鹵煮的鴨子版。天還是熱,還是想吃冰。接著我們點了冰冰的糖水,什麼四果湯,白果湯,冰豆花兒……還有永遠喝不夠的白咖啡。

夜晚又一次逛到小印度,幾個人點了份咖喱羊肉配餅當夜宵,還有印度拉茶。所謂拉茶,據說是馬來西亞印度人的獨創,用兩個杯子遠距離倒來倒去,看似拉來拉去,故名「拉茶」,「拉」得越長,泡沫越多,味道就會好羊肉口味力度之重,讓我不斷想喝茶;然而,醇香入味,但甜到瘋狂的拉茶叫我長了記性:以後去吃印度菜,一定一定要記得要店家「少放糖」。

一天吃到晚的結果就是,夜裡三點,被南洋白咖啡和印度拉茶撐到失眠。

當然,在節目里我們不止談論了美食,更多的還有大馬的華人本身——二十啷噹歲的大馬華人朋友,他們平時關注什麼?從小到大,他們要學習幾門語言?為什麼以馬來語為國語的馬來西亞,有能用中文打流利辯論的辯手,比如因為奇葩說大火的胡漸彪、顏如晶?這背後有什麼歷史故事?實際上,在馬來人至上的觀念下獨立建國之後,華文教育一度被削弱。在大馬講華語,或許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容易。

在這期節目里,鴿子和小水母繼續聊著她在大馬的旅行,這一次從美食說起,看看在多元族群散居的馬來西亞,在大馬的華人是怎樣的存在。

你會聽到:

? 娘惹僑生博物館觀感

? 叻沙(Laksa)與飲食文化

? 奇葩說與大馬的華文教育

? 華人的社會地位與歷史背景

點擊「閱讀原文」跳轉網易雲音樂收聽,或在豆瓣搜索名為「針尖」的用戶,或在泛用型播客客戶端搜索「針尖」或手動添加cnpolitics.github.io/ra

相關鏈接:

阿牛與大馬飲食文化有關的歌:《mamak檔》《來我家吃飯》

胡漸彪《荒漠中的華教》演講視頻:iqiyi.com/v_19rrn7rccg.

馬哈蒂爾·本·穆罕默德:《馬來人的困境》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Malay_Dilemma

獨立中學相關文章:asean.thenewslens.com/a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針尖(zjianorg),也可以在豆瓣、網易雲音樂、podcast各個平台找到我們。如果你有想說的,可以留言或搜索添加微信號soundcommune, 加入針尖多味聽覺館聽眾群,與我們一起戳破泡泡。


推薦閱讀:

出國第一站應該去哪裡玩最合適?
肉骨茶里沒有茶?這道馬來西亞老少皆宜的美食竟源自百年前的中國。
吃遍全球—馬來西亞不可錯過的美味伴手禮
懶貓旅行-亞庇五天自由行~

TAG:马来西亚 | 美食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