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麼時候被狗的經歷震驚了?
時常能見到三五戶人家帶著自家的金毛、哈士奇、泰迪、薩摩耶、阿拉斯加,聚在一起討論養狗的趣事。
每種狗都有著特別的體態特徵,有時候反差可以很大。
2007年的吉尼斯世界紀錄日,兩位有趣的記錄保持者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相見。
最高的狗Gibson和最矮的狗BooBoo首次相見,BooBoo還不足Gibson腦袋的大小。
圖:大丹犬Gibson和吉娃娃BooBoo
現代寵物狗之間的體態差異之大,在自然界中絕對算得上清奇。
繁複的多樣性不僅讓寵物狗們更受寵,就連在科研上也成了寵兒。
圖:愛爾蘭獵狼犬和比熊犬
瑞典遺傳學家Greger Larson曾是一位研究家養豬馴化史的DNA專家。
可有意思的是,學術界並不怎麼關心他的成果,反倒很偏重一些粗淺的犬類起源研究。
大概是因為豬豬沒有狗狗萌?
這讓Larson也想見識一下「萌」的力量,於是痛下決心:那我們就研究狗吧!
圖:Larson:研究狗,帶你走上人生巔峰
在這之前,學術界關於「狗的祖先是狼」的觀點已經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認可:
狗(家犬)與犬科犬屬物種灰狼共享了98%的線粒體DNA*。
所以Larson一開始就知道,他們的研究是不會平息當下對犬類起源的爭論。
*註:線粒體正常狀況下,只會遺傳自母系。線粒體DNA是用來追溯動物母系族譜的有效工具。
圖:走犬骨骼化石
但對於狗的起源地在何處,學術界還是爭論不斷一直也沒個定論。
要論證一個物種的演變,需要一條完整的證據鏈,每一點新的基因學證據都有可能顛覆認知。
關於狗的起源地有兩個主要觀點,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進化生物學家Wayne教授認為狗起源地是歐洲。
而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理工學院的Peter和中科院的張亞平團隊合作的一項研究,則證實狗起源於亞洲。
他們都進行大量的基因樣本比對,走遍了世界各地,有著各自的遺傳學解釋。
圖:31000年前的狗頭骨 (右)
近年,一項新發現*同時挑戰了兩派學術觀點:
研究人員認為遠古犬同時在歐洲和亞洲被馴化,並發生遷徙,亞洲遠古犬逐漸取代了歐洲遠古犬。
*註:下方地圖顯示犬類位置和祖先。負值(紅色)表明,群體占更多的東亞犬核心基因,而正值(黃色)表明群體更多與西歐犬核心基因關聯。(來源:2016 Jun《Science》 Frantz. etc.)
新觀點仍然不能說服其他觀點,關於數萬年前的事情我們只能模糊地猜想。
大概在45000年前的冰河世紀,遠古狼四五成群地捕殺著獵物,依靠團隊獲取食物。
這時一批狼盯上了一群圍在篝火旁的人類。
人類用篝火取暖、煮熟獵物,香味卻不經意吸引了這批狼。
但比起在人類手裡奪取食物,他們發現了一些更好的食物——人類遺棄的食物骨骸。
人類遺棄的骨骸堆逐漸引來了一些不善捕獵的狼。
它們跟隨人類遷移,為了那些不費力便可獲取的食物。
在人與狼之間,但在兩者共處的時間裡,更多的是合作關係。
人類為狼提供食物,而跟隨著人類的狼無意間成為人類營地的「看門狗」。
比人類警覺性強的狼在保護自己幼崽的同時,也保護了人類。
但與其他猛獸的對抗中,母狼難免犧牲,遺留下的幼崽卻無狼照顧。
這時候哺乳動物共有的催產素*幫了狼一把。
看著又小又萌的狼崽,催產素讓人類一下子就接納了這些幼崽。
*註:催產素由英國生理學家Henry HDale發現並命名,它並不是女性特有,男女都會分泌催產素。它除了使母親對自己子女表現出更多親密行為,還能促進夫妻感情。2015年4月的一項研究還表明,催產素能產生跨物種友誼,例如鞏固人與寵物犬之間的關係,也包括對其他動物幼崽「母性大發」。
根據201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澱粉食物是導致狗從狼群中分化而出的原因之一。
在這些狼依賴人類的骨骸堆生存時,它們逐漸開始能夠吸收澱粉,這相當於它們在自我馴化成犬類。
但人類的干預仍舊加速了這個過程:那些對人類表現出攻擊性的狼將被殺死。
它們變得越來越溫順,骨骼、外形也逐漸發生變化。
犬類尋得人類的庇護,而人類也點亮了犬類極豐富的技能樹。
例如狩獵是人類獲取食物的主要途徑,有了獵犬的加入則輕鬆不少。
農耕、負重運輸的工作,也因為役畜犬加入變得越發高效。
人們為了最大化犬類在某方面的能力,開始只讓能力同樣優秀的犬類交配繁衍。
一種叫做薩盧基犬的狗便是荒漠獵犬中的佼佼者。
它們有著與人類一般的視力,高達240度的視覺角度,每小時50公里的奔跑速度,可以最高速狂奔3公里。
它們便是人類為了荒漠狩獵,刻意馴養出的。
圖:薩盧基犬
隨著時間的推移,狗的許多工作被其他動物或機械取代,不過越來越多的新功能被開發。
有擅於尋物的尋回犬、擅於拉橇的雪橇犬、擅於放牧的牧犬、擅於賣萌的賽犬等等。
現在常見的犬種大多是在維多利亞時期,經由技巧嫻熟的育種師培育而來。
當時經濟發展迅速,湧現出了一大批沒有爵位的貴婦人,開始將擁有純種狗當做地位的象徵。
貴婦人們對於純種狗的喜愛達到巔峰,爭奇鬥豔的心態促使純種狗市場高速發展。
1859年,世界首場正式狗展在紐卡斯爾召開,隨後越來越多狗展開始舉辦。
圖:1891年首次舉辦的克拉夫特狗展
所謂純種狗,最重要便是某一類優良性狀始終保持不變。
育種師們先挑選擁有他們想要性狀的犬種們,配種產生集合了所有性狀的子代。
再從子代中挑選理想的個體近緣交配,從而獲得穩定的性狀。
為了保持好這些「優良性狀」就必須堅持在同一個品系內部交配。
圖:30%的麥町犬會雙耳失聰
但通過近緣交配的方法獲得穩定性狀的同時,也會造成致病基因的富集。
騎士查理王獵犬便深受其害,它們會患上叫做脊髓空洞症的神經性疾病。
主因是它們的腦殼太小裝不下它們的腦袋,唯一的方法便是手術切除一部分腦殼。
但手術過後能夠存活的並不多。
隨著狗展一起誕生的犬業協會為犬種的多樣性貢獻良多。
他們如同現在的犬賽評委,以他們認定的「優良性狀」足以讓育種師們忙活好一陣。
因為人工選育,百餘年的時間裡,同一犬種的外形始終在變化。
保持著血脈正統的同時,也為賦予了純種狗遠高於尋常動物百倍的致病可能性。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朝廷最喜歡的臘腸犬也在不斷變化。
原本為了獵獾,臘腸犬培育出了方便鑽洞穴的小短腿,強健的長尾巴也方便獵人將它拽出來。
隨後經歷百年,它的身子更長,腿、尾巴更短,越來越像臘腸。
不過這種體型也讓它稍微吃胖一點就能把肚子拖在地上,一點不合理的受力都會導致脊椎問題。
圖:臘腸狗
更典型的是牛頭梗,為了提升體態和動作,融入了大麥町、獵狐犬、惠比特犬、蘇俄牧羊犬、柯利犬等犬種血統。
以此獲得了近似牛頭犬、梗犬和大麥町的全新外觀。
但頭骨的變化也影響了牛頭梗的呼吸,呼吸不流暢使它變得更容易煩躁。
另外,牛頭梗還有一種「追尾強迫症」,發起病來會瘋狂的追自己尾巴,直到把尾巴咬出血。
圖:牛頭梗
人們對犬種的追求不僅為品種選育提供動力,也激發了一系列產業發展。
交易、配種、狗糧、工具、美容、訓練、醫療、殯葬、動物保護等產業,構成一條利益巨大的產業鏈。
同時,對犬種的追求也導致許多荒唐的事情,例如為狗修剪耳朵、打結(或減掉)尾巴等。
曾經對於工作犬而言,耳廓和尾巴對於工作來講都是多餘的部分,會加大在工作中受傷的概率。
而現在人們剪耳廓、剪尾巴,不過是為了所謂美觀,又或是彰顯血統純正。
就好比杜賓犬減去外耳廓便能帥氣地立起耳朵。
而至於狗所需經歷的切膚之痛,或是失去溝通用的尾巴,反倒顯得不重要。
狗的數量始終在增加,僅中美兩國而言,已有0.75億條純種狗註冊在案。
它們逐漸融入許多家庭,享受人類待遇的同時,也填補了人們缺失的人際關係。
但數量越是龐大,犬種越是繁複,犬類疾病也越是多樣。
萬年前,是狗主動邁出了被馴化的第一步,如今他們卻因為人類的需求只有苟活。
我們對狗的痴迷,本就是因為催產素激發了愛心。
對萌寵的喜愛讓我們只顧驚呼它們可愛,卻忘了思考我們的愛心是否真的為他們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