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癌症
撰文 | 伍麗青
出品 | 網易浪潮工作室
歡迎下載網易新聞客戶端訂閱查看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對自己的飲食文化尤為自信,報起菜名來頭頭是道,有睥睨天下的豪邁氣勢,電視節目《舌尖上的中國》更是讓中國人對自己飲食的自豪感達到了頂峰。但或許會讓很多人幻滅的是,中國飲食並不完美,反而隱藏著許多兇險的殺機。
從踏進廚房打開煤氣爐開始,到倒入油、放入食材、灑落調料,最後在騰騰熱氣中大快朵頤……美滋滋是嗎?這些讓中國人引以為傲的烹飪手法、菜品和調料,即使所有環節不存在食品安全問題,也依然要為每年數以百萬計的死亡負責。
它們在滿足了人們味蕾的同時,帶來了各種腫瘤、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與其說是舌尖上的美食,不如說是舌尖上的疾病。為何死神如此青睞?歷史、文化和經濟因素,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炒涮煮燙蒸,趁熱吃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新加坡的學者就察覺到了華裔婦女罹患肺癌的不同尋常之處。與其他族裔相比,她們的吸煙率更低,但發病率卻相對更高,特別是那些生活在華人聚居地區、仍保留著中國飲食習慣的女性。
主要原因現在已經找到了,那就是中式烹飪(The Chinese-style cooking)時產生的油煙。現在常用的30多種中式烹飪方法中,油烹法佔據了起碼60%。油烹,顧名思義,是用油加熱食物,而「炒」這位中餐技藝的老大哥,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 2017年8月1日,北京,一名中年「北漂」在出租屋廚房裡煮飯 / 視覺中國
這一切要追溯到漢魏六朝時期,鐵鍋、大爐灶紛紛出現,配合著油脂及燃煤,可謂是金風玉露一相逢。獨特的圓形大鐵鍋適合翻炒、便於導熱,煤炭和配套的明火灶又能提供猛火,有了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油烹法和「炒」法在中國的地位可謂一家獨大、難以撼動。這也是中餐與西餐不同的地方:歐美人大多使用平底鍋以及無明火的加熱方法。
然而,炒菜時事先「熱鍋」的習慣,加上高溫、甚至反覆使用的油,促成了烹飪油煙中誘變劑和致癌物質的產生。
肺癌是中國發病率第一的癌症,但只有19%的女性病例可以歸咎於吸煙。在不吸煙的中國人群中,女性患肺癌的機會比男性要高。
- 2015年6月3日,廣東順德一家餐飲單位 / 視覺中國
香港大學的研究發現,在排除了可控因素之後,每天做5道菜、堅持20年的婦女的肺癌發病率是那些不常做菜的婦女的8倍以上,烹飪的次數越高,為家人付出的廚房時間越多,患癌的機會也就越大。
廚房空氣的污染不僅來自鍋里,還來自灶爐里。2010年,中國農村地區還有高達76%的農戶(約1.5億戶)將煤炭和柴草作為主要的炊事燃料,這些價格低廉的固體燃料會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甚至心血管疾病。如果煤炭中含有氟、砷、汞,還可能導致中毒和氟斑牙等疾病。
另外,封閉式廚房、通風不良的環境也是肺癌的危險因素之一。但據2014年的市場報告顯示,吸油煙機在中國家庭保有量仍然偏低,城鎮和農村的每百戶家庭保有量分別只有81台和15台。許多人,是在煙霧繚繞及嗆咳聲中,為親人製作出一盤盤令人垂涎的美味。
- 2017年5月18日,鄭州,一名10歲兒童要給爺爺做飯。用石頭壘起來的半封閉的棚子成了廚房 / 視覺中國
中國人喜愛的烹飪方式,隱藏著不止一種殺機。除了剛剛提到的油烹法,還有水烹法,比如花樣百出的各種涮、煮、燙、蒸等。整個東亞地區,包括受中國飲食影響較為深遠的日韓都有燙食、「趁熱吃」的習慣,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為緯度更高、氣候更加寒冷的歐洲反倒不怎麼熱衷於熱食。
原因可能有很多:中國人對食物真的很嚴格,趁熱吃能最大程度享用它的色香味;幾千年來人們將寒視作不好的東西,而溫、熱則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我們的食譜中有著極為豐富的粥類湯麵,那份吞到肚子里暖融融的記憶隨著家庭傳承烙刻在很多人的心裡。
然而,從健康角度上說,燙食燙飲並不是什麼好習慣。除了最主要的飲酒吸煙之外,它也是食管癌的重要危險因素,長期的熱損傷會導致食管粘膜的病變。
- 2017年8月4日,重慶連續高溫天氣,渝中區一防空洞火鍋館依然生意火爆 / 視覺中國
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燙食燙飲並沒有明確的量化標準,一般採用主觀感受作為衡量指標,比如「熱」、「非常熱」等。中國的大樣本病例對照數據顯示,燙食習慣帶來2-4倍的食管癌風險,而且風險隨著「熱」級別的上升而增高。這很可能可以解釋,為什麼全球50%以上的食管鱗癌會花落中華家。
如果你愛一個人,叫他多喝熱水,如果你恨一個人,也可以叫他多喝熱水。
胡吃海吃之路
如果說以上這些烹飪方法、飲食習慣基本上只是歷史、文化問題,那麼下面要說到的食物本身,就完完全全是經濟問題了。
世界衛生組織(WHO)希望通過健康飲食,在2025年前將全球心血管、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及腫瘤的發病率削減25%。雖然做不做得到另講,但飲食結構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可惜的是,雖然現在大家都很愛養生,但中國的菜肴並不立志於靠健康取勝。
90年代以來,中國的食物消費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飲食也迎來了新的時代。跟大部分中低收入國家一樣,一旦經濟有了發展,飲食風格就開始朝著油多肉滿胡吃海吃的道路狂奔。
- 2017年7月7日,安徽安慶的山村宴席 / 視覺中國
雖然中國人是油烹法的傳人,但中國傳統飲食中的用油量其實不多,原因很簡單:窮。上世紀30年代初河北縣城的調查顯示,絕大部分人的飲食極為粗簡,糧食類占熱量攝入的90%左右,而肉類油類只有3%,一般人家是不會吃炒菜的,一缸腌蘿蔔從年初吃到年末。1952年時,中國人均每年消費的食用油也只有2.1千克,只佔食物總質量比例的1%不到。
人們在飯菜里尋找可憐的油花肉末,盡情吃油說是中國人的終極夢想也不為過。
而經濟發展是中國人得以實現夢想的原因。到了2011年,中國人的脂肪攝入佔總熱量比例已經漲到了32%,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甚至可以達到37%,遠遠超過了WHO推薦的30%。
如今的中國人做菜是最捨得下油的,中式烹飪中甚至還有一道名為「滑油」的工序,用油來給菜品進行低溫加熱和上色。除此之外,中國菜肴中還有大量不健康的動物脂肪。跟豬油所含飽和脂肪的危害相比,「豬油炒菜香」這個理由對中國人來說顯然更加重要。
- 2016年12月11日,陝西合陽,地方美食踅面需要淋上辣椒油和豬油 / 視覺中國
在脂肪中,最不安全的莫過於反式脂肪。人類食用的反式脂肪大部分來自食品加工使用的部分氫化植物油,比如所謂的代可可脂、植物黃油、人造酥油等。由於它們無法被肝臟所代謝、會提高冠心病的概率,因此,WHO提倡,要將反式脂肪控制在總能量攝入量的1%以下,但在中國,很少有這方面的研究。
反式脂肪保質期更長、價格更便宜、還能增添食品口感,因此被大量用於加工食品的製作中。僅從2000年到2011年,中國人對加工食品的消費量就增長了7倍,但直到2013年,國家才強制要求商家在包裝上表明反式脂肪的含量,而具體有多少消費者會去看就不得而知了。
- 2007年2月13日,上海。中國內地的星巴克在2007年逐步停用反式脂肪 / 視覺中國
除了油脂之外,中國人的主食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粗糧和豆類被精米和精製小麥所取代。它們的血糖生成指數太高、膳食纖維太少,會增加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和結腸癌的發病風險。2002年開始,Villegas R等人在上海追蹤研究6萬多名中年婦女,發現短短5年內,經常吃白米飯的人就跟不愛吃白米飯的人拉開了距離,患糖尿病的幾率是他們的1.78倍。
不健康的油和精糧吃多了,健康的蔬菜水果卻少了。每天吃至少400克蔬菜水果可以降低罹患腫瘤、慢性疾病的風險,並有助於確保攝入足夠的膳食纖維。然而,2012年中國疾控中心的全國數據顯示,蔬菜水果攝入量能夠達到推薦量的人,城市地區只有24-28%,農村地區只有13-23%。
- 2015年6月20日,廣東廣州,端午節當天的龍舟飯豪華氣派,雞鴨魚肉樣樣俱全,但幾乎見不到蔬菜 / 視覺中國
牛奶是鈣和優質蛋白的重要來源,但因為農耕社會中國自古以來只有耕牛,它們產奶量少,根本不能跟荷蘭的黑白奶牛相比,加上絕大多數人乳糖不耐,因此牛奶自古以來就被無情地排除在中國飲食圈之外,僅在少數地區可見如雙皮奶這樣的漏網之魚。
2010-201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檢測結果顯示,中國居民每日奶類及奶製品的攝入量只有24.7克,還不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7歲以上人群推薦量300克的十分之一。
2015年,研究人員將浙江省居民的食譜作為中國飲食的代表,與公認飲食結構很健康的日本、地中海地區及公認很不健康的美國進行了比較。令人吃驚的是,別說跟日本和地中海地區比了,中國居民的食物結構比美國人的還差。中國食譜中的膳食纖維、蛋白質和必須的維生素都太少,脂肪和膽固醇卻沒比人家少。
雖說如此,但就算現在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再不健康,也是託了經濟發展的福,有錢吃肉吃油,總比過去餓肚子、90%以上熱量靠植物性食物攝入的時候要強,算是有了些進步。而接下來要講的中國人的口味,則是因為大家窮慣了,而一直死性不改。
窮慣了的味蕾
我們參觀了中華美食的烹飪方式、進食方法以及飲食結構,現在不妨再來參觀一下中華美食的調味料。味道是中國人對食物的最大要求。「2017中國飲食小康指數」調查顯示,「口味」以51.2%的得票率奪得「選擇餐館最看重因素」排行的榜首,竟然將常勝冠軍「衛生」都趕了下去。
犧牲衛生和健康都要捍衛的,是什麼味道呢?同一個調查中,有66.5%的人認為自己偏愛鹹味,而以辣著稱的川菜則榮登最受喜愛的菜系之首。味道濃厚是大部分中餐的特點,大量的調味料如鹽、醬、辣椒和糖則是它們的法寶。
- 2017年8月8日,航拍上海周浦夜市,3000平米的排擋人氣興旺 / 視覺中國
飲食中過量的鹽會導致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很多人都意識不到的是,吃太多鹽其實是窮人的特徵——山東理工大學的研究發現,收入越高、受過中高等教育、居住在城市的人吃鹽越少,反之則越是嗜鹽。
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人炒菜放重鹽的習慣稍有緩和,從2002年的每日12克,下降到了2012年的每日10.5克。但無論哪一年,都遠遠超過了推薦值的5克。WHO認為,日均攝鹽量每增加1克,平均血壓會上升1.7-2mmHg。
而且,雖然烹飪用鹽的分量確實少了一點點,但我們的總鈉攝入量卻沒有少,我們吃下了更多的含有高鈉的加工食品和市售飯菜。2013年,中國疾控中心將全國總死亡事件中的12.6%、慢性疾病致死事件中的14.5%(共計117.6萬人)都歸咎於高鈉飲食。而其中,新疆、青海、山西、山東、河北的情況最為嚴峻。
- 2017年8月5日,貴州六枝,人們冒著酷暑制醬。各式醬料是鹽攝入的一大來源 / 視覺中國
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血壓的鉀我們卻吃的太少。柑橘類水果、香蕉、綠色蔬菜和魚都富含鉀,每日最好吃夠3.5克,但是中國人平均只吃了1.6克。低鉀飲食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的問題,因為那些高鉀食物相對來說要更貴一些,許多人難以承擔額外的食品支出。高鈉低鉀飲食是高血壓重要的危險因素,2012年,中國成年人中的高血壓患病率為25.2%,平均四個成年人里就有一個高血壓患者,比2002年時增加了34%。
除了咸,中國人第二偏愛的口味是辣。歐美地區的研究發現,吃辣的習慣可能可以幫助控制體重,但在中國,情況卻截然相反。
過去沒有足夠配菜的時候,中國人便養成了靠吃辣「下飯」的習慣,利用舌頭口腔的灼熱感將淡而無味的主食囫圇吞下。這個習慣一直保持至今,辣椒在增添食品風味的同時,會增加中國人主食也就是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另外,火鍋等辣味菜肴都會用到更多的油和肉,而且辣味還會增加對甜味的渴望,用以減輕舌頭上的痛感。
- 2016年11月6日,重慶,四川美食小吃缽缽雞,俗稱串串香 / 視覺中國
碳水化合物、油、肉、糖,多管齊下,不胖不行。2014年,北大的研究人員在湖南、浙江地區調查了近50萬人發現,吃辣強度、頻率越高,體重就越大。辛辣飲食是中國人肥胖的危險因素,尤其是對男性來說。
說了咸、辣,不可避免地就輪到了甜。在壓力越來越大、房價越來越高的當代中國,甜食確實是撫慰心靈的良藥,但它對人們的肉體並不友好。
2016年,中國進口了600萬噸的糖,這個數字比2011年的200萬噸增加了兩倍。大量糖、脂肪的攝入令中國糖尿病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激增。1980年,只有不到5%的中國男性有糖尿病,現在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10%;更令人吃驚的是,世衛組織估計,中國有近5億人血糖過高、處於前驅糖尿病狀態。
- 2013年7月14日,河南省鄭州市,小胖墩們的健美夏令營 / 視覺中國
2016年的數據顯示,美國有2900萬糖尿病患者,而中國有1.1億位。雖然中國人的體重普遍沒有西方人高,但卻更容易罹患糖尿病,BMI指數達到24的就已屬於糖尿病和高血壓的高危人群了。2016年,WHO的報告指出,每年有100萬中國人死於糖尿病及其併發症。
一般情況下,隨著經濟的發展,當收入達到中等水平時,人們就會在食物消費中,開始朝健康的方向做出改變。但從目前中國的飲食結構和趨勢看來,我們還沒到那個拐點。
雖然中國人愛中國菜,愛膳食養生,但遺憾的是,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對飲食的審美,還只簡單地停留在原始人果腹充饑的階段。
參考資料:
[1]Xue Y. Association between cooking oil fume exposure and lung cancer among Chinese nonsmoking women: a meta-analysis. Onco Targets Ther. 2016 May 19;9:2987-92.
[2]Stephen S. Hecht. Elevated Levels of Mercapturic Acids of Acrolein and Crotonaldehyde in the Urine of Chinese Women in Singapore Who Regularly Cook at Home. PLoS One. 2015; 10(3): e0120023.
[3]Kim C, Gao YT, Xiang YB, et al. Home kitchen ventilation, cooking fuels, and lung cancer risk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of never smoking women in Shanghai, China. Int J Cancer 2014.
[4]Tang X, Liao H. Energy poverty and solid fuels use in rural China: Analysis based on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Energy for Sustaintable Development, 2014. 23: 122-129
[5]Mutagens From Heated Chinese and U.S. Cooking Oils. P. G. Shields, etc.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Volume 87, Issue 11, 7 June 1995, Pages 836–841
[6]Yu IT, etc.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oking fumes exposures and lung cancer among Chinese nonsmoking women. Cancer Res. 2006 May 1;66(9):4961-7.
[7]2014年國內吸油煙機市場分析.翟聰.北京中怡康時代市場研究有限公司
[8]Wanqing Chen, etc. Esophage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10. Thorac Cancer. 2014 Jul; 5(4): 343–348.
[9]Lin J, etc. Hot beverage and food intake and esophageal cancer in southern China. Asian Pac J Cancer Prev. 2011;12(9):2189-92.
[10]F. Y. Zhai, etc. Dynamics of the Chinese diet and the role of urbanicity, 1991–2011. Obesity Reviews. Volume 15, Issue S1 January 2014 Pages 16–26
[11]烹飪概論. 陳光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12]近50年來中國居民食物消費與營養發展的變化特點. 李哲敏. 資源科學. 2006年29卷第一期
[13]民國年間冀中村民的消費. 侯建新. 歷史教學. 2013年10期
[14]F. B. Hu, etc. 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s by promoting healthy diet and lifestyle: public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China. Obesity Reviews. Volume 12, Issue 7 July 2011 Pages 552–559
[15]Wang Z, etc. Fatty and lean red meat consumption in China: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with Chinese abdominal obesity. 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 2014 Aug;24(8):869-76.
[16]Villegas R, etc. Prospective study of dietary carbohydrates, glycemic index, glycemic load, and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middle-aged Chinese women. Arch Intern Med 2007; 167: 2310–2316.
[17]He Y, etc. [Consumption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in Chinese adults from 2010 to 2012]. Zhonghua Yu Fang Yi Xue Za Zhi. 2016 Mar;50(3):221-4.
[18]Ronghua Zhang, etc. The Difference in Nutrient Intakes between Chinese and Mediterranean, Japanese and American Diets. Nutrients. 2015 Jun; 7(6): 4661–4688.
[19]2017中國飲食小康指數. 《小康》雜誌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
[17]Hipgrave DB, etc. Salt and Sodium Intake in China. JAMA. 2016 Feb 16;315(7):703-5.
[20]Wang M, etc.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 of Dietary Salt Restriction on Blood Pressure in Chinese Adults. Glob Heart. 2015 Dec;10(4):291-299.e6.
[21]Liu M, etc.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high- sodium diets in China, 2013]. Zhonghua Yu Fang Yi Xue Za Zhi. 2016 Sep 6;50(9):759-763.
[22]Dianjianyi Sun, etc. Spicy food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diposity measures among half a million Chinese people: the China Kadoorie Biobank study. BMC Public Health. 2014; 14: 1293.
[23]Rate of diabetes in China 「explosive」. WHO. 6 April 2016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82em8xTFp6RWFNRVhyZGhPOTItNQ==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你吃過的最辣的食物是什麼?被辣到時是什麼感覺?
※【劉洹說健身】減肥期冰淇淋怎麼吃?
※LAC第六課:壞脂肪致命,好脂肪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