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剖析:液體活檢之CTC篇
一.t液態活檢
隨著科技的發展,通過抽取少量血液來分析腫瘤信息的「液態活檢」已經逐漸具有趕超和替代傳統活檢的趨勢。
液態活檢的來源包括CTC(循環腫瘤細胞)、ctDNA(循環腫瘤DNA)、microRNA(循環microRNA)、Exosome(外泌囊泡小體)等四種,前面兩種目前在業界相對熱門。本文將重點介紹液態活檢之CTC的捕獲與鑒定。
圖1.液態活檢。
二.t循環腫瘤細胞(CTC)
循環腫瘤細胞(CTC)被定義為自發或因診療操作脫離實體瘤原發灶或轉移灶進入外周血循環的腫瘤細胞。目前CTC的應用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常規手段無法對早期腫瘤進行判斷時進行輔助診斷。
2) 在療效評估方面,癌症患者進行化療、靶向治療後進行CTC 檢測,若CTC 數量減少,提示治療方式可能有效。相比於現階段的檢查手段,CTC 檢測技術操作更方便,應用更簡單,可以更及時地提示醫生該患者是否適合化療或靶向治療。
3) 在術後監測方面,主要是由於活檢無法高頻次檢測,而目前CTC 檢測在術後監測中應用可能更方便,檢測頻次會更高。
圖2.CTC在癌症治療中的應用場景
三.t循環腫瘤細胞(CTC)的特性
1.t稀有性:每10mL血液中可能僅含有幾個到幾十個循環腫瘤細胞。
2.t非典型性的細胞形態:一般比血液細胞,正常組織細胞體積大;細胞核大,不規則,細胞核質比高;不易發生變形。
3.t異質性:細胞表面抗原標誌物表達差異;攜帶不同的分子信息;轉移潛力差異。
4.t不同形態和類別:CTC可以是間質型、上皮型或者上皮間質混合型,CTC也既可以是單個細胞的CTC也可以是成團的CTCs(CTM)。
圖3.CTC的分類
四.tCTC的富集
人體循環系統中CTC的含量極低,腫瘤轉移患者每毫升全血中僅有1~10 個CTC,因此要實現CTC的檢測對其進行分選富集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CTC分選富集效果的優劣將會直接影響其後續的檢測(計數、基因擴增、基因測序等)效果,因此高純度、高靈敏性(不丟失CTC)、快速、高細胞活性的CTC分選富集是CTC臨床應用的重點和難點。
圖4.CTC的檢測流程圖
CTC 的富集方法可以分為免疫親和富集法和物理特性富集法。免疫親和法主要是根據細胞表面表達的特異性的蛋白將CTC篩選出來,物理特性富集主要是根據CTC 的大小和密度等特性將這些細胞篩選出來。
圖5.CTC的富集方法
圖6.常用CTC富集技術比較
4.1免疫親和捕獲法
免疫捕獲法的原理是將特異性抗原包被在已有同源抗體的磁珠上製成免疫磁珠再與靶細胞上抗原結合成「靶細胞—抗原抗體—磁珠」複合物,在磁場作用下向一定方向移動,從而富集靶細胞。免疫捕獲法又分為陽性富集,陰性富集和流式細胞術三種方法。
4.1.1陽性富集
使用表面耦聯抗目的細胞抗體的磁珠,細胞與磁珠結合後直接在磁場中被分離出來。其中的典型代表是CellsearchTM系統,CTC晶元(CTCs-chip)和MACS?Cell Separation 磁性細胞分選系統。
原理:採用抗EpCAM結合免疫磁珠捕獲EpCAM陽性CTC。
優點:捕獲的CTC純度較高;能夠捕獲到血液中上皮型、上皮間質混合型的CTC。
缺點:無法捕獲到間質型CTC(EpCAM陰性)。
圖7.陽性富集—CTCs-Chip
4.1.2陰性富集
用特異性抗體CD45,CD14 等與白細胞結合,從而去除全血中的白細胞。典型代表是Cyttel/Cytelligen檢測系統。
原理:利用CD45磁珠抗體吸附白細胞,在磁場作用下去除白細胞,CTC被富集沉澱。
優點:可檢出EpCAM、CK陰性的間質型CTC。
缺點:樣本處理步驟多,CTC易丟失。
圖8.陰性富集法—Cyttel
4.1.3流式細胞術
原理:根據白細胞表達CD45抗原、CK陽性CTCs表達EpCAM,採用不同熒光素標記的抗CD45和抗EpCAM,通過流式細胞術分析和分選CK陽性細胞的CTC。
優點:可在檢測的同時進行細胞形態、DNA倍數分析。
缺點:敏感性較低,需要的血液樣本量大,缺乏規範的臨床操作方法。
4.2物理特性富集法
4.2.1濾膜法
濾膜法根據腫瘤細胞的體積大於白細胞體積分離CTC。其典型代表是濾膜濾法分離上皮源腫瘤細胞(ISET)。
原理:將全血經過帶小孔8um的聚碳酸酯膜的過濾,即可除去白細胞富集得到CTC。
優點:分離後細胞完整性好;可完全分離上皮型、間質型CTC;可檢出循環腫瘤拴子。
缺點:不宜檢出細胞直徑小於8um的腫瘤如神經內分泌瘤。
4.2.2密度梯度離心
密度梯度離心法是根據腫瘤細胞與白細胞密度不同,通過梯度離心分離CTC。其典型代表是OncoQuick分離體系。
原理:在密度梯度離心後,白細胞通過多孔濾膜被濾除,而CTC被富集在介質層中,洗脫後得到CTC。
優點:可分離CK陽性和陰性細胞。
缺點:CTC遷移可能至血漿層、紅細胞層和粒細胞層而丟失;CTC微栓子可能沉入紅細胞層而丟失;與腫瘤細胞特性、離心時間和溫度等有關;用血量多,一般需要15-30ml血。
圖9.密度梯度離心法
五.tCTC的分析與鑒定
利用免疫親和或物理特性法可富集到CTC,接下來還需要結合有效的下游分析方法。一方面,由於目前CTC捕獲技術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純度,需要對所得到的細胞進行鑒定,以進一步確定CTC細胞的數目,以減少CTC數目判定的假陽性率和假陰性率。另一方面,在腫瘤的發生髮展過程中,不僅CTC的數目在動態的變化,CTC所攜帶的分子標誌物也在變化,通過對CTC表面標誌物檢測,能夠反應腫瘤發生髮展的動態變化,是研究腫瘤發生髮展機制的有效策略,並能很好地指導臨床治療。常用的CTC檢測技術如免疫熒光、PCR、FISH及高通量測序等。
1. 免疫熒光法(IF): 實體腫瘤細胞一般均為上皮來源,細胞內會表達角蛋(cytokeratin, CK)或其他腫瘤標示物(如HER2)。藉助免疫熒光染色,可對來自實體瘤CTC中的瘤標進行識別,從而達到檢測CTC的目的。這也是目前檢測CTC的最常見方法。缺點是,在CTC形成過程的間質化(EMT)階段,大量的CK會降解,從而在CTC檢測過程中出現假陰性。
2. 熒光原位雜交(FISH): 熒光原位雜交,是根據已知細胞內特異的DNA序列,以利用熒游標記的特異寡聚核苷酸片段作為探針,與細胞內的基因組中DNA分子雜交,檢測該特異基因序列的存在與丰度。FISH技術與CTC結合,不僅可以檢測CTC表面標誌物,也可以檢測CTC細胞內部的標誌物及核型等。
3. RT-PCR,反轉錄PCR: 提取組織或細胞中的總RNA,以其中的mRNA作為模板,採用引物和逆轉錄酶將mRNA反轉錄成cDNA。再以cDNA為模板進行PCR擴增,而獲得目的基因或檢測基因表達。RT-PCR使RNA檢測的靈敏性提高了幾個數量級,使一些極為微量RNA樣品分析成為可能。結合RT-PCR可同時對若干個基因的表達進行檢測。位點特異性PCR技術可用於檢測CTC攜帶的驅動基因的突變情況。
4. 二代測序 : CTC數量少,直接進行二代測序難度大。需要將單細胞的DNA擴增後,再利用二代測序檢查基因序列。但是,目前單細胞測序的技術僅僅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未來向市場推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由於腫瘤細胞的異質性,單細胞測序是否有代表性還需要更多的科學研究來證明。
圖10.CTC檢測技術比較
推薦閱讀:
※技術剖析:微流控在分子診斷中的應用
※「微流控的產業化發展」專欄說明
※微流控解密:Cepheid公司的GeneXpert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