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坦克發展史Part III——肆虐中國的豆戰車
本作為專欄碎碎念中「日本坦克發展史」系列文章的第3篇,在之後的時間裡我會繼續更新有關舊日本帝國坦克的文章。
前前作→日本坦克發展史Part I——新式武器的探索
前作→日本坦克發展史Part II——遠東巨獸
精神前作→[轉載] 昭和狂想曲——日本オイ超重型坦克(百式重戰)
肆虐中國的豆戰車——九四輕裝和九七輕裝
1930年,日本陸軍購入了數輛英制卡登·羅伊德超輕型坦克並在次年3月至10月的期間對其進行了各項測試。測試結果表明,超輕型坦克並不適合直接戰鬥,而作為彈藥油料的輸送車或是進行偵察和指揮都比較適合。
日軍的卡登·羅伊德超輕型坦克。
以該結論為指導,1932年,日本陸軍技術本部開始設計一款用於運送物資的牽引車。這款牽引車於1933年被授予了「TK車」的研發代號,TK是日文「特殊牽引車」的羅馬音首字母。1934年又稱其為「九四式裝甲牽引車」,因為其最多可以搭載750kg的貨物,最終被定名為「九四式四分の三屯積被牽引車」。
九四式牽引車估計怎麼也想不到,自己一個輔助車輛怎麼就上戰場去了。日軍參謀本部決定把九四式的分類從裝甲牽引車變更為輕裝甲車,從此九四式終於定名為「九四式軽裝甲車 TK」,並在1937年日軍侵華時與八九中戰一起被送上了戰場。
九四輕裝左視圖。
九四輕裝全長3.36m,寬1.62m,高1.63m;重3.45噸。全車裝甲由鉚接接成,厚度8-12mm不等。這個厚度是非常尷尬的:有時,抗日軍隊7.92mm口徑的中正式步槍就有幾率穿透九四輕裝,更不要提戰間期的37mm反坦克炮了。但由於中國缺乏反坦克武器,九四輕裝依舊能像一戰中的馬克一型坦克般在戰場上所向披靡。
最著名的一張九四輕裝的圖片:1937年12月的南京保衛戰中,九四輕裝編隊攻擊中華門。
九四輕裝搭載一門6.5mm口徑的九一式車載軽機関銃,後來換裝威力更強勁的7.7mm口徑的九七式車載重機関銃。九一式車載軽機関銃是日軍在1920年代設計的機槍十一年式軽機関銃的車載修改型,發射6.5×51mm三八年式実包弾時槍口初速762m/s,槍口動能2,613焦,有效射程約400m。更換後的九七式車載重機関銃為專門為坦克及裝甲車研發的機關槍,於1938年正式定型投產。該型機槍發射7.7×58mm九七式普通実包弾時槍口初速750m/s,槍口動能3,712焦,有效射程約500m。
九四輕裝搭載一顆直列4缸汽油發動機,可以提供35馬力的動力,為九四輕裝提供40km/h的公路極速,發動機位於車體左前方。行走裝置中,九四輕裝單側有4枚中等大小的負重輪及2枚托帶輪。每2枚負重輪構成一個小組,負重輪外側有橡膠減震降噪。九四輕裝的履帶接地面積很小,履帶片較為狹窄,在開火時車體的穩定性較差。
艙門均敞開的九四輕裝。
乘員方面,九四輕裝僅有2名車組乘員,分別為車長和駕駛員。車長位於炮塔內部,同時還需要操作機槍,轉動炮塔,負擔很重;駕駛員位於車體右前方,與車體左前方的發動機並沒有格擋,行進中發動機產生的高熱和噪音也會降低駕駛員的工作效率。
為了提升九四輕裝的穩定性,使其更易於在泥地上操縱,1936年開始製造的九四輕裝將車體後部的小誘導輪更換為尺寸更大且接地的誘導輪,將車體稍微延長,增長了履帶,增大了接地面積,解決了部分九四輕裝的通過性問題。
後期型九四輕裝的右視圖。注意它換裝的巨大的誘導輪。
九四輕裝的造價很便宜,僅為同時期八九中戰的一半左右,因此日軍生產了很多九四輕裝。1934年被日軍正式採用後,1935年,九四輕裝生產了300輛;1936年生產了246輛,1937年生產了200輛,1940年又最終製造了2輛,共製造843輛,是日軍侵華的主力車型。
一群美軍坦克兵將繳獲的九四輕裝放在M4A2「謝爾曼」坦克的車身後部。
除了標準版的前後期兩種九四輕裝外,還有將九四式三十七粍戦車砲搬上九四輕裝的「武裝強化型」。這是輛試作車,僅有一輛被如此改裝。
===========================================
為了解決九四輕裝在實戰中暴露的問題,一個新型輕裝甲車的開發在1937年被提上了檯面。為了簡化後勤部隊對於油料的供給,這款新式坦克被要求搭載一顆柴油發動機;同時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亦被要求搭載一門37mm口徑的火炮。同年,第一版的設計就完成了。
九七輕裝的第一版設計與九四輕裝的非常相似,同樣是發動機和駕駛員位於前部,而單人炮塔和車長則位於車體後部。吸收了九四輕裝後期型的設計,九七輕裝巨大的尾部誘導輪也接了地。第一版九七輕裝的原型車於1937年9月完工,火炮方面採用的是作為九五重戰副炮而開發的九四式三十七粍戦車砲,發動機則採用的是池貝(現日野汽車)生產的風冷直列4缸柴油發動機。但該原型車在進行了數項測試之後,日軍對其車長和駕駛員之間的通信不暢而感到失望,決定對其進行修改。
九七輕裝的第二版設計,儘管外觀上與九四輕裝的差別也不大,不過內部構造可謂是天差地別。第二版將動力室整個後移到車體尾部,同時增大了戰鬥室。離合制動器轉向也應用在了第二版設計中,使得九七輕裝可以原地轉向。其餘設計與第一版基本相同。
一輛裝備37mm火炮的九七輕裝。
1937年11月開始,第二版九七輕裝開始製造原型車,同年在經過測試和對比後,日本軍方最終採納了第二版設計。因為1937年是日本皇紀2597年,因此該坦克被正式命名為九七式軽裝甲車,同時,按照慣例,九七輕裝還有一個兩字的簡稱叫テケ(Te-Ke)。
從右前方拍攝的九七輕裝。
九七輕裝的懸掛基本延續了九四輕裝的設計,一側共有2組4枚負重輪,後部有一個接地的大誘導輪,托帶輪2枚。九七輕裝通過發動機後置的方法,將車體前中部的兩名乘員之間的距離進一步縮短,使車組的溝通變得更為順暢;同時由於動力室位於後部,炮塔由九四輕裝的後置改為中置。九七輕裝自重4.25噸,戰鬥全重4.75噸,長3.7m,寬1.9m,高1.79m;採用池貝風冷直列4缸柴油發動機,出力65馬力,噸推比約13.68hp/t,最高時速42km/h。
右視圖的九七輕裝。
九七輕裝一共有3種搭載武器:九四式三十七粍戦車砲、九八式三十七粍戦車砲或九七式車載重機関銃。本來九七輕裝全部計劃搭載的都是37mm火炮,但不幸的是,兩種37炮均是九五式軽戦車的同款,而噸位更大的九五輕戰在這兩款火炮產能不足的情況下自然受到了偏愛,以至於九七輕裝只能用回了九七式7.7mm機槍作為主武器。該坦克可搭載102發37mm炮彈或是2,800發7.7mm槍彈。
九七輕裝正面裝甲12mm,側面10mm,尾部8mm;炮塔正面12mm,側後部均為10mm。這個數據與九四輕裝一樣,都僅能抵擋小口徑槍彈和炮彈破片,面對反坦克炮時十分無力。
九七輕裝一共生產了600輛左右,在日軍坦克序列中算是比較高產的一款坦克,被廣泛應用於中國及東南亞。它不足5噸的重量也讓其有可以被裝入船隻進行運輸,進一步增強了它的使用範圍。
===========================================
以上便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內容,感謝您的閱讀~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動力!
求讚賞回血那本日文原版書好貴(劃掉
那麼我們下期再會!
推薦閱讀:
※你還別不信,解放軍的日貨真不少!
※你不知道日本媒體是如何報道反APA遊行的
※這些年我走過的日本100城-No.6-新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