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生活 - 第十品
第十品 莊嚴凈土分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 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 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自從一出生我們就會有出生證明,然後打疫苗也有證書證明,進入學校也有證明我們的學習成績和年級。每一個學期,每一個學科,中間大大小小的一堆考試,也是評價我們有否進步,是否學到應該學的東西。到我們畢業了,也有畢業證明或學位。工作後每離職一次我們可能也會向老闆拿一份他們對我們的評價用在尋找下一份工作上的工作能力佐證。這就是我們這一生一路下來覺得應該得到的一些證明。
很多時候我們卻被這些紙張所綁住了,堂堂一名大學生或者名牌大學獎學金得主,在校成績如何了得,出來工作就不甘於屈就一些簡單低下任務或職位。因為我們認為自己努力了這麼久在學歷上有所收穫,在知識上學到了很多,如果跑去在快餐店打一份工就太浪費了。其實市道低迷失業率高漲再加上非典期間的時候,香港的麥當勞真的有大學生去應聘以前都是非大學生做的店長職位,月薪六千多也接受,比起以前市道好的時候一般大學生的過萬月薪少了有將近一半。但是我們經常就會很不甘心,總是覺得天生我材必有用,或者屈身於低下職位但是心裡卻覺得自己是總經理人才。這種現象在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身上常見,但是在中年人當中也並不少。這就是因為我們覺得我們於知識才能上「有所得」。
我們會將這樣的人稱為「自以為了不起」,或者有些甚至是「高傲」。但是在現實中就處處碰壁。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這樣認為自己已經學到家了,那麼哪些諾貝爾獎得主或者世間公認的專家學者就不會出現,因為我們已經停步不前,就算是世間的學問,裡邊我們不明白的真是多著呢!物理學家無論多厲害可能對心理學一無所知,管理學權威很可能連電腦都不會用,中醫藥研究人員可能連一個英文單詞也不懂,佛學大師絕大部分不會懂得如何駕駛飛機。換個角度一想,真的沒有真正可以不可一世的人。
如果佛陀以往在燃燈佛時代修行覺得自己很有成就,我們就沒有這位佛陀了。為什麼呢?其實佛法能說是修完了嗎?如果真的是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話,那麼就恭喜你了,你已經成佛了。可是現在的補位佛是彌勒菩薩,暫時還沒有到你,也輪不上我。作為學佛人,這點我們應該搞清楚,如果認為自己很厲害,學得很好,修得有成就,這就等於自殺,殺死了自己的慧命。還好佛陀當時於燃燈佛時代沒有這樣認為,所以才被受記。所以「如來於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同理,菩薩如果有能莊嚴佛土之想,又有所莊嚴之佛土,同樣也就住於相上。要以非莊嚴心行莊嚴事方為真莊嚴。所以菩薩以清凈心不住任何相,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才是菩薩行。這句令到六祖惠能大徹大悟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是學佛人常用的,或者簡稱「無住生心」。住相生心就是妄心,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菩薩是明心見性者,所以他們「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可是這又談何容易呢?我們從小就喜歡或者習慣了在相上做文章,誰誰誰是個什麼博士,這位拿到什麼獎狀,那位又是公認權威。如果我們能看到這些名與相的不實,這才是見實相。可能有人說不就是一個人嘛!其實連「人相」也不是,「眾生相」也不是,「壽者相」當然也不是。連個能觀其相的「我」也非相。那麼我們何必為了一些世間加在一個人身上的頭銜而耿耿於懷呢?太多人考不上大學自殺或者患上憂鬱症,值得嗎?就是腦子裡面住相住得太深。
佛陀在這品里的最後一問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長老得答覆可能會令一些同修覺得奇怪。因為他說「甚大」。不是說不住相嗎?何故這裡說「甚大」呢?這不是就住了「大身」相了嗎?因為佛陀這裡說的是「非身」,因為不住「身」相而說,等同「報身」亦即遍虛空,此身非身,所以為大身。我們凡夫所用言詞都由起心動念而來,未證空性不識本來,一說「身」我們就意識裡面想到有頭有手有腳的「身」,而佛陀說「身」並沒有「身相」在。就如很多時候我們看到怒目金剛現憤怒相,我們就覺得這是嗔相,可是金剛菩薩們並沒有住於其相,只作方便度眾用。也有很多顯宗學人對藏傳密宗的一些雙修相非常反感甚至有出言誹謗者,這其實也是我們自己住了相。還有的就是有人認為藏傳修行人用的人骨法器甚是邪門,這也是住於相上不得其義而胡亂臆想。
最近看到一些對於末學這次又自娛自樂地寫一些對《金剛經》的感想而引來的一些善意提醒如「心裡不平靜」了,或者對另外一位末學非常敬佩的靈山居士常寫佛法文章而引來的一些對於居士說法不應該等等的輿論。在給出這些意見時,其實我們到底知不知道對方是否有住「不平靜」或者「為人師」之相呢?至少末學自己沒有辦法去確認這點,但是可以說得是給評語的同修大都是善意的,要麼就怕這人修偏了,要麼就怕一盲引眾盲。
「無住生心」並不是死翹翹的呆著,而是有「心」可生,但是此心不住於任何意識覺知,方為「真心」。如果修行人都是認為要藏於深山野嶺打坐入定,這就等於把自己變成枯木了。心生而不住方為妙心,莫住於因上,莫住於緣上,莫住於果上。住於因上修六度就非無相,住於緣上即攀緣,住於果上即抱著「有所得」之想。這些都是變成以妄修妄,並非不住相的以妄修真。
阿彌陀佛!
2007年8月21日 於上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