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所未聞
一轉眼,夏天就要過去了,伴隨了我們整個夏天的,除了高溫、空調之外,當然還有不分白晝襲擾我們的蚊蟲。蚊蟲不僅會叮咬吸血,影響我們正常的工作和休息,更重要的是這些可惡的傢伙還傳播多種疾病,威脅我們的健康和生命。
目前,在美國蟲媒病毒委員會登記的蟲媒病毒超過5000種,其中過半由蚊蟲傳播。已知的蚊子種類超過3200種,我國有記載的達361種,不過能傳播疾病的只是龐大蚊子家族中很少的一部分,主要是按蚊屬、伊蚊屬、庫蚊屬等。
蚊蟲的生活史
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蚊四個階段,屬於完全變態昆蟲。蚊蟲的卵在水中孵化,幼蟲和蛹都在水中生活,成蚊則在陸上生活。
常見的三類蚊蟲(按蚊、伊蚊、庫蚊)生活史的區別如下:
孳生習性
蚊蟲幼蟲雖然都生活在水中,但不同的蚊子其孳生的水體類型不同。我國重要媒介蚊蟲的孳生地分為5個類型:田塘型、緩流型、坑窪型、地下型、容器型。生活在城市裡的小夥伴們可能需要注意地下型和容器型,因為臭水溝邊可能會孳生騷擾庫蚊,而家裡的花盆、花瓶等地方也可能會孳生如埃及伊蚊、白紋伊蚊等蚊子。
如果你生活在農村或者前往戶外旅行,也不要忘記在田塘型的稻田、沼澤、池塘等大型積水場所會有中華按蚊、嗜人按蚊、三帶喙庫蚊在那裡悄悄埋伏;而微小按蚊則喜歡出現在緩流型的小溪和溝渠中;當然,坑窪型的窪地積水,土井等地方也是淡色庫蚊和致倦庫蚊的棲息之所。
不過,蚊蟲的孳生行為也是相對的,當自然環境發生改變後,它們的孳生行為也會發生變化來適應環境。
有這麼多種蚊子能傳播疾病,為什麼我們單單講伊蚊呢?
那是因為伊蚊是蚊科中最大的一屬,由其傳播的蚊媒傳染病種類最多,如近年來越來越為人所了解的登革熱、黃熱病、寨卡病毒病和基孔肯亞熱等。近幾十年全球登革熱發病率大幅度增長,現在約有一半世界人口面臨登革熱的危險。這些疫情相繼出現,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引起世界對伊蚊傳播疾病的關注。伊蚊傳播疾病具有自然疫源性,本質上是在野生動物間的流行病,只有當人類進入疫源地,才有可能受到蚊蟲的侵襲而感染。==================================================================
伊蚊主要傳播哪些疾病,相應的臨床表現又是怎樣呢?
1、登革熱(插個廣告~想了解更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本專欄的登革熱專題)
登革熱是登革病毒經媒介伊蚊傳播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在我國廣東、廣西、福建和海南等地廣泛流行,同時存在本地感染病例和外來輸入性病例。我國大多數病人以典型登革熱或臨床癥狀較輕的輕型登革熱為主,病死率低,潛伏期3~15 天,常見5~8 天,起病急,以高熱、頭痛、肌肉和關節痛、淋巴結腫大、白細胞減少等癥狀為主,部分病例出現皮疹、血小板減少、眼眶後痛、嘔吐、肝功能損害、鼻衄及牙齦滲血等。目前尚無特效的治療藥物和疫苗。
2、黃熱病
黃熱病是一種由黃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因高熱、顯著黃疸而得名。屬於三大國際檢疫傳染病之一,在某些暴發疫情中病死率可高達20%~40%,我國僅有外來輸入性病例報道。潛伏期3~6 天,也可長達10 天。臨床以高熱、頭痛、黃疸、蛋白尿、相對緩脈和出血等為主要表現。本病無特效抗病毒藥物治療,但可採用疫苗進行預防。接種減毒黃熱病毒17D株製備的疫苗,可以有效的預防黃熱病毒感染。
3、寨卡病毒病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種自限性急性傳染病,潛伏期3~12 天。我國僅有外來輸入性病例報道。人感染寨卡病毒後,僅20%出現癥狀,且癥狀較輕,主要表現為皮疹、發熱,並可伴有非化膿性結膜炎、肌肉和關節痛、全身乏力以及頭痛,少數患者可出現腹痛、噁心、腹瀉、黏膜潰瘍、皮膚瘙癢等。癥狀持續2~7天緩解,預後良好,重症與死亡病例罕見。嬰幼兒感染病例還可出現神經系統、眼部和聽力等改變。大量臨床學、流行病和病理學研究證明,孕婦感染寨卡病毒與胎盤功能不全、胎兒宮內發育遲緩、胎死宮內和新生兒小頭畸形等相關聯。目前尚無特效的治療藥物和疫苗。
4、基孔肯亞熱
基孔肯亞熱是一種因感染基孔肯亞病毒導致的病毒性傳染病。自2004 年起在亞洲、非洲、歐洲以及美洲的近60 個國家確認有病例存在。2008 年3月確診我國首次輸入性基孔肯亞熱病例。2010年10 月,廣東省東莞市暴發首起社區聚集性疫情。
本病潛伏期1~12 天,通常3~7天。典型臨床表現為發熱、關節痛/關節炎和皮疹。主要癥狀有急起高熱、關節痛、關節腫脹、斑丘疹,可伴有頭痛,噁心、嘔吐、納差、腹痛等消化道癥狀,畏光,結膜充血或出血癥狀。少數患者可出現出血、腦炎、脊髓炎等嚴重併發症導致死亡。本病為自限性疾病,一般預後良好,雖然病死率很低,但在蚊媒密度較高地區易形成大規模暴發和流行。本病無特效治療藥物和疫苗。
上述這些疾病的流行學特徵是怎樣的呢?
傳染源
傳染源和宿主為患者、隱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猴及其他非人靈長類動物。
不同疾病各有不同的傳染源:
在城市型和鄉村型登革病毒感染循環中,病人和隱性感染者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傳染源和宿主。病人在發病前1 d 和發病後5 d 內為病毒血症期,傳染性較強。在地方性流行期間,非典型病例及亞臨床感染者可比典型病例多幾十倍,具有更重要的傳染源作用。靈長類動物也可作為病毒的自然宿主,蝙蝠也可能是貯存宿主。
城市型黃熱病主要傳染源為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特別是發病5 d 以內的患者。叢林型黃熱病主要傳染源為猴及其他非人靈長類動物,人因進入叢林被蚊叮咬而感染。
寨卡病毒病傳染源為患者、隱性感染者和感染的非人靈長類動物。
基孔肯亞熱急性期患者是主要傳染源。人患該病時,在發病後2 ~ 5 d 內可產生高滴度病毒血症,有較強的傳染性。隱性感染者是重要傳染源。在叢林型疫源地內,非人靈長類動物亦為本病的主要傳染源。蝙蝠可自然或實驗感染本病毒,並能產生病毒血症。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生物性傳播。
登革熱、黃熱病、基孔肯亞熱目前尚無直接人傳人的報道。
寨卡病毒可通過母嬰傳播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但尚無通過哺乳感染新生兒的報道; 有可能通過輸血或性接觸進行傳播。
黃熱病、基孔肯亞熱有因氣溶膠導致實驗室感染的報道。
易感人群
人類普遍易感,感染後免疫鞏固、持久。登革熱由於對不同型別毒株感染無交叉免疫力,因此可以發生二次感染。
地域性和季節性
伊蚊傳播疾病的發生和流行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即在空間上的地域性和時間上的季節性。
地理分布與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關,存在自然疫源性,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季節分布主要與媒介的活動有關。一般流行於夏秋季,但地理性質不同的地區流行高峰時間不同。一般蚊媒病的發生常隨蚊媒數量的增加而暴發流行,兩者的季節消長基本一致,蚊媒在前,疾病在後。
那麼,主要的媒介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在我國是如何分布的呢?
埃及伊蚊起源於非洲。白紋伊蚊廣泛散佈於東南亞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近兩個世紀以來,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已通過人類活動傳播至非洲、美洲、澳洲和歐洲等一些地區,其生存區域已從熱帶和亞熱地區擴大至溫帶地區。
在我國,埃及伊蚊主要分布在台灣地區、海南、廣東省雷州半島和雲南省的邊境等北緯22°以南區域。儘管其分布局限,但其對登革熱病毒的傳播能力強。白紋伊蚊在中國分布十分廣泛,北至遼寧省,南至海南省,西至西藏自治區,其分界線從遼寧一路向西,穿過河北、山西、陝西、甘肅省,到達四川省,再折向西南至西藏南部,在該分界線以南的地區均有白紋伊蚊分布,其中北緯30°以南地區該蚊密度更高。下圖顯示的是我國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的分布情況。
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防蚊措施啦~
儘管一隻蚊子的壽命只有20來天,但每隻雌蚊會產下千萬隻後代,並且從卵發育為成蚊一般只需7-10天。因此,治理環境,清除伊蚊孳生場所是治本之策。
之前介紹過,伊蚊孳生環境屬於容器型。除包括缸、罐、桶、盆、瓶、盒、廢棄車胎等人工器具外,竹筒、椰殼、樹洞等植物性容器是主要孳生地,與人居關係緊密。在宿主的選擇性上,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均嗜人血。主要在白天吸血。活動高峰多出現於早晨日出前1-2 h 和日落前2-3 h,下午活動高峰比上午明顯,雌蚊是非常活躍和兇猛的吸血者,具有多次吸血特性,且隨著時間的延長,多次吸血率增高。
推薦以下七項防蚊滅蚊措施:
封:封蓋有用水缸、水池等容器,密封下水道口;廢舊輪胎如要堆放室外,應用防雨布嚴密遮蓋。
清:翻轉倒扣放置閑置容器,清除積水;清除衛生死角和垃圾。
換:倡導利用防蚊花瓶或用沙石種養水生植物,如用一般的花瓶應每周換水、徹底洗刷容器內壁並沖洗植物根部。大型蓮花缸(池)、景觀池則倡導養魚,如食蚊魚等。
填:填平窪坑、廢棄水池、竹洞、樹洞和石穴等。
疏:疏通房屋周圍溝渠,疏理淤泥和雜草。
殺:必要時可用殺蟲劑噴殺成蚊,並在不易清潔的積水內施放殺幼緩釋劑。應注意使用對人畜毒性很低的衛生殺蟲劑,並存放在兒童不易獲取的地方;投藥後也應洗手。
防:安裝紗門紗窗和蚊帳神器。
蚊蟲叮咬很容易被人們忽視,但因為其叮咬而導致的一系列疾病很可能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不利的影響,寫了這麼多,希望能在夏末的餘溫里為大家的防蚊滅蚊大業提供一些幫助~
==================================================================
參考書目:
1、賈德勝,《伊蚊傳播疾病及其防治》,中華衛生殺蟲藥械 2017 年2 月第23 卷第1 期
2、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國家衛計委下發的《登革熱診療指南》、《寨卡病毒防控方案》、《寨卡病毒診療指南》、《黃熱病的預防和控制》、《黃熱病的診療指南》、《基孔肯亞熱預防控制技術指南》和《基孔肯亞熱診斷和治療方案》等技術性指導文件,相關下載地址可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推薦閱讀:
※清華大學學者揭示,為何蚊子對病毒更易感?| 前沿
※快報——江蘇檢驗檢疫局:南京口岸發現人體新圓環病毒
※夏天到,登革「熱」
※寨卡未去,黃熱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