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系列補遺:關於ERC20代幣

想起之前講ICO的系列的時候漏掉了一個點,來把它補上。

我們之前講以太坊和講ICO的時候都講過,幾乎所有的ICO都是基於以太坊網路的,因此近期ICO數量暴漲,引起了ETH的擁堵。那麼為什麼是基於以太坊而不是比特幣網路呢?比特幣網路不是更大嗎?

原因在於,在2008年底中本聰提出比特幣概念的時候,即便天縱英才,他畢竟沒法想那麼遠(或者講太多怕你們理解不了,嗯),所以他只構建了一個去中心化的貨幣系統,也就是我們說的區塊鏈1.0 。這個系統只關乎貨幣,而且系統內只有一種貨幣。

等到2013年到14年以太坊問世,尤其是ETH ICO成功後,因為以太坊網路上可以運行智能合約——或者說以太坊網路本身的定位就是智能合約的平台——於是有很多團隊在以太坊上構建了自己的去中心化應用(Dapp, D for Decentralized)。以太坊的開發者們為了給這些團隊提供便利,當然也為了以太坊本身的更好發展,想為他們設計一種新的融資方式,以使得他們能更容易獲得項目資金。

最終,在2015年11月份,以太坊推出了目前通行的ERC20 token標準(token小磕習慣翻譯成代幣,也有翻譯成令牌的)。按照這個標準,每個團隊都可以開發出自己的基於以太坊的代幣,然後通過公開發售這些代幣,籌集資金,這就是我們所說的ICO。

具體來說,其實每一種代幣本身就是一個智能合約,像其它智能合約一樣運作,只是限定了合約內容:這個合約維護著相關的資料庫,當外部賬戶或者合約賬戶發送消息要求從A轉賬到B,它就執行相應的操作。或者說,它就是一個賬本。同時,它是兼容以太坊錢包的。所以團隊只要照著ERC20寫好程序,就能擁有自己的基於以太坊的代幣。

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由於創建ERC20代幣過於簡單——據說一個稍有編程經驗的人到GitHub上找別人寫好的代幣代碼,通過複製黏貼,分分鐘就能完成——導致進入ICO市場的門檻過低。這就造成很多根本沒有區塊鏈開發能力,也不打算真正開發區塊鏈應用的拼湊團隊也跑到ICO市場上圈錢,導致了我們前幾天說過的亂象。

另外,ERC20標準本身也有一些缺陷,其中最嚴重的是在接收指令方面有問題,在某些情況下會導致資金丟失。具體內容過於技術,小磕這裡就不詳述了。

針對這個問題,以太坊團隊正在進行各種改進,包括引入新的ERC223標準。但是從目前情況看,想要從ERC20轉換到ERC233是不可能的,所有的token都需要重新被部署,這必將是個艱苦的過程。

但是即便艱苦,終究是有解的。而前面那個問題目前無解。人心,總是比技術更大的難題。

(另:除了用ERC20代幣ICO之外,還有一些其它的ICO方式。比如說,在以太坊之後,有一些新的區塊鏈項目也吸收了這個經驗,自己做了智能合約平台,那麼也會有在這些平台上的ICO。另外就是自己自建公有鏈,像比特幣和以太坊那樣,然後進行募資。)

(讀完之後,你選擇點贊還是分享支持小磕呢~)

由「蔣博的多稜鏡」原創,如需轉載,請登錄新榜網站版權頻道( http://cc.newrank.cn )

推薦閱讀:

TAG:区块链Blockchain | 以太坊 | 智能合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