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漿機改進想法
前一個月在關注營養、健康早餐的事情,當然還是因為現在的早餐吃的太差了。
關注著就發現豆漿是一個很有益的早餐飲品,在歐美享有「植物奶」美譽。
於是乎,下單購買了豆漿機的發明者-九陽品牌的一款豆漿機,開始了自製豆漿之路。。。
其實,工作之後就有購買豆漿機、自製豆漿的想法。可是那時是一個人生活,找不到一款適合一個人使用的豆漿機!市面上已有的豆漿機都是2-4人量的,一個人使用根本喝不完。
截止到現在使用這款豆漿機已經一個多月了,下面來好好的總結一下這段時間的使用感受。
前一天晚上會用給定的量杯量取豆子(經過一個多星期的量豆,後面基本掌握了一個大概量,所以後面就不用再使用量杯了),清洗豆子之後放入清水開始一整晚的浸泡過程。雖然現在絕大多數的豆漿機都可以直接打幹豆,但是經過充分吸水浸泡的豆子的出漿率更高的原因還是會選擇濕豆來打漿。
清晨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將浸泡一夜的豆子水濾掉(由於浸泡後,表皮中的植物酸、草酸、花青素等物質會溶出,它們或多或少有酸澀味道。這也是為什麼不使用預約功能的原因),之後再清洗、過濾幾遍放入豆漿機,加入純凈水至標準刻度線,裝好機頭,插線通電,選擇程序開始打漿工作。工作流程:加熱煮沸-打豆-煮沸-再打豆-再煮沸 循環幾次,一整套循環下來約30分鐘。雖然有快速模式(15分鐘),但是基本不使用。 因為使用過一次發現過濾的豆渣太多,還是願意選擇正常的30分鐘打漿模式。
準備好之後,就安心的讓機器打著豆漿。然後開啟洗漱、上衛生間、鍛煉等工作。所以這30分鐘對我來說並不算太漫長。
30分鐘過後,機器發出「滴滴滴」的聲音,在呼叫著說:「主人,豆漿給你打好啦」。走到它跟前,首先第一步拔掉插頭斷電,拔起機頭立即前往水池上沖洗,一邊沖一邊用海綿球刷洗,這個清洗工作極其繁瑣。首先,如果不是第一時間清洗,待豆漿幹了之後基本要動用菜刀才能刮除豆渣。其次由於機頭結構、形狀特徵很多,邊邊角角清洗起來極其的不方便,刀片地方的清洗要尤其的注意不然就容易傷到手。基本上一個機頭清洗要一分多鐘才能搞定,而且還清洗的不是很乾凈。機頭清洗完畢後才能開始過濾豆漿,在過濾的過程中,要立即清洗杯體,否則等幹了,扣都扣不掉啊!
過濾完成後,開始清洗濾網,所有部件清洗完畢之後開始晾乾。。。製作豆漿工作終於告一段落,然而下一時刻也並不能立即享用醇香的豆漿,因為是煮沸的,真的好燙啊。自然冷卻的時間又很長,所以就將豆漿拿到電風扇跟前開始吹。一邊吹著一邊拿著勺子揚著豆漿加速它的冷卻過程。基本這個過程需要5分鐘左右才能得到室溫下的豆漿。
為了能直觀表述製作豆漿的過程,畫了一個工作流程圖來拆解工作,統計使用步驟和使用時間:
由上流程圖可以得知,製作豆漿總共需要20個步驟,長達1小時才能喝上美味可口的豆漿!而且現在夠買的是1-1.1L容量的,標稱是2-3人的量,可是實際中兩個人根本喝不完,多餘的只能倒掉。。。
這個結果基本對一款產品的使用體驗感受是致命的。
在這個過程中找了身邊一些朋友聊了聊,基本的結論是:
- 購買過豆漿機的人
- 他們在使用中切切實實的感受到什麼叫做麻煩!
- 有一些購買之後沒使用幾次就閑置了,核心原因就是太麻煩、太浪費時間!
- 沒有購買過豆漿機的人
- 有些人想買,但是最後沒有買的原因是:早上起不來,想喝豆漿去早餐店買就好;
- 有些人想買,但是預見到使用中的麻煩和花的時間就放棄了;
- 一個人生活,沒有合適容量的產品供他們選擇。
綜上,總結一下豆漿機使用的短板:
第一,準備工作周期長,步驟多,清洗工作麻煩;
第二,製作豆漿花費時間長;
第三,沒有小容量的產品,一個人生活基本找不到合適的產品使用;
第四,目前市面上的1-1.1L容量的豆漿機,兩個人使用還是過多,經常喝不完;
第五,一開始操作的學習成本有些高,例如,一開始沒有量好豆子,結果導致放置的豆子過多,打漿的時候直接溢出來,場面狼藉一片。
所以,基於如上原因,我想我們一同來嘗試著改進現有豆漿機!基於我對豆漿機產品認知,豆漿機從94年被九陽發明以來,到現在20多年過去了始終沒有革命性的突破。過去的20多年只是在某個小功能、某個性能點上改進、提升了。但是在核心的打漿方式、方法上沒有突破。目前豆漿機的工作方式不是最好的方式,所以必然導致整體使用體驗糟糕。這是個必然的結果。
我的想法是做一款全自動豆漿機。一鍵出漿,即可直接飲用。所有的工作(量豆、洗豆、泡豆、打豆、煮沸、過濾、清洗等)機器自己完成。輸出給用戶的就是一杯溫度合適、容量合適、醇香可口的豆漿。
各位大神可以從全自動咖啡機的工作流程來思考,這是個很好的參考樣本。但是咖啡的製作過程和豆漿不太一樣。咖啡需要高溫高壓的蒸汽通過咖啡餅來萃取得到咖啡基底,而豆漿製作的核心工作是:打磨 和 煮沸。
希望可以有一些大神可以提供想法,有興趣的我們私聊,一起交流一下。
微信:563306928 歡迎交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