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部9.3分的BBC紀錄片來告訴你,藝術究竟有什麼用
「藝術有什麼用?」這是弟弟問過我的問題。
真是個難題。
通常,我會回,藝術真沒什麼用。
偶爾,也會盜用畢加索的話,「一幅作品的價值恰恰在它所不是的東西」,
藝術的價值恰恰在它沒什麼用。
今天,
我想用一部紀錄片來回答「藝術有什麼用」這個問題。
BBC拍攝於2006年的《藝術的力量》
有了BBC這塊金招牌,肯定不差
《藝術的力量》
拿了國際艾美最佳藝術獎、英國電影學院獎
不誇張地說,這是我心目中最好的藝術類電視節目
豆瓣5500人評分9.3
《藝術的力量》共8集,分別講述卡拉瓦喬、貝尼尼、倫勃朗、大衛、透納、梵高、畢加索、羅斯科8位藝術家的生平。
在藝術史上,這些名字足夠有名,但是,這個節目的每一集,都是從藝術家面臨的生命和職業生涯的危機開始。
這或許和它的編劇及解說員西蒙·沙馬(Simon Schama)有關。
西蒙·沙馬
西蒙·沙馬(Simon Schama,1945年2月13日-),英國歷史學家、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講師,BBC紀錄片解說,紐約客文藝評論員。先後在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任教。
作為一位歷史學家,西蒙的思考是跨時間的。
這部紀錄片的名字是《藝術的力量》,一個貫穿始終的問題自然是:藝術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它能改變我們的生活和世界嗎?
剝開一件件偉大的藝術品,西蒙·沙馬更關心有血有肉的藝術家。或許換個說法更恰當,人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我們能改變我們的生活和世界嗎?
片子一開始,卡拉瓦喬殺了人,為了逃避懲罰,他開始了逃亡的旅程。
紀錄片里,有這麼一個故事,二戰時期,畢加索暫居巴黎,畢加索的居所經常受到蓋世太保的騷擾,一天一位訪客在畫室鬼鬼祟祟,他拿起散落在桌子上的《格爾尼卡》的明信片,上面描述的是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當德國的炸彈落在格爾尼卡小鎮時的情形。
Gif截自《藝術的力量》
訪客問:「這是你乾的么?」
畢加索回答:「噢,不是我做的,是你做的,拿一張,繼續干吧。」
即使畫出了《格爾尼克》,對於戰爭,藝術和藝術家似乎毫無用處。這真叫人沮喪。
如果畢加索看到上面這句,定會嗤之以鼻。
《藝術的力量》中除了畢加索,7位藝術家均由演員扮演,畢加索的片子里穿插的是戰爭的影像。
「藝術是一種謊言,它教導我們去理解真理,至少是那些我們作為人能夠理解的真理。」
而藝術家:
「藝術家是接收各處而來的感情的容器:從天,從地,從一張紙,從一閃而逝的形式,一片蜘蛛網。這是我不區分事物的原因。」
「每個人都想了解藝術。但是為什麼不去了解鳥叫呢?為什麼人不必了解就會愛夜晚、花朵、愛他四周的一切呢?」「而如果是一張畫,為什麼人就非得『了解』不可呢?」「如果他們能明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藝術家是出於需要而作,其本身只不過是這世界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和畢加索不同,羅斯科面對的是金錢的誘惑,他接到四季餐廳的相當於現在250萬美元的委託,畫一些作品,放在這個高端餐廳。
《藝術的力量》中由演員扮演的羅斯科正在畫畫。
羅斯科和妻子梅爾來到最近開張的四季餐廳。羅斯科曾說,一頓飯花費超過5美元是不道德的行為,他也經常享用外帶的中國餐廳。但是當他和梅爾坐在餐廳時,他的心慢慢下沉。
回到家,羅斯科打電話給朋友,憤怒地說:「在那種地方花那麼多錢吃那樣一頓飯的人將永遠不會看一眼我的畫。」
最後,他拒絕了這份委託。
Marks Rotko,Untitled (Black on Grey),203.3 cm × 175.5 cm ,1970
羅斯科想要營造專屬於現代主義的空間,他稱之為「陵墓」,在一個特製的空間里,在那裡,所有生命的無聊噪音都將被屏蔽。
一天,當他還在悶悶不樂地工作時,一個德國藝術史家維納·哈弗茲曼(Werner Haftmann)來邀請他參加卡塞爾藝術展。
羅斯科向來訪者提出了另一個提議:建一個為納粹屠殺贖罪的地方,他說,不需要太大或是太豪華。一個小帳篷也可,如果你能做到,我可以畫一些作品掛在那裡,而且分文不收。
紀錄片中沉思的羅斯科。
這位來訪的負責人說,真有趣。走後便再無音訊。
你看,羅斯科也失敗了。
如果羅斯科看到這句話,噢,他可能會點支煙,很開心地說,這就是人類永恆的悲劇處境。
因為大量抽煙,羅斯科患上了肺氣腫。
畢竟,他畢生都在關心的是:我們的來處和去處,入口和出口,生命開始、終結以及這中間所要經歷的一切。
《藝術的力量》某種程度上,是失敗者的故事。不論他們的生前身後的名聲有多大,藝術家們總是不滿足,不滿足於現在,他們關心的是永遠,畢加索甚至說,「如果一件藝術品不能一直活到現在,那麼就不該出現」;他們關心人類的生命和靈魂,羅斯科給出的最好讚美,是描述某人是一個「人」。
或許下次可以試著穿過藝術品看看藝術家,這是這部片子告訴我的。
故事後來怎麼樣了呢?
羅斯科在泰特美術館擁有了一間房間。
泰特美術館陳列羅斯科畫作的房間。
畢加索的故事更加傳奇。
2003年2月,美國國務卿科林·鮑威爾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可能要武力干涉伊拉克局勢的提案。一場記者招待會即將在安理會舉辦。最後一刻,有人——不知道是美國人還是媒體人員——注意到發布會現場有些不對勁,一幅《格爾尼卡》的複製品掛毯正懸掛在發布會現場的牆上。
畢加索,《格爾尼卡》,1937,藏於馬德里索菲亞王后藝術中心
《格爾尼卡》局部
天啊!尖叫的女人、燃燒的房子、死去的嬰兒,這真讓人掃興。人們找了一面天藍色的聯合國旗幟蓋上了這件叫人不安的物什。
被聯合國旗幟蓋上的《格爾尼卡》複製品掛毯。
新聞人員和當權者被這幅畫震驚了幾秒,最後掩蓋了它,無論他們如何安慰自己,這幅該死的畫總會在某些地方讓人不安。
西蒙·沙馬說:「我認為,這是藝術的力量的最終讚美。……你可以一手遮天,但是,別和這幅畫較勁。」
決定藝術的力量的,正是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和體驗共有的東西——救贖、自由、死亡、侵犯、世界的狀態、我們靈魂的樣子。
卡拉瓦喬、貝尼尼、倫勃朗、大衛、透納、梵高的危機和故事是什麼呢?自己去看!
優酷有資源
還可以和書一起看~
作者: (英)西蒙·沙馬 (Simon Schama)
出版社: 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譯者: 陳瑋 / 黃新萍 / 王炯奕 / 鄭柯
出版年: 2015-3
頁數: 434
裝幀: 精裝
相比於紀錄片,書中添加了更多的細節,有更詳細的藝術家故事和作品解讀。
-------
象外,把藝術拉出圈外
更多有關藝術家的文章和展覽推薦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xiangwai_artha)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