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人上人,我呢?——論:讀書能否打破階層壁壘

高考已經結束一個多月了,依舊慣例,在每年的這段時間考生的長輩熱切地討論著大學哪些專業前景好,待遇好,收入高……似乎在潛意識裡都默認了一件事情,即考上好大學就意味著擺脫了低收入階級,是「有本事的人」了,以後畢業了肯定前景一片光明。而近期微信圈各種雞湯文夾雜者負能量的爆款文頻頻被轉發,一個高頻詞:「階層固化」映入了大眾眼帘。文章的大致意思都差不多:從小聽父母的話認真讀書,長大了努力工作,然而越長大越發現:離期待的生活、離夢想越來越遠。讓人不禁懷疑:讀書真的是上升之道嗎?似乎自我的增值的速度遠遠落後於這些年房價上漲的速度。

我們為什麼讀書?在國內蘇軾跟我們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在國外的培根跟我們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大家都說也都知道讀書好,讀書可以提升個人修養和素質,可是,又有誰說到了讀書可以打破階層壁壘?固化的階層猶如一堵看不見的牆,無形無質卻又難以逾越。

筆者記起十多年前在高中有次上課時,語文老師講到了古代的科舉制度,說:「那時能通過科舉的才真正可以說是一朝就飛黃騰達,非現代高考所能比。」這話我想了很久,確實古代科舉制度可以讓人一下從底層躍入高層,甚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是這就意味著讀書能打破社會的階層壁壘了嗎?好像不是吧,沒見過士大夫在哪朝哪代翻身做過主人。幾千年了,怎麼中國的階層壁壘從未消失還愈演愈烈?因為科舉就不是為了打破階層壁壘而存在的,科舉只是為了安民甚至愚民,它給了底層人民一個盼頭,以達到統治穩定的目的。君只見有人因讀書而鯉魚躍龍門,殊不知更多的讀書人卻是中舉前的范進,在古代想通過仕途晉陞,甚至比不上一條途徑來得直接——閹了!就能當「公務員」。

古代沒能讓讀書打破階層壁壘,那麼現代可以嗎?很遺憾,你讀書了,只能證明你上過某個大學,在那呆了幾年,僅此而已。四年之期一到,多少曾心懷夢想的學子在熙熙攘攘的人才市場中掙扎求存,只為能在大城市安身立命。讀書畢業了能改變你的現狀嗎?不能!農村的一畝三分地依然在那,鄉下你家裡的老屋不會變成高樓大廈;還有父母眼角的皺紋、日漸駝背的身影和望眼欲穿的期盼依然沒變。唯一改變的,也許是曾經那高不可攀的目標的追逐過程中讓你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有限;唯一改變的,是我們發現早已走出半生,歸來時卻無法再變回當初的少年。

階層,是有壁壘的。一曰:平台。同樣是大學畢業的實習醫生,省級醫院專家門診的實習崗位和三四線小城市醫院的實習崗位學到的東西不可能一樣,在履歷表上的分量更是不同,因此平台成了大多數讀書人上升的天花板,無法否認大城市的平台更廣闊,機遇更多,但不要忘了也許我們可以暫時假裝在大城市生活,卻無法避免面臨的高房價、下一代的稀缺學位和家中日漸老去的父母,為了平台,我們能犧牲一切嗎?學區房為什麼比學歷值錢?因為平台值錢!

階層壁壘二曰:資本。安家立業的初衷是好的,但想在好的平台安家,需要資本,在好的市場環境立業,更需要資本的注入,甚至當你哪天想爆發一回,秉承「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信仰,想給自己孤注一擲,也要瞻前顧後,需要資本——否則萬一失敗了呢?

階層壁壘三曰:人脈際遇。有空手套白狼的想法的人很多,但沒人指點,拉你一把,沒人帶你玩,哪有白狼你都不知道!更別說套了。豪門之所以是豪門,不只是光鮮亮麗的房子車子和紙醉金迷的生活,而是對下一代從小就定向培養,學習階段都不乏師資、見習階段不乏崗位、立業階段不乏贊助、決策階段不乏智囊、困難階段不乏家庭的呵護和圈子的幫助!我們普通人呢?每一名草根的逆襲背後,無不披荊斬棘、遍體鱗傷。

誠然,我們還是聽到過勵志故事的,被灌了一碗又一碗的雞湯,可是寒門子弟考入名牌大學,最終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的例子為什麼總是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因為少啊,正是因為這樣的例子太稀少了,所以人們才會願意去說,想要去聽,同時也懷著一個隱秘的願望,彷彿這些說多了聽多了就會變成真的,覺得自己只要努力好好讀書就真的會一定會出人頭地一樣。

階層壁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只是在不同的背景和年代中表現不同罷了,多少人高舉著「好好讀書,打破階層壁壘」的旗幟,可是究竟是我們好好讀書打破階層壁壘還是打破了階層壁壘我們才能好好讀書?因為社會階層的固化,優質資源的「世襲」讓「競爭」的不公平性再度體現。這也讓寒門子弟的處境雪上加霜,通向「精英階層」的上升通道日趨閉塞。所以資源的不平等分配從一開始就在不同階層之間築起了難以逾越的高牆,隨著新一代的成長,差距只會不斷拉大,而我們居然還在寄予著只通過讀書來打破階層壁壘。原來我和同學開玩笑說:「小時候我對未來充滿希望,總想著趕緊長大,可是長大後,卻希望不要長大了,因為我對未來越來越悲觀,感覺就像我們一開始都是幹細胞(事實也確實如此),充滿著無限可能,分化著分化著,就變成了功能固定的特化細胞,而我們這些細胞之間的差距比人和豬的差距還大。」

據08年社科文獻出版社《社會學與中國社會》一書的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結構變遷的一大特點,是傳統的主要按照政治地位分層的身份制度逐步被打破,經濟地位成為社會階層分化的重要因素。可是讀書並不具有讓一個人立竿見影地就把知識轉變成貨幣的能力。換句話說,在當代社會,書讀得好的話你可以更輕鬆養活自己,但未必就會成功,讀書和成功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比爾·蓋茨從哈佛大學退學並沒有妨礙他成為世界首富,當然筆者在這裡並沒有鼓勵大家退學的意思,畢竟成功不可複製,比爾·蓋茨也只有一個。而且在這個經濟地位決定社會分層分化的時代,在社會這所大學所學到的也許比讀書學到的更能幫助你成功。

其實最悲哀的是那些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人,他們也知道讀書打破不了階層壁壘,改變不了某些現狀,只能避重就輕地和你說:讀書吧,讀書好,讀書能修身養性,至於能不能讓你齊家治國平天下,你猜!物質點看,讀書是一種手段,證明我們在某一方面是值得肯定的,至於讀書最直接的結果——學歷,它也不是通往上層階級的通行證,只是我們在社會能夠安身立命的一個小標籤罷了。

說到這裡了,若問筆者,既然讀書不能打破階層壁壘,那什麼才能打破社會壁壘?答案已經在前文中提到:平台,資本,人脈際遇,可惜這些都往往和讀書不直接掛鉤,讀書,只能讓你離這三樣東西更近些,更清晰些,而且這三要素的積累,往往不是一代人的努力,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奮鬥。只不過雖然讀書不能打破階層壁壘,但我們還是要讀書的,不然有別的方法嗎?不讀書又拿什麼去和官二代、富二代拼?命運的洪流呼嘯而來蜂湧而至,我們不想被命運一個浪頭迎面打翻,我們能怎麼辦?無非是讀書。畢竟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即使讀書不能打破階層壁壘,但不讀書連什麼是階層壁壘都不知道。至少你可以說:學習使我充實,讀書使我快樂。

原創:論辯天下(微信公眾號:lunbtx)


推薦閱讀:

中國人最願意為教育花錢,過半想送孩子出國讀書
不是我們無情,這世界有時只看輸贏
女婿和中間人策略
寒門出貴子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多讀兩本書

TAG:读书无用论 | 阶层固化 | 精英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