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導引手冊——引言(二)
- 戒律
談到戒律、禪定、智慧種子的累積,戒律的種子是指:在家男女的五戒,活命戒(正命)、八關齋戒、十戒,以及諸比丘的比丘戒。
- 禪定
禪定的種子是指經由修習四十種禪修對象之一,例如十遍處,來證得「遍作」;或者,如果再進一步的努力,就可以證得「近行定」;如果又激起進一步的努力,就可以證入「安止定」。
- 智慧
智慧的種子是指有能力分析色(物質現象)、名(心靈現象)、蘊(存在的構成因素)、處(基礎)、界(因素)、諦(真理)以及緣起(相互依賴的根源),而且有能力直觀到一切存在的三項特質(三法印):無常、苦、無我。
談到道智與果智的三種種子,戒律與禪定就像裝飾品一樣,總是在莊嚴這個世界,而且,即使是沒有佛出現的世界中,戒律與禪定還是存在著。戒律與禪定的種子可以隨意獲得。但是,智慧的種子,因為涉及色、名、蘊、處、界、諦與緣起,只有當一位修行人遇見佛法才能證入。一位佛法的門外漢,縱使無數的世界過去了,可是連聽到與智慧有關字句的機會都沒有。因此,現在有機會遇見佛法的修行人,如果想累積道與果的智慧種子,以確保未來世能在佛法之內,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那麼,就應該對於最終真理(譯按:第一義諦)的知識,寄以特別的關照。對於修行人而言,這遠比累積戒律、禪定種子還難以克服。至少,他們應該嘗試去觀察四大界——地、水、火、風是如何構成一個人的身體。如果他們想要好好觀察這四大元素,圓滿證得這一系列的智慧種子,雖然這是最困難證入的,但至少已不需要阿毗達磨論藏了。我們可以這樣說,在佛教內再生,雖然很困難,卻非常值得去做。
- 明與行
戒律與禪定就是「行」,智慧就是「明」,因而合稱為「明行」(vija- carana)。「明」就像人的眼
睛,「行」就像人的手足;「明」就像鳥的眼睛,「行」就像雙翼。擁有戒律與禪定,可是欠缺智慧的
修行人,就像擁有健全的雙手雙足,卻瞎了雙眼的人。擁有「明」,可是欠缺「行」的修行人,就像—個人擁有良好的視力,卻四肢殘缺不全。「明」、「行」具足的修行人,就像一個人擁有良好的視力與健全的四肢;「明」與「行」同時欠缺的修行人,就像雙眼、雙手、雙足都殘廢的人,根本不夠資格稱為活生生的人類。
- 只擁有「行」的結果
活躍於現階段佛法時期的修行人當中,有些人圓滿地具足戒律與禪定,可是卻欠缺「明」的種子,也就是欠缺對於物的性質、心的性質以及存在的構成因素的直觀。因為他們在「行」上力量強盛,大概可以與未來的佛教相遇,可是,因為欠缺「明」的種子,即使親自聽到未來佛的開示,還是不可能開悟。這些人,像是至尊佛陀住世期間的迦留陀夷長老(Udayi-tthera)(譯按:見《法句經注》第六十四偈頌)、優波難陀(Upananda-tthera)(譯按:見《法句經注》第一五八偈頌)、六群比丘(譯按:見《律藏》大品)以及拘薩羅國王(譯按:見《法句經注》第六十偈頌)。因為他們以前累積了「行」,例如布施與戒律,有緣與至尊的佛陀相逢;可是,以前沒有累積「明」,他們縱使經常傾聽佛陀的開示,還是像耳聾一樣,不知所云。
- 只擁有「明」的結果
有些人擁有「明」,例如對於物、心的性質以及存在的構成因素(蘊)的直觀,可是欠缺「行」,例如布施、根本五戒、八戒(齋戒日的戒律)。因為擁有「明」,這些修行人有緣與未來佛相遇,並且聽聞開示,開悟解脫;但是,他們既然欠缺「行」,就很難有機緣與未來佛相遇,這是因為在現階段佛法時期與未來佛之間有所謂的間劫階段(antara-kappa)。
在間劫階段,這些眾生在感官的世界流蕩,也就是指—連串無止盡的存在與再生,並且只有當這些再生的眾生停留在快樂的天界,他們與未來佛相逢的機緣才可能確保下來。如果在間劫的過渡階段,墮入低層的四界當中,這些眾生與未來佛相逢的機緣便不可挽回地失去了,因為眾生一旦墮入低層的四界當中,便會在四界當中無止盡地輪迴轉世。
在今生中採取布施行為的人,難得一見,他們的身業帶有瘕疵,言談不知節制,意念不清凈,因此,在「行」上有缺陷的人,一旦往生的時候,會生一股墮入低層四界的強大驅動力。雖然有些幸運的眾生會轉世到快樂的天界,可是,會因為以前欠缺「行」,例如布施,以致吝嗇、生活上遇見困厄、刑罰、災難,又會轉世到苦界。因為他們欠缺根本戒與八戒,與他人相處時,會引發爭論、吵架、嗔怒,再加上病痛、煩悶,所以會墮入苦界當中。因此,他們會在每一種境界中都感受到痛苦的經驗,凝聚了無法抗拒的動力,縮短了快樂天界的時間,墮入低層的四界當中。在這種情形下,這些欠缺「行」的眾生,想與未來佛相逢的機緣,實在非常渺茫。
- 根本的要點
簡單地說,根本的要點是,只有當一位修行人具足了「明」與「行」的種子,才可能在來世,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如果只擁有「明」的種子,欠缺「行」的種子,例如布施與戒律,就會失去與未來佛相遇的機緣。另一方面,如果擁有「行」的種子,可是欠缺「明」的種子,就不可能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不可能與未來的佛法相遇。因此,今日的文句行者們,不論男女,想要與未來的佛法相遇,應該在現階段的佛法期間,藉由布施、戒律與禪定的修習來累積「行」;關於「明」至少藉由直觀四大元素的修習,確保與未來佛法的相遇,並且從世間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當我們說布施是「行」,就歸屬於「信」的範疇,而「信」是善人正法的一種,這屬於十五種行法
的範疇。
- 十五種行法分別為:
一、戒律。
二、六根的防護。
三、飲食知量。
四、警寤策勵。
五——十—:妙法(善人的七種特質)。
十二——十五:四禪定——第一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
這十五種行法是最高禪定者的特質。正如只修習直觀的修行人所須知的事項,他們應該去修習十一種行法,也就是不包括四禪定。
對於想要與未來佛法相遇的人而言,布施、戒律、布薩戒(懺摩)與七妙法是根本的修習事項。
對於想要在今生證得道與果的人而言,首先必須具足十一種行法,例如戒律、六根的防護、飲食知量、警寤策勵與七妙法。在此處,戒律是指正命的根本戒;六根的防護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的防護;飲食知量是指攝取適當的飲食,來維持身體中有形物質的平衡,並且藉此獲得滿足;警寤策勵是指不要在白天睡覺,只在夜間三個時段中的一個時段睡覺,其餘兩個時段則用來修習禪定。
七妙(善)法是指:
一、信。二、正念。三、慚。四、愧。五、廣學。六、精進。七、智慧。
對於想要在今生變成預流道聖人的修行人而言,並沒有需要特別去修習布拖,而是讓那些在現階段的佛法時期當中,沒有足夠的力量從世間的痛苦證得解脫的人,才特別去修習布施與布薩戒。
- 修行的次第與等待未來佛的人
既然期待未來佛的人,他們的修行是為了累積波羅蜜,就沒有必要嚴格遵循巴利聖典所展示的修行次第:戒律、禪定與智慧。換言之,他們不應該在圓滿戒律之前,鬆懈了禪定的修行,或者在具足禪定之前,延遲了智慧的修行。面對「七清凈道」的次第:一、戒清凈,二、心清凈,三、見清凈,四、度疑清凈,五、道非道清凈,六、行道智見清凈,七、智見清凈,他們不應該在前一階段未圓滿之前,便鬆懈了其餘清凈支的修持。既然他們儘可能地累積波羅蜜種子,就應該將戒律、禪定、智慧累積到極致。
- 不需要固守既定的修行次第
正如巴利聖典所陳述的,圓滿修習「戒清凈」之後,才可以修習「心清凈」,圓滿修習「心清凈」之後,才可以修習「見清凈」,圓滿修習「見清凈」之後,才可以修習「度疑清凈」,圓滿修習「度疑清凈」之後,才可以觀「無常、苦、無我」,這樣的修行次第是指,想要在今生中迅速成就道與果。然而,對於那些無法激起此種努力,只能累積波羅蜜種子的人,只須把握當下,因而不能說在圓滿「戒清凈」之前,不能修習心清凈。甚至,在獵人、漁夫的例子中,也不應該要求他們放棄原本的職業,否則便不能修習禪定與直觀。有人會說,如此一來便會敗壞「法」。因此,這些獵人與漁夫應該憶念佛、法、僧的神聖特質,並且儘可能憶念身不凈的特質,默想自己與一切有情眾生終究會死亡。我曾經遇見一位漁夫,經過這樣的努力修行之後,在他從事漁夫的職業期間,就可以流暢背誦巴利聖典,《攝阿毗達摩義論》(Abhidhammattha Sangaha)的註疏以及《發趣論》的〈緣起章〉(Paccaya Niddesa Of the Patthana)。這些成就便構成了「明」的基本要求。
現在,每當遇見護持佛法的信眾,我都告訴他們,在真正的比丘傳統中,即使職業是獵人、漁夫,他們仍舊應該全心全力憶念三寶的神聖特質與三法印。全心全力憶念三寶的神聖特質,就構成了「行」的種子;全心全力觀照三法印,就構成了「明」的種子。即使是獵人與漁夫也應該勇於去實修心靈的這些關注活動,而不是告訴他們,身為獵人與漁夫並不適合修習禪定與直觀,相反的,應該協助他們渡過困難,獲得更佳的認識,並且激勵他們,持續地修行,當他們處於累積波羅蜜與善的趨勢階段,也應該讚美他們。
由於忽視當下的價值,而失去獲取「覺」的機會。有些老師,只按照表面、單一的意義來理解巴利聖典中「七清凈」的修行次第,忽視了當下的價值,甚至宣稱,除非先圓滿了「戒清凈」,否則的話,修習禪定與直觀,縱使費盡心力,也不會證得任何道果。有些不了解的人被這種說法誤導了,因而產生法障。
這些人不知道當下的本質,因而失去了證得「明」的機緣,這「明」的種子,只有遇見佛法的時候才可能證得的。即使在過去漫長的輪迴中,雖然佛法比恆河岸邊的砂粒還多,他們遇見佛法,卻沒有獲得「明」種子的基礎。這裡所提到的種子,是指足以長出健康、強壯幼苗的種子,當中還有許多不同的成熟度。
這裡也有不夠成熟的種子。一般人不知道他們持誦的意義,或者知道意義了,卻不了解正確的修行方法:或者依照習慣、傳統來數念珠,藉此憶念佛陀的神聖特質以及三法印,如此方式所獲得的種子是不夠結實的、不夠成熟的。如果機緣足夠的話,這些不成熟的種子,還是可以在來世繼續予以成熟的。
修行禪定,出現了「遍作相」(譯按:指禪定前所預備、覺知的相),修習直觀,直到證入「色」和「名」,這就是充實成熟的種子。修行禪定,出現了「取相」(譯按:某種禪定的心的相,但仍不穩定、不清晰),修習直觀,取得了「遍知智」(譯按:知三法印),這就是更為成熟的種子。修習禪定,出現了「似相」(譯按:完全地清晰、不動的心的相),修習直觀,產生了「生滅智」,這樣的種子就成熟到了極點。如果禪定與直觀能夠更進一步,就可以證得更成熟的種子,帶來更大的成就。
- 增上修行
巴利聖典指出,只有在以前佛法住世的時候,增上修行,才會產生禪定,並且在接續而來的佛法時代中,證得道果,「增上修行」(Adhikara)是指「持續的種子」。現在,那些依照傳統修行方式度過一生的修行人,只有模仿禪定與直觀,並不屬於兼備禪定與明的種子而足夠稱為「增上修行」的人。
關於種子的這兩種型態當中,那些有緣遇見佛法,卻未能取得明種子的人,承受巨大的損失。這是因為明種子與「色法」、「名法」有關聯,並且只有在佛法中才能證得,只有當修行人足夠敏銳才會取得這些種子。因此,此時此刻的善男子、善女人,終於發覺自己缺乏能力直觀、分析「色法」、「名法」,就應該窮其一生,專心致志於記住四大界的意義,加以研討,最後直觀四大界是如何在自己的身體當中構成。
正如在佛經與阿毗達磨論藏所呈現的,我們在此總結有關四種類別的人以及人的三種類型的論點:
(一)、身處佛法當中,卻沒有修習禪定與直觀的人,只是在模仿的儀式中虛度光陰,承受巨大的損失,如此一來,他們便是沒有善用生而為人,並與佛法相遇的獨特機緣;
(二)、處於未了行者與文句行者的時期,如果留心努力,他們可以獲得禪定與直觀的成熟種子,並且在今生或來世的天界,也就是在此時的佛法或下一次的佛法時代,很容易證得出世間法的利益;
(三)、處於佛法的時代,身而為人可以從此世的存在中獲得無窮的利益。
有關人的三種型類與四種類別的陳述,到此告一段落。
- 現世中的邪法:勸戒的話
如果三藏經典是佛陀四十五年說法的精華,根本要義的結晶就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構成了三藏經典本質。如果再加以濃縮,就是「七清凈」。
如果再把「七清凈」濃縮,就是「戒律」、「禪定」、「智慧」。這些稱為「增上戒學」、「增上
心學」、「增上慧學」,也合稱為「三學」。
一提到戒律,對於一般修行人最基礎的是根本戒,圓滿了根本戒,就擁有「行」,要是又擁有
「明」,就能證得道與果。如果這些修行人能夠再兼持齋戒於日常戒(nicca sila),就更完善了。對於一般人而言,日常戒就是活命戒,必須妥適地、信實地遵守。若是凡夫破了戒律,還是可以在餘生重新受戒,護守戒律。如果在未來當中,再度破戒,同樣可以再一次加以凈化,每凈化一次,這位修行人就可以再度擁有戒律。這種努力並不困難。每當打破日常戒,就應該立刻重新受戒。在今日,有很多人都具備了戒律。
但是,能夠在某一「遍處」或「不凈觀」禪修中,完美證入,或者對於物質現象、心靈現象、無常等,證入直觀的修行人,卻是非常稀少的。這是因為由邪法引起畏法的情形,非常普遍。
- 法障
所謂由邪法引起法障,是指這些觀點、修習與局限不足以看清輪迴的危險,並且相信道與果是不可能證得的,這種信念一直到波羅蜜圓滿之前,會延緩修行的努力;相信現代的修行人,只能證得二因人(dvi-hetuka,譯按:指無貪、無嗔,但不能證得道果),相信過往的偉大導師並不存在。
縱使尚未證入究竟,沒有任何一種善業會白白浪費掉的。如果作了努力,對於那些欠缺波羅蜜的人而言,一個善業就是產生波羅蜜的工具。如果不作任何努力,獲得波羅密的機緣也會失去。如果這些波羅蜜不夠成熟,只要努力,他們的波羅密就會變得紮實、成熱;並且在現今佛法的來世中,證得道與果。如果缺少努力,成熟波羅蜜的機緣也會喪失。如果這些波羅蜜成熟了,又能夠努力向前,就可以在今生證得道與果,如果缺少努力,那麼證得道與果的機緣就會失去。
如果是二因人加以努力的話,他們就可以在來世成為三因人(譯按:無貪、無嗔、無痴)。如果他們不努力的話,就不可能從二因的階段超升出去,反而會落入「無因」(ahetuka
)(譯按:再生於無任何善的根基)。
在這個世界當中,有些人打算出家,剃度為比丘,要是有人向他說:「你要抱著一輩子維持比丘身份,否則的話,就取消這個念頭!」這就是對於「法」的怖畏。
「我宣示,只要生起行善的念頭,就會帶來巨大的利益!」(譯按:見《中部》第八經·《損減
經》)
佛陀如是說。輕賤布施的行為或布施的人,會引障礙自己的智慧。如果輕賤戒律、禪定、智慧的行為,或是蔑視修行的人,就會產生所謂的「法障」。如果產生所謂的「智障」,這個人就容易失去權力、影響力或者財富,在現世或來生中,也會淪入赤貧的困境。如果產生所謂的「法障」,這個人很容易在言行知覺上發生障礙,因而在現世或來生中,全然失去生存的價值。願一切有情眾生都覺悟!
有關生為人類的殊勝機緣,值得擺脫上述所提的邪法,並且在今生努力修行,以阻絕未來輪迴中通往四惡道,甚至可以藉由專心勤奮修習止觀,累積一些種子,得以從此生的痛苦解脫出來或從未來的佛法中解脫。
推薦閱讀:
※宇宙及人類起源之我見
※如何真正地抉擇善知識
※看到了一篇關於無常的文章,題目還說正因為無常我們才有希望,但是還是有疑惑?
※如何開始學習佛法?
※釋迦牟尼佛沒有佛的指點怎麼成佛了?
TAG: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