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做夢都想去的他鄉 ,你真的了解嗎?
01.
身邊常有人問「你為什麼這麼喜歡日本?」,大部分時候,我幾乎是沒怎麼思考就回答「因為喜歡看日劇,也喜歡日本文化啊」,很多人聽到這個回答後,一般都會擺出一副興趣了了的樣子,然後話題就到此為止。
後來我也會想:是啊,我為什麼這麼喜歡日本?僅僅是因為喜歡看日劇嗎?這種喜歡又能持續多久呢?畢竟每個人的一生中,能喜歡一輩子的東西太少了。我們對每件事物的喜歡,都是有「賞味期限」的。
比如年少時的追星,曾經可以為了某個明星瘋狂地攢錢買周邊、買演唱會門票、背他的歌單比背數學公式還溜、追尋他的足跡去過很多很多地方...這大概是許多人都曾有過的經歷。但隨著時間流逝,這個曾經幾乎是我們全部世界的人,總會慢慢從我們的世界淡出,然後在某個再次看到他消息的瞬間,你會驚訝:「咦?我以前不是挺喜歡他的嗎?現在怎麼沒感覺了?」
這就是我們對世間大部分事物的喜歡,一條長長的曲線,從一無所知到越來越喜歡,到頂峰高潮,再漸漸回歸至平淡。我回憶了從小到大我喜歡的大多數事物和人,好像都有這樣一條曲線,它們有的很長,有的很短。而對日本的喜歡,似乎是目前為止我喜歡的所有事物中最長久的一個。
為什麼呢?應該不止日劇這麼簡單。雖然我對日本最初的了解,確實都來自日劇。
當初因為倉本聰編劇的《溫柔時刻》,迷上了日劇的溫柔細膩,然後一發不可收拾,把他編劇的作品找出來都看了一遍,同時也喜歡上經常和他合作的演員二宮和也,一個平凡無奇的小小身軀里總是藏著無盡能量的演技派偶像,於是把二宮和也的劇和影都找出來看了一遍。
《溫柔時刻》官方海報
通過大量看日劇,我了解了一些日本民眾的生活日常,也因為一些喜歡的日本演員,看了不少綜藝節目和紀錄片,了解到日本演藝圈的環境和演員們戲外的生活和性格。就像滾雪球般,在這個過程中對日本的喜歡越滾越大。
但這些喜歡,都是沒有經歷過現實考驗的喜歡。如果把它比作喜歡一個人,那麼我就還停留在「只是從別人那裡聽說了他的很多故事,看了他的很多照片,卻沒有見過真人」這種程度。
那麼,我們對一件事物真正的喜歡,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02.
去年3月,我產生了去日本看看的想法。也許在大多數人心中,去日本就是旅旅遊而已,但對那時的我來說,去日本這件事情的慎重程度已經遠遠超出了「旅遊」,我甚至把它定為近期的一個小夢想,既然要去,就要在做好充足的準備後,在自己最好的狀態下去。
忙碌的三月,雜事纏身,很多事情都處在變化之中。我在一邊找工作、找房子的情況下,同時還辦理著簽證、查詢景點資料、制定行程、學習基本的日語交流、護膚、健身、買去日本要穿的衣服和帶的裝備...可以說把此行看待得非常之慎重了。
4月櫻花季,和朋友一起順利抵達了日本。去了以後並沒有失望,我按照提前做好的規劃,幾乎是帶著朝聖般的心情,把想去的日劇取景地都走了一遍,看了櫻花、去了神社、坐了電車、去了海邊、吃了日料、俯瞰了東京夜景、逛了街、拍了照...
去年櫻花季新宿御苑的櫻花
日本的街頭很乾凈,天空也很藍,街上不是穿著時尚的年輕男女,就是面目慈善的老人,所有公共場所都非常安靜,人們井井有條地遵守秩序,不大聲喧嘩,所有店裡的服務人員都很溫柔體貼,態度好到讓人不好意思。隨便找一個當地人問路,即使語言不通,他也會儘可能地幫你找到地方。
目黑川地鐵站出口的日本街道
這是大部分第一次到日本旅遊的人會有的印象,似乎美好得有些過分,以至於回國後久久不能從這種美好中回過神來,對照國內的現實總有失落。
但我們永遠無法僅靠一次旅行了解一個國家的全貌。隨著對日本的了解越來越深,也會漸漸更加全面客觀地去看待這個國家,知道了這些井井有條、親切友好背後整個社會的壓抑和冷漠。知道了女性在日本社會的地位之低,知道了他們守規矩背後的不知變通,知道了制度森嚴的職場生活,也知道了幾近苛刻的「從眾心理」...
以上這些,在大多數中國人看來,都是日本這個民族奇葩的地方。當我了解了日本的這些「缺點」,卻依舊對它懷有嚮往和喜愛之情時,我覺得我對日本的喜歡,才真正開始。
喜歡這件事情其實很容易讓人變得盲目,「崇洋媚外」、「外國的月亮圓」和「腦殘粉」等詞的存在,都源自一個人認知的片面和矇昧。
當我們喜歡一個事物時,眼裡看到的不應全是它的好,還應有它糟糕的一面。只有接納了這些,才能稱之為真正的喜歡。
而不斷了解日本好壞的過程,更像一個人不斷去除自己身上矇昧一面的過程,也是離喜歡的事物更近的過程。
03.
去年聖誕我又去了一次日本,回國後更加對那裡念念不忘,去那裡生活定居的想法更加強烈。也聽說了很多因為喜歡日本,而通過自身努力搬去那裡工作生活的人的故事,也嘗試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在日生活的中國人的真實現狀。
這件事情大概想了快一年吧,但也僅僅停留在「想」這個階段而已,雖然中途買了日語書並心血來潮自學了一陣子,還研究起了日本的房價,但赴日計劃後來被一再擱置,還是源於還不夠喜歡和不夠勇敢吧。
前陣子,某位讀者在後台推薦了一部紀錄片給我,名字是《我住在這裡的理由》,我在網上搜出來看了幾集,然後一發不可收拾地追了起來。
這部紀錄片是由中日混血的日本演員阿部力,和在南京生活的日本導演竹內亮策劃的一場沒有台本的旅行。旅行中尋找的人,是生活在日本的中國人和生活在中國的日本人,走進他們的生活,並尋找他們生活在那片土地的理由。
每一集的主角都是在異鄉生活工作的普通人,從相撲選手到家庭主婦,從日語老師到計程車司機,社會各種階層和職業的人都有所涉及,五花八門、新鮮有趣。
沒有台本,沒有事先的安排,甚至在跟拍採訪每個人之前,主持人阿部力都不知道自己接下來將要見的人是誰。在這種最天然的狀態下,我們往往能透過鏡頭,感受到受訪者最真實的一面。
印象比較深的是一個在日本生活了很多年的家庭主婦,每天從早晨睜眼起,就在馬不停蹄地忙碌。給孩子做早晨,送他們去幼兒園,趕去參加在日媽媽們的雜誌編輯工作,舉辦在日媽媽們的聚會,下班時間匆忙跑回家買菜做飯、再去幼兒園接孩子回家...這位家庭事業兩不誤的中國媽媽,幾乎一整天處在一種狂奔的狀態之中,腳速之快,甚至連劇組的男性工作人員都跟不上。
她和老公都是中國人,在日本生活了十幾年之久,當問她為何選擇在日本生活時,她回憶起日本311地震時,自己剛生完第一個孩子一個月,當她從11樓逃出來後,樓下商場里的人把所有媽媽聚集在一起,給他們奶瓶、奶粉和熱水,就是從那一刻起,她確信了自己要在日本住下去。
還有一位在中國生活的日本女性Saya,在上海獨自開了一家美甲店,性格爽朗健談的她在酒過三巡後,說起留在中國的理由時,感悟良多地說:「在這裡更有活著的感覺,大家都拚命地想著自己的事而活著,日本人就是一味不想給別人添麻煩,不停說著『對不起』『對不起』,當然這也非常好,但來到這裡看到大家都首先以自己為中心,認真考慮著自己要怎麼生活,我覺得這樣非常新鮮有趣。對我來說,非常觸動,所以才非常喜歡中國。」
還有在上海成為網紅博主的山下智博,畢業後在日本做了一陣子公務員後,不喜歡那樣的生活。他喜歡製作視頻,他覺得製作東西的動力應該來自一種社會自卑感,因為人在感到壓力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想要推翻它的力量,所以他選擇了來對日本人來說最苛刻的地方——中國,在這裡給自己施加壓力,看看有什麼樣的東西可以誕生。
來了之後才發現中國的年輕人把歷史和文化是分開看的,像他這類以段子的形式介紹日本文化的人,在中國當時的文化領域幾乎是沒有的,反而變得非常受歡迎。這是他在日本時不曾享受的待遇,被人需要實在是一件很讓人開心的事,於是他決定將自己30歲之前的青春,都獻給中國這些喜歡他的粉絲們。
所以他保持每天都要更新視頻的高產,一開始撰寫視頻腳本、拍攝、後期剪輯全部自己一人完成,幾乎不怎麼外出,直到在網路上有一定知名度後,才叫來了日本的兩個朋友來和自己一起自製視頻節目。有時甚至在夜裡剛剛結束一支視頻的剪輯工作,又開始馬不停蹄地準備下一個視頻的拍攝工作。主持人一臉擔憂地問「你這種狀態沒事嗎?」
他想了一會兒說「自己很喜歡剪輯製作視頻,但也有不想做的時候,幾乎每天都被時間追著跑,製作完一個馬上,想著下一個要怎麼辦。」
山下智博在剪輯視頻
還有一位在贛南師範大學當日語教師的日本老師,把備課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每天夜裡兩點就起床開始工作,年紀40歲的他,甚至為了學生打算終身不婚。他打心眼裡把教書這件事情當作自己的終身事業和使命,學生可以說構成了他生命中的全部。
不得不說學校欠我們一個這樣優秀的好老師。
《我住在這裡的理由》這檔節目目前還在繼續更新中,平均每兩集會講一個生活在日本的中國人或生活在中國的日本人的故事,同時也會順帶介紹很多日本文化和日常生活。
看到現在,我個人最大的感受是,如果說以前對日本的喜歡有某種過度美化的成分在,現在我能更加客觀全面地看待這個國家,同時也發現了很多以前被自己忽視的中國的美好。
無論在哪裡生活,人們總是容易對得不到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心存嚮往,而對自己已經擁有的美好視而不見。所謂生活永遠在別處,此刻你所厭棄的生活,也許恰恰是別人心中的夢寐以求。
只有在充分了解了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之後,我們才能對家鄉和異鄉有一個更清晰的概念,也更加明確,自己喜歡的,究竟是怎樣一種生活。
首發於公眾號:土土土槽(xtutux6)
看到有人問第一次去日本玩時寫的遊記,補充在這裡:
「跟著日劇游東京」之鎌倉篇
「跟著日劇游東京」江之島篇
跟著日劇去旅行之「神樂坂」篇
「跟著日劇游東京」之賞櫻篇
推薦閱讀:
※Lady Gaga:還沒有做好準備接受真實的自己
※動蕩!2000萬人的命運,父輩的旗幟
※強行安利《生門》,要人性不要饕餮
※吃烘焙食品一定會長胖?BBC人體實驗顛覆傳統認知
※回望歷史上一撮壯烈的消防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