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七月讀書筆記

熱死的一個月,封面是漢中褒水。

傅國涌 《金庸傳》這本傳記的特別之處在於,作者掌握大量一手材料,通過客觀的材料來為我們呈現特殊時代下金庸的成長,並且傅國涌和金庸本人並無交往,金庸很反感這本傳記,原因是有人在讀了這本傳記後得出金庸吝嗇小氣的結論,對金庸本人影響不佳,但負責任的說,至少在新版中,傅國涌本人並無此意,他的評價文字力求客觀公正,正如當年明報的辦報理念。

實際上,傅國涌作的是金庸傳,但大量筆墨都用於報人查良鏞,而不是武俠小說家金庸。引用金庸的時政評論要比小說的篇幅大的多,在這本傳記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集文人、商人、報人、社會活動家和武俠小說家為一體的查良鏞。傅雖然也是金庸小說的讀者,但選取材料時比較傾向證明金庸小說的娛樂性和商業性,我有些不認可,文學史里也在逐漸接納通俗小說,提高新派武俠的地位。金庸的小說帶給我武俠的幻想,教會我許多做人的道理。我因為金庸的武俠小說才去讀他的傳記,讀完才發現,我覺得在我人生里有重要影響的小說,在寫出這些小說的作者生命里不過是個副業,他首先需要辦報紙,其次才是寫小說,而我們卻是因為他的小說才記住他。

司湯達 《紅與黑》我看的是郝運譯本。《紅與黑》是司湯達根據當時的一起刑事案件,真人真事改編的,經司湯達藝術加工後的故事具有深刻的典型性,反映了典型時代下的典型人格於連。小說的副標題是「1830年歷史紀實」,描繪的是法國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以於連十九歲到二十三歲短暫矛盾的一生來表現法國革命後的社會歷史生活圖景,於連在家裡受到家人嘲笑,自己的精神層面不為周圍人所理解,於連是個地位低下的平民,在當家庭教師的過程中和女主人發生愛情,後來因為誤會槍殺情人,因此被判決死刑。

於連是典型想要突破門第觀念而失敗的個人奮鬥者,他有理想,有抱負,有野心,自尊與自卑並存,一個記憶深刻的細節是,於連被舉薦為市長家當家庭教師,他問父親他將要和誰同桌吃飯,如果是和奴僕一起,那他寧願不要這份工作。他受啟蒙思想影響很大,嚮往法國大革命時代,崇拜拿破崙,因為在激蕩的年代像他這樣的平民更容易通過軍功和榮譽出人頭地。於連希望可以做一番事業,可是他生活的是在波旁王朝復辟,歷史又一次開了倒車,拿破崙英雄時代賦予他激情,但金錢和門第觀念至上的波旁王朝復辟時代無法提供給他施展的空間,只能說於連是生不逢時。

於連為了躋身上流社會,他對市長夫人的愛,感覺像是一種對貴族階級的挑戰,市長輕視於連,那於連就來征服他的女人,有一種報復的意味。市長知道妻子的姦情後並沒有揭穿他們,原因竟然是妻子擁有一大筆財富,離婚後他就不能得到這筆財富的繼承權。於連和侯爵小姐的結合更是互相利用,於連需要侯爵小姐的身份帶他躋身上流社會,侯爵小姐為於連的才華所著迷,不惜背叛自己的階級,情場如戰場,看起來相戀的兩個人,實際上處處機鋒暗藏。

《紅與黑》更多的描寫了政治方面,司湯達本人也受到革命的衝擊,在拿破崙時代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華,非常熱衷政治,後來波旁王朝時期因不滿當權者又僑居他國。關於紅與黑的釋名有很多種解釋,我的想法可能很簡單,我覺得紅是單純天真的於連,而黑是處於理想和現實矛盾,病態的於連。

高建群 《最後一個匈奴》高建群出生在關中,成長在陝北,他的代表作《最後一個匈奴》書寫了兩個家族三代人,一邊是家族史,一邊是革命史,延伸到風起雲湧的陝北變革。小說追求宏大敘事,融入了歷史,政治,傳奇多重背景,看得出來作者野心不小,想要創作一部恢弘史詩,但這部小說我並不喜歡。

1993年有一個著名的文學現象「陝軍東征」,由《最後一個匈奴》率先出版,後來陳忠實《白鹿原》,賈平凹《廢都》,京夫《八里情仇》和程海《熱愛命運》五部長篇小說相繼問世,一時引發文學界極大熱潮,這是陝派作家向中國文壇吹響進軍的號角,其中陳忠實和賈平凹的分量自不必說。或許有人認為陝軍東征是93年一場精心策劃的商業廣告事件,不得不說這種說法太偏頗了,現在看來,渾厚悠遠的《白鹿原》和《廢都》直到現在都彰顯著它們非凡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前者獲中國文學最高獎項茅盾文學獎,後者獲法國三大文學獎之一的費米娜文學獎,還不足以說明其質量嗎,至於其餘幾部,遠遠無法與這兩部相提並論。

陝軍東征無疑是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已經過去二十四年了,我們想要看到的是作者不要活在過去的榮光,應當審視自己,寫出更加深刻的作品。

在《最後一個匈奴》這部小說里,作者始終在參與整個故事,使用全知視角,俯視自己的故事和人物,隔幾頁就要跳出來表達自己的議論看法,儼然一個娓娓道來的老人。小說中描寫的嗩吶、信天游、剪紙和酸曲等民俗富有滄桑厚重的陝北色彩,寫出陝北這片土地的貧瘠、落後,和陝北這些人民的俠肝義膽、腳踏實地。小說從一開始探尋匈奴的血脈流傳,兼有等歷史文化符號,視野開闊,格調厚重,和其他寫秦地的小說不同,並沒有局限於秦人的儒家人格,而是表現出遊牧民族特有的擴張和進取。

這部作品的缺點也很明顯,人物追求典型卻流於類型,以及太紅,主旋律色彩太重,隔幾頁就對太祖進行一番歌功頌德,抒情來的太突然,我沒有絲毫準備,都有些招架不住。對話寫的非常差,完全為情節服務,以及描寫的人物很多都太過掉書袋,生硬做作。只能說,作者的才華遠遠支撐不起這麼浩大的題材。

有一次高建群來敝校講座,有幸見得一面。他本人個頭不高,略比我高一點點,我有167,在女生中還算高挑了,他講一口標準的關中話,步履穩健,講座結束後我興沖沖的跑去要合影,高建群回頭一看我說,誒,還是個美女。我當時的心情可以用懵逼來形容了,真是不知道說什麼好,畢竟被六十多歲的老人家誇美女還是頭一回,心裡有些不快,當然這都是閑話了,我也沒覺得自己有多好看。

厚夫 《路遙傳》作者厚夫是延安大學文學院院長,路遙文學館館長,研究路遙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均占。厚夫是路遙的延川老鄉,比路遙小十六歲,兩人互相欣賞,厚夫來延大任教也有路遙從中幫忙。我一直認為地域文化對一個人影響深遠,典範人物可以改變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化傾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每個人都會為此而驕傲。浙東因黃宗羲重史學,桐城因方苞姚鼐的領頭以文章揚名,山西「山藥蛋派」因學趙樹理而繁榮,河北的荷花澱派學孫犁,凌宇是湘西苗人,研究沈從文當然再合適不過,我自己生於關中,對陝西作家群一直有非常濃厚的興趣,他們筆下的文學世界正是我從小到大生活的這片土地,他們筆下人物的語言彷彿祖輩曾對我的諄諄教誨,這是怎樣的一種依戀、崇拜、驕傲的感情,你如果不是生於秦地,恐怕不會理解。陝北的黃土高坡孕育出路遙這位文學標杆,同樣也孕育出一批追隨路遙的文學青年,厚夫便是其中相當優秀的一位。

今年四月份厚夫來敝校講座,91年路遙也來過,在我們這樣的工科院校,文學講座少的可憐,偶然有這麼一次,竟然座無虛席,氣氛一度非常熱烈,厚夫本人高大儒雅,謙謙君子,很有文人風範。

陳平原 《千古文人俠客夢》非常喜歡看陳平原的書,雖然這是一本學術著作,但也適合喜愛武俠小說的讀者閱讀。陳平原在此書中將武俠的內涵解釋成一種文化精神,而不單單指俠客的任情瀟洒。陳平原對武俠這種小說類型學的研究,探索自《史記》遊俠列傳再到唐傳奇以來武俠小說文體的千變萬化和彼此的內在聯繫,使得紛繁雜亂的研究對象簡單明了。陳指出,江湖作為獨立於朝廷的第二世界,擁有自己至高無上的道德準則,講義氣被完全美化,為了兄弟義氣可以草菅人命,實際上這種行為並不值得讚揚,但在武俠小說中仍然被廣泛適用。山林、江湖、綠林等地理符號逐漸演變成文化符號,隱士、俠客和綠林好漢,三者互有相通,隱士寄身山林,俠客隱身江湖,綠林好漢作為自發組織的軍事集團,對抗廟堂的黑暗勢力。陳還討論了劍的文化史,千古以來的文人喜歡劍,用劍、俠寄託自己內心的抱負理想,平生苦悶, 「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陸遊使劍,但從未殺過人,「學劍四十年,虜血未染鍔。」近代林紓學劍,則為了強身健體,這些現象表明文人學劍帶有浪漫的色彩,並不突出劍術的精湛,所以說千古文人都有一個「俠客夢」。

荷馬 《奧德賽》這是一本非常古老的書,雖然年代久遠,但現在的人閱讀起來並沒有很大的難度,荷馬生活在公元前八世紀,距今已有三千年,他作為一個游吟詩人,創作出《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史詩,對整個希臘影響深遠。《伊利亞特》圍繞著阿基琉斯的憤怒,《奧德賽》的主題則是奧德修斯的返家,前者代表出征,後者代表回歸。相比而言,《伊利亞特》多描寫戰爭場面,英雄主義色彩更為濃厚,《奧德賽》主要刻畫了奧德修斯歸鄉路途的苦難和他的狡黠智慧。我感受很深的一點是,兩部史詩都有不少描寫人死亡的段落,他們死去時的動作極其緩慢、詳細、自然,宣告了英雄悲劇的壯美,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奧德賽》的故事接著《伊利亞特》繼續上演,特洛亞十年戰爭之後,奧德修斯帶著同伴在海上漂泊冒險,最後獨自一人千辛萬苦的回到故國的故事,整個故事時間跨度很大,也是十年,但只著重描寫了回歸後和當地求婚者的尖銳矛盾。讓人不由得想起阿伽門農,阿伽門農的歸家路途倒是相當順利,但是卻沒有奧德修斯妻兒環繞的幸福結局,阿伽門農自私自大,貪婪蠻橫,不可一世的樣子實在令人生厭,而奧德修斯隱忍克制,手段狠毒狡詐,從性格方面看,兩個人截然不同的結局似乎早已註定,實際上,虛偽的奧德修斯也讓我喜歡不起來,在兩部史詩里最喜歡的還是頂著閃亮頭盔的悲劇英雄赫克托耳。

川端康成 《雪國》很少讀日本文學,川端康成是日本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重要作家。《雪國》講述了一個處於生活苦悶時期的藝術家島村,三次坐火車去雪國,和兩位女子以及病人行男的情感糾葛故事,兩男兩女互有牽扯不清的關係。整部作品基調憂傷而凄婉,展現了一個非常寧靜、自然和虛無的世界,給讀者一種非常奇特的感覺,言簡意賅一個字「美」。雪國風光幽美空靈,但不僅僅是風景空洞的美,更重要的是人和景氣質的貼合,人化於景,景亦襯人。兩個女性形象同樣令人珍重,駒子樂觀純粹,令島村聯想到她的腳趾頭彎兒恐怕也是乾淨的,她喜歡寫日記,拉三弦琴,雖然命運悲慘,淪為藝妓,但駒子是非常想要把生活過好。葉子溫柔細膩,在小說中的筆墨不如駒子,小說由島村的感知推動,並沒有一個很清晰的描寫葉子音容笑貌,我們感受到的葉子很抽象,彷彿是「隔花人遠天涯近」,模糊而幽秘。小說的結尾葉子葬身火海,駒子抱著葉子彷彿就像抱著另一個自己,發瘋離去,雪的潔白和火的濃烈構成非常強烈的色彩對比,兩個最純凈的女子一死一瘋,川端康成失意的悲劇結尾將美寫到了極致。

卡爾維諾 《看不見的城市》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比較驚奇,竟然可以這樣寫?故事是這樣寫的,遊歷世界的馬可波羅向忽必烈汗講述不同的城市故事,全文九章有五十五個城市,十一個主題輪番變換,標題和城市的特點好像也沒什麼絕對的關係,比較費解,目錄是台階式的,結構上非常精巧對稱。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標籤,城市並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現實和虛構的巧妙融合,文字敘述簡練暢達,充滿著浪漫的詩意,很有可讀性。敘述的空間不斷轉換,有點像博爾赫斯《小徑分岔的花園》建造的迷宮,非常奇妙。應該說馬可波羅這個偉大旅行家的遊記帶給了卡爾維諾創作這個故事的靈感,前後文沒什麼聯繫,適合沒事兒翻上幾頁。我印象最深的是瓦爾德拉達,一個有著精確倒影的城市,因為每時每刻都被記錄著,所以每個人都極其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力求達到最完美的觀賞效果,給我的感覺是為了別人的眼光而活。卡爾維諾書寫了一個斑斕的空間世界,說不定那麼多虛無縹緲的城市,其實就是一座城市呢。

米蘭·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哇這本書,我真的是沒有看懂,小說開頭引入尼採的永恆輪迴哲學,將一個關於人性的故事升華到哲學的高度。生命的意義到底在於什麼?輕與重,靈與肉的思考貫穿全書。整個故事沒有連貫的情節,敘述的支離破碎。主要內容是布拉格一個腦外科醫生托馬斯,和傳統女人特蕾莎,畫家情人薩比娜幾人之間的情感衝突。昆德拉留給我們很多哲理的思考,印象很深的是托馬斯的性愛觀,「跟一個女人做愛和跟一個女人睡覺,是兩種截然不同,甚至幾乎對立的感情。愛情並不是通過做愛的慾望(這可以是對無數女人的欲求)體現的,而是通過和她共眠的慾望(這隻能是對一個女人的欲求)而體現出來的。」

路遙 《人生》原文地址:你對路遙的《人生》有什麼看法? - 知乎

澹臺好好:你對路遙的《人生》有什麼看法?

《人生》是路遙第一部成熟的作品,發表之後一時洛陽紙貴,引發熱議,路遙本人也憑藉《人生》一舉奠定自己在文壇的地位以及讀者的認可。應該說《人生》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路遙緊貼生活寫作,在對生活的描寫之中體現自己的理解,乃至於精神心理上的體驗,而不僅僅是中立的敘述這個故事,正如路遙本人所言:要用歷史和藝術的眼光觀察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人們的生存和生活狀態。

路遙在《人生》中著力塑造了一位處於城鄉交叉地帶的農村知識青年高加林,通過和兩個女孩的愛情來體現他處於城市和鄉村之間的搖擺不定,城市文明姑娘黃亞萍和漂亮質樸但不識字沒文化的農村姑娘劉巧珍,高加林最終被城市拒絕回到農村,昔日的心上人已嫁做人婦,他回到農村,但生活再也回不到過去了。路遙並沒有交代高加林的結局,《人生》出版以後,有很多人表示自己要續寫《人生》,但路遙曾在訪談中提到,高加林後來到底怎麼樣了,他也不知道,這應該讓生活來回答,是一個完全開放式的結局。

這和路遙本人的生活經歷有很大關係,他是陝北黃土高坡優秀的兒子,嚮往城市的文明生活。路遙在年輕時正恰逢北京知青上山下鄉的時代,當面對大城市北京的文明,小路遙內心自卑又心高氣傲,因為童年和少年時的極度貧窮,所以他極度自尊,他向朋友不無野心的表示,自己將來的女朋友一定是這些北京知青姑娘中的一位,後來得償所願,路遙憑藉妻子幫助自己解決後顧之憂,順利得以上大學,實現自己的文學夢想。後來路遙在城市中生活,終於脫離了農村,但他的生父生母,養父養母,一大幫需要他幫忙的窮親戚都在農村,他走得出黃土高坡,卻走不出黃土高坡對他的羈絆,就像嬰兒之於母體的臍帶,出生的時候可以割斷,但母子血濃於水的親情卻是永遠的牽掛,他和農村一直都有很密切的聯繫,所以說路遙本人正是這麼一個處於城鄉交叉地帶的人。高加林內心的矛盾代表了特定時期一部分農村青年想要出人頭地,但苦於無門路的苦悶,高加林們無法立足於土地,也沒有能力在城市安身立命,表現了一種普遍的人生困境,因此能強烈的引起讀者共鳴。此外高加林這個名字來源於路遙少年時在縣裡求學,有一次讀報看到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登上太空遨遊的新聞,小路遙甚至興奮的徹夜難眠,後來創作《人生》時路遙幾乎是本能的認為,自己的主角應該叫加林,我想這可能是出於少年路遙對外面世界極度的渴望和想像。

《平凡的世界》孫少安孫少平兩兄弟很像高加林,孫少安代表不甘心卻又不得不回到土地的高加林,孫少平代表渴望走出土地,想方設法在城市中尋求生存的高加林。高加林本身的才華和文化令他無法堅守養育他的土地,正如巧珍父親諷刺的高不成低不就,農村容納不下他,但城市也不願意接受他,高加林的悲劇在於徹底被農村和城市邊緣化,他對自己的人生定位在殘酷的社會現實下被模糊。

劉巧珍和黃亞萍兩個女孩子,同樣漂亮,善良,愛慕高加林,大字不識但純真可愛的巧珍象徵高加林割斷不了的土地聯繫,熱情主動、和加林有平等精神交流的亞萍象徵高加林嚮往的城市文明,外面的世界。我們可以看到,其實黃亞萍對高加林的愛是有限的,在中學的時候他們兩個因為興趣相投走得近,但畢業之後高加林回到農村,城市姑娘黃亞萍顯然不可能放棄城市的生活和高加林一起回農村下地勞作,兩人就此沒了聯繫,高加林在城市中工作以後,黃亞萍才有再次和高加林走在一起的想法,但當高加林丟失了工作後,基本上同時宣告了黃亞萍和高加林愛情的結束。相比而言高加林的矛盾使得其形象複雜,而巧珍的無條件付出,純凈和善良更代表的是一種被理想化的美的象徵,路遙本人指出:有人認為你是不是在農村就遇到過巧珍,我回答說,不是,因為這個人我可以說,她就是整個陝北勞動婦女的一種形象,陝北的勞動婦女就是這樣。

在《人生》扉頁,寫著這樣一段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每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出自於柳青的《創業史》。柳青對陝派作家的影響不可謂不大,寫出《創業史》的柳青,是新時期以來陝西作家心中的「文壇教父」,路遙、陳忠實、賈平凹、高建群等高舉現實主義大旗的作家都或多或少的對柳青進行自覺的學習模仿,柳青深厚博大的內涵直接影響了下一批優秀作品的誕生。史詩品格的《創業史》更是路遙手中的神聖讀物,路遙本人表示《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是他交給自己極為敬重的兩位精神導師,即柳青和秦兆陽的答卷。

高加林的個人奮鬥史,類似於其他成長小說的典型人物形象,這些人物有理想、有才華、需要精神上的交流,並且勇於進取,在時代困境下努力探索自己的出路,如保爾柯察金、於連,以及之後的孫少平孫少安,在他們身上體現出英雄和懦夫,強者和弱者,自尊和自卑共存的多層複雜屬性。小說結尾處,高加林跪在德順爺爺腳下,手抓黃土沉痛的呼喊,我的親人啊……就此結束,留給讀者遐想的空間,土地的兒子曾經背叛了她,但當兒子碰壁回歸的時候,黃土地又以她寬廣、溫柔的胸懷接納他,繼續養育他。

祝大家生活愉快。


推薦閱讀:

TAG:读书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