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一)

第一部分 徵兆

這裡的徵兆作何解釋呢?一般意義上,它指的是某種現象即將發生,但只是初現端倪,這個顯現出來的蹤跡就是所謂的徵兆。這裡的徵兆概念所包含的其中一方面即,它揭露了某個事實,但還不是那個事實。不過還需要反向地理解徵兆,它不僅是對事實的揭露,而且是對事實的遮蔽,或者說對事實的加密(故事裡容易出現這種情形,一個前輩高人總是說出一些神秘難解的話語來,直到事實發生了那些話語才被解讀出來,不直接說出來而是以徵兆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種掩蓋,一旦命運被直接指出,故事將無法合理進行),應該從這雙重的意思來把握徵兆的概念。

就實體內容來考慮,徵兆與兩個方面的內容相關:一是無意識。為什麼要對一個明顯的東西進行加密呢?這是因為我們要遠離那個真相,我們要掩蓋那個東西,因為某種東西不能被意識到,要壓抑到無意識中去。我們也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在最終的時刻來臨之時,一個人說,其實我一直都是知道的,只是我不願承認這一點而已。其次,徵兆涉及的是社會領域,涉及到社會結構、社會的成因諸如之類的問題以及相關的意識形態。譬如亂倫禁忌作為人類社會的根本大法,因為只有通過亂倫禁忌,一個穩定的社會結構才得以建立。而這就意味著每個人內心深處的一種根本的慾望是亂倫慾望,這種亂倫慾望被壓抑了下來。那麼被壓抑下來的亂倫慾望是如何得到宣洩的呢?【巴西中部和東部土著人的表述方式和體現後者的制度性語言形成了一種努力,即拚命突出某種結構類型:半族的或階層的外婚制。我們猜測,在二元現象和社會結構的表面對稱性的背後,存在著一種三等分的、非對稱的和更為基本的組織。為什麼一些被高係數的內婚制所玷污的社會如此迫切地需要將自己神秘化,把自己設想成受制於自己並無半點直接了解的傳統外婚制呢?】也就是說,通過表面的外婚制來掩蓋實質上的內婚制的事實。這裡的徵兆就是制度的奇異之處:為什麼明明不是一種二元組織,還要如此認為呢?因為有要掩蓋的事實,而同時,這個奇怪的現象本身就揭示了那個掩蓋的真實,只要我們細細分析,因此它是一個徵兆。

但是【徵兆】里還涉及了另一層含義,即癥候。癥候作為一個心理學的術語,並不難理解,不過這裡與徵兆聯繫起來指的是,一個人所壓抑的東西形成了一個癥候,這個癥候既是對某個事實的壓抑,同時又是對它的揭示。譬如某婦人對另一個人說如果丈夫出軌那將是多可怕的事情,而後第二天受到匿名信說她的丈夫出軌了。這是一件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事情,但是婦人總情不自禁的懷疑丈夫出軌,這種情不自禁的無法剋制的毫無現實支撐的多疑本身就是一個癥候。多疑從來都不是多疑的原因,之所以懷疑丈夫出軌,是出於另一種被壓抑起來的想法,這種想法就是婦人自己嘗試出軌,為了補償這種想法的罪惡感,婦人就總懷疑丈夫出軌。同樣,癥候還涉及到快感。比如一個性倒錯者,看到內衣就引起了極大的性衝動。這就是一種癥候,如果正常的性衝動由性交所引起與滿足,那麼這裡內衣就替代了性交的過程,所以它本身既是對正常性交的壓抑,同時又是一種快感的表達。因為正常性交所帶來的快感未必有性倒錯者所感到的快感那麼強烈,那麼無可抑制。或者這樣說,正常的性交已經不能夠引起他的性慾望,而通過倒錯的方式,他重新擁有了快感,所以癥候本身也是產生快感的一個原因。

把握了徵兆的這種多義性與內涵,才能在更好地把握徵兆這一部分里的內容。

一馬克思如何發明了徵兆

這裡主要是把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徵兆(其實就是精神分析)聯繫在一起,對社會層面上的各種理論與意識形態進行闡述。

1. 馬克思、弗洛伊德:對形式的分析

這裡首先以拉康的一句話引入主題,即拉康認為發明徵兆這一個概念的是馬克思。【馬克思的闡釋程序和弗洛伊德的闡釋程序,說得更確切些,在馬克思對商品的分析和弗洛伊德對夢的解析之間,存在著血濃於水的同源關係。在這兩種情形下,關鍵之處在於,要避免對據說隱藏在形式之後的內容作戀物癖式的迷戀:要通過分析揭穿的秘密,不是被形式(商品之形式、夢之形式)隱藏起來的內容,而是這種形式本身的秘密】

馬克思對商品的分析在於把價值與勞動等同起來,並且認為勞動構成了商品價值的內核。一般我們認為,馬克思把價值揭示為勞動就把秘密揭示了出來,不過這裡的意思是,真正的秘密不在於價值的背後隱藏著勞動這一內核,而是【為什麼勞動採取了商品的價值】。

在這裡,首先我們要看看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是如何處理夢的問題的。夢的內容我們稱之為夢的顯在文本,這種內容是對某種潛在思想的表達,而某種潛在思想通過偽裝以夢的顯在內容表現出來我們稱之為夢的運作。如果我們單單從夢的顯在文本出發去分析其潛在思想,那麼我們就錯過了真正的現象。在這裡被錯過的東西就是無意識。

某個青年夢見一個女孩送給他兩個氣球,對這個夢的顯在文本進行分析的話,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果:這個青年其實渴望的是這個女孩的乳房,因為這個慾望太過赤裸與亂倫,所以被他壓抑了下來表達我為送給她氣球。如果單單從氣球是對乳房的表徵,那麼就錯過了為什麼對女孩的慾望會以氣球的形式表達出來這一點。因為有某種東西在抑制著這個青年,使他不能直面其慾望,這個他不想直面的慾望為了躲過審查只能以偽裝的形式在夢中得到表達。所以在分析這樣的夢的時候,關鍵就在於夢的運作,這個運作體現了無意識的那個維度。

這個例子比較明顯,但有一些則不會那麼明顯了。比如一個少女因在商店時聽到幾個人發出的笑聲而忽然爆發了一種恐懼症。經過分析表明,這個場景使她聯想起童年去店鋪買糖果的時候,那個店鋪的老闆曾經對她進行過猥褻,而當時的老闆也發出類似的笑聲。直接的分析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少女聽到的那些笑聲使她回憶起過往的創傷。但這樣的分析忽視了一個問題,即為什麼恰好是笑聲,而不是同樣的猥褻引發了這一聯想從而導致了恐懼症。因為那個猥褻的創傷已經被壓抑到了無意識之中去,是不可能被喚醒的記憶,所以恰好是與那個場景相同的笑聲沒有被壓抑,才能夠在笑聲中被聯想到。

我們還可以在斯特勞斯中找到相同的情況【特洛不里恩群島的土著女子將巫術用於墮胎、治療牙痛和製作草裙。】直接分析的話,我們就得出這樣的結論:巫術反映了人類無法完全控制其後果,但【為什麼偏偏是製作草裙,不是製作葫蘆或者陶器呢?】

還有就是,當我們試圖為一個說法尋找一個例子的時候,直接來看,那麼我們就會說,這個例子是出於讓那個說法更加鮮明而尋找的。但為什麼偏偏是這個例子,而不是那個例子湧入我們的腦海里讓我們把它表達出來呢?

回到馬克思關於商品形式的分析之中來。【因為正如馬克思所言:「勞動產品一旦採取了商品這種形式就具有了謎一般的品性,這樣的品性源於何處?顯然源於這種形式本身。」】

模仿上面對夢的分析,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我們單純把商品還原為勞動產品,把價值還原為勞動,那麼我們就錯過了真正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為什麼勞動產品採取了商品這種形式的原因。之前的引文里提到了戀物癖迷戀,這個在資本論里翻譯為拜物教。這個我們不妨這麼表達:我明知道那不過是勞動的結晶,但它彷彿不止於此,有著超出單純勞動的東西。勞動產品採取商品的形式是為了進入交易的領域,而財富的來源一般被認為是由這種商品的流通構成的。但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表明,財富的真正來源並不是橫向的交易,而是對工人的勞動的剝奪。也就是說,真實有效的行為是,一邊是工人無償的勞動與奉獻,另一邊是資本家單純的接受。而這個過程被商品的交易過程給掩蓋了。商品的交換是一種等價的形式,因而這種交換不過是價值之確認,而不是價值之創造。通過這一交換形式,對勞動的剝奪才得以完成。因此,那個真實的過程通過形式化的運作,通過把它轉化為一種商品的形式,整個由資本所構築的社會秩序才得以穩固地運轉。

大衛·庫爾珀在純粹現代性批判中說「現代自由市場所假定的形式上的純粹和公平的程序在剩餘價值過場中隱藏有一種模糊性,而當表面上公正的交換體系被納入到我們與自然的社會性互動的更大背景域之中時,這一性質便可以被看到了。」這裡同樣可以看到有某種超出那種單純結構的東西,只不過這裡採取了黑格爾式的方式,即把國家界定為市民社會之上的一個不能被化約的東西。

如果工人與資本家的關係赤裸地擺出來則社會將遭受瓦解,如果轉換成商品形式之後社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維持,那麼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意識形態遠未退出歷史舞台。

2. 商品形式之無意識

【馬克思對商品形式的分析提供了一個母體,該母體能使我們生成所有其他形式的戀物癖式倒置:彷彿對商品形式的辯證認識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純粹版的機制研究,該機制研究為我們從理論上理解那些初看上去與政治經濟學毫無瓜葛的現象(法律、宗教等等)提供了一把鑰匙。】

這個所謂的戀物癖式倒置,包含了我們上述所描述的那個商品形式對勞動的掩蓋,後面將會在各個方面展開這個理論,試舉後面的一個例子:國王之所以是國王,是因為臣民對他的承認,但通過戀物癖式倒置,則變成了這樣的結果:國王之所以是國王,是因為他就是國王。這種同義反覆強化了國王的權威與掩蓋了國王權力的來源。這裡所謂戀物癖式倒置涉及的是一個無意識的過程,指的是被描述的事實(意識到的)與真正的事實(沒有被意識到的)之間的顛倒關係,猶如國王顛倒了他人對他的認同過程而轉化成自我認同一般。

而商品所提供的母體,指的是【有可能在商品形式的結構中找到超驗主體,即構成了客觀的科學知識的先驗框架的超驗範疇網路。】這裡把商品形式的結構與康德的超驗主體等同起來,首先指的是商品具有一種純粹抽象的作用,這種作用體現在貨幣之中,一切特殊品性都被化約掉了,只剩下一個抽象的實存物。黑格爾在其精神現象學第六章的精神中,恰好也把財富(貨幣)作為客體化了的主體來看待,無非就是看到了貨幣所具有的那種能動性,自我增殖,在一切區別中又無所區別的特點,因而我們也可以在黑格爾的意義上說,馬克思的商品形式的結構作為一種最世俗的、入世的的東西,本身具有了一種超驗性。

【如果我們仔細審視佐恩-雷特爾所謂的真實抽象——即發生在有效的商品交換過程中的抽象行為——的本體論身份,那麼真實抽象的本體論身份與無意識的身份的一致性,這個存在於另一個場景中的符指鏈,是絕對引人矚目的:真實抽象就是超驗主體的無意識,是客觀-普遍的科學知識的支撐物。】

這裡主要把這種真實抽象(即交換過程的抽象行為,或者說貨幣、一般等價物)與無意識聯繫在一起,指的是我們在交換過程中,以某種相同的價值量為基礎進行交換,但【商品的本性就是由有效的交換行為暗示出來的公設。】並不存在一種客觀的價值量,交換價值並不像使用價值那樣是真實的,它的真實性是通過交換行為本身預設出來的。我們再回想之前所提到的,價值是通過交換行為得到實現的,但價值的創造則是在剩餘價值的攫取中就已經是獲得了的,因此這個交換過程不過是以一種純粹形式化而不涉及實體性的內容生造了一個現實的行為,而為了使它有效,我們就需要一個無意識,即我們要對等價的有效性無意識。把由交換行為暗示出來的公社顛倒為交換所賴以成立的公式。

這裡舉了貨幣的例子加以說明:【我們很清楚,和所以物質客體一樣, 貨幣也在忍受著唄使用的後果,它的物質材質也在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但就市場的社會有效性而言,我們是這樣對待錢幣的,好像它取材於不變實體。時間對這種實體無計可施。貨幣是由崇高的材料製成的,是由另一種不可毀滅的不可改變的只生不滅的物質製成的。】

這裡指的是貨幣的磨損無損於貨幣的價值,因而我們在使用中它彷彿是絕不磨損的,它的價值的有效性總是沒有受到損害的。而其中包含了我們前面所描述的那個戀物癖式導致:「我很清楚……但……」【我知道猶太人與我輩無異,但是……(他們總是有些怪模怪樣)】。紙幣是由發行銀行的信用作為擔保的,但我們在使用中卻並不是這麼認為的。我很清楚,紙幣本身毫無價值可言,但……但是它總顯得自身具有著價值一樣令我迷戀。紙幣令人迷戀的價值,首先並不是通過它可以兌換多少東西體現出來,而是更為直接地表達了出來。

另一個場景指的是大他者,即我們一般所謂的社會。符指鏈指的是象徵秩序,即我們一般所謂的社會秩序、規則,但比它們更寬泛,也更意識形態化。

【屬於交換行為的這個抽象,是外在的,是去中心的,而且這裡的外在和去中心是不可化約的。】這裡主要是指不能把它還原為主體的抽象行為,不能置入主體的內部,彷彿單純依靠一個抽象的主體足以提出它一樣。社會作為大他者在這裡提供了主體所不可化約的他在性。

關鍵就在於,意識應當對真實抽象一無所知,一旦它知曉過多,那麼就會瓦解了那個真實抽象。意識應當認為自己是為了自己而參與到商品交換之中的,但這種商品交換背後隱藏的邏輯則不能被洞見到。這個邏輯就是我們所謂的商品交換的虛假性,它彷彿通過交換為我們取得了一系列的價值,但那種價值之真正取得從來都不是在那個過程中實現的。意識形態是如何植入這個過程的呢?誤認是社會得以存在的前提,我們不能知曉太多,這都是意識形態的運作。【用佐恩-雷特爾的簡明概括說,這個悖論就是,「對現實的這種一無所知,正是現實的本質的一部分」。如果我們知情太多,如果我們看穿了社會現實的真實運作,這種現實就會自行消解。】

因此,【意識形態不僅是虛假意識,不僅是對現實的虛幻再現,還是已經被視為意識形態的現實。】所謂的現實就是由意識形態所構建起來的,而且是由對其的無知構造起來的。這就體現了徵兆:我們對社會的真相一無所知,所以社會通過一種無意識建構起來,但這意味著我們壓抑著對社會真相的認知,被我們所壓抑的認知將會形成一個徵兆,這個徵兆即掩蓋了社會的不一致(社會的不一致指的是社會不是自洽的,否則它就不需要意識形態來縫合了)又暗示了社會的不一致。

【主體可以享受他的徵兆,只要他對徵兆的邏輯一無所知——徵兆得到成功闡釋的標尺,正是該徵兆的煙消雲散。】


推薦閱讀:

自私者的痛苦及解決之道
憤怒:一種被誤解的感受
是什麼在阻礙著改變之二——內在關係的力量
印度教中濕婆的地位遠高於梵天,是否象徵著死本能戰勝生本能?為什麼印度教會如此認為?
認識自己的捷徑:夢的分析

TAG:齐泽克斯洛文尼亚社会学家 | 精神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