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下的藝術變革
互聯網時代下,藝術從線下走向線上。無論是展現方式,主題,還是傳播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突破了藝術展覽的時空束縛,常態化的頻繁視覺接觸,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互聯網對中國藝術發展的影響力正變得越來越不可低估。
During the Internet Times, art has developed from offline to online. So its topic, the ways of presentation and transmission have changed a lot. As a consequence of this change, regular and frequent visual contact has an influence on our life gradually.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unpredictable.
互聯網時代帶給藝術的優越性
隨著人類步入信息化時代,新媒體的出現、互聯網技術的日益廣泛應用,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互聯網媒體作為一個新興媒體在短時間內成為了主流媒體並且滲透各個領域。
近日,台北故宮博物院宣布將免費開放超七萬張館藏圖片。雖然台北故宮博物院並不是第一個宣布開放免費資源的博物館,但這一舉動似乎可預見互聯網藝術共享時代即將到來。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下,互聯網的發展,使得藝術文化的學習與研究不再像從前只能從報刊、書本、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地方獲取資料而受到地域限制,現在已經是無論你身處何地都可以利用互聯網媒體搜索你所需要的資料。
▲ 台北故宮博物院免費開放超七萬張館藏圖片
互聯網媒體擴大了傳統媒體的傳播範圍,不再是僅限小區域範圍內或本國內,它涵蓋的範圍遍及全世界的各個角落。我們通過進入法國盧浮宮博物館的網站建設的在線展覽這個項目就能夠了解心上盧浮宮內的鎮館之寶及藝術精品的相關信息。還有谷歌創建的「藝術項目」(Art Project)網站,通過互聯網媒體人們可以欣賞到世界各地博物館、美術館、藝術展館的藝術館藏。
▲ 谷歌搜索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
如今互聯網媒體的信息來源十分廣泛,由於它信息的製作和發布非常簡單方便,從而使得其傳播信息的速度非常的快速。例如國內國際各種畫展的信息,畫家個人信息及最新作品等,這些都可以在「第一時間」被觀看和獲取。不僅如此,就連大學生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媒體建立屬於自己的藝術平台,對外發布個人作品。這一改變使得原本求職空間很小的藝術院校畢業生在畢業展外多了更多機會被機構挖掘、被大眾認識。但同時由於信息傳播的快速與廉價,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好比之前在《藝術批評》一文中提到的複製、抄襲現象,以及批量化信息導致的學術質量得不到保證,等等情況與問題的產生都在質疑互聯網帶給藝術的優越性是優大於劣,還是劣大於優。
當代藝術創作主題的改變
在當代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中,在信息時代到來的時刻里,各種藝術資訊藝術思想以最快速便捷的方式進入藝術家的生活中來,這無形中極大地擴展了藝術家的視野。由於人們可以輕易的獲取到大量的信息,從而促使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迅速轉變,因此也使許多藝術家開始藉助互聯網尋找一種新的內容與藝術表達形式。
藝術家何汶玦作品《看電影》系列以畫老電影里的某些感動過他的片段為主,表現歷史留下的某些記憶片段,讓人沉浸在對過去記憶長河中那個曾經感動過自己的記憶碎片。他藉助電影這一形態作為創作的素材,這些素材大多是從數碼媒體中獲得,更多的是從互聯網媒體中獲取,這是一種極大的創新。到2010年的肖像系列也能看出有充分利用互聯網媒體以獲取素材
▲ 何汶玦《看電影·茉莉花開》布面油畫
▲ 何汶玦《看電影·東邪西毒》 布面油畫
除了依靠互聯網途徑獲取創作素材外,還有的藝術家更是直接將互聯網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題元素。比如林科,2014年中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獎「藝術中國」(Award of Art China,簡稱AAC)年度青年藝術家的獲得者。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系的他,瘦瘦的腦袋上架著一副眼鏡,既不長發飄飄,也不滿身油彩。林科住在北京城郊的一個小院子,客廳里就擺了一台蘋果電腦。而這,就是他所有藝術創作的工具。
林科曾在「在明天的派對」當代藝術展中展出作品《+》,一段3分45秒的計算機錄屏——表演者在一張人物頭像上,用計算機符號,做著類似於聽音樂跳舞的事情。這聽上去不像藝術,只是一場遊戲?其實林科也這麼認為,而他跟電腦愉快玩耍的方式還有很多。2010年,電腦操作系統中的「文件夾」引發了林科對於人工智慧的想像。「每個文件夾其實都是一種生命,文件夾在電腦中的位置就像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文件夾這一生命還可以因為在其中無限地建立新的文件夾而被擴充。」林科說,基於這些想像,他創作了「文件夾」系列作品。林科還嘗試過用有節奏的電流聲音隨機搭配gif格式的動態圖片。他發現,gif圖片的循環節奏剛好可以搭配音樂的節奏,所有東西都非常湊巧和百搭,似乎在與人工智慧對話——電腦能聽懂gif圖片和音樂的節奏。熟悉林科的人說,他在嘗試「讓電腦也長出生命」。
▲中國林科
▲ 林科作品《+》
另一位與林科年紀相仿,同時也在市場上小有名氣的80後藝術家徐文愷,也是一位計算機狂人。作為國內前沿的藝術家和策展人、博客寫手,同時也是一位文化交流的積極推動者,徐文愷更為人所知的是他的藝名「aaajiao」。最初這個ID名只是為了滿足他在互聯網中隱姓埋名的需要,而現在,aaajiao作為徐文愷的代號。作為一個新媒體藝術家,計算機出身的徐文愷經常不按常理出牌,他用著計算機預研和技術,演繹著藝術,顛覆著觀眾的視覺經驗。也密切關注著互聯網,他表示在真實和虛擬這樣的話題中,有限無限值得討論的空間很大。
▲徐文愷作品《屏幕一代》
互聯網飛速發展,在資源信息共享的時代下,互聯網為藝術創作注入了新的想法,用科技將藝術相結合,創造出新的創意以及新的表現形式。如今80後一代的藝術家許多已經把互聯網作為創作主題,或是為媒介進行創作了,而這相信僅是一個開始。
展覽主題形式的變革
在互聯網的影響下,除了藝術家受到了影響外,展覽展出的主題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從最早期的架上繪畫在博物館美術館展出,到現在互聯網時代下出現的新媒體藝術和互動裝置,隨著作品形式的改變,展出地點也從室內轉向了室外和商場。
而在近日,既「沉浸式」之後,又一個新的展覽概念被提出,「今日未來館」。「今日未來館」概念由今日美術館於2015年推出並獲得了非常高的關注度,這一概念旨在探討美術館最具先鋒、最具未來性的空間概念,是對實體美術館、虛擬現實以及對未來藝術形式的實驗性討論。2017年7月,今日美術館再度呈現「今日美術館?未來館」,並攜手小米手機擴充未來館概念,推出集黑科技、藝術為一體的全新展覽,升級觀展互動體驗。
7月15日,在今日美術館1號館開幕的展覽「.zip未來的狂想 | 小米?今日未來館」展出。展覽由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雕塑家隋建國、建築師王暉、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聯合作為跨界發起人,國際策展人黃篤、德國ZKM媒體與藝術中心策展總監Philipp Ziegler擔任學術主持,著名藝術家吳珏輝、今日美術館展覽及學術副館長晏燕擔任策展人。
在今日未來館實體展覽中涉及裝置藝術、實驗音樂、聲音影像、空間交互,也包含圖像、聲音與光源、裝置等一系列作品,充分利用空間並與觀者建立互動。
「小米?今日未來館」以「.zip」為主題展開,策展人將不同藝術家的作品編織成一個全新的展覽,從壓縮與解壓的表意,引申出對未來的理解:在對未來的理解與想像中,藝術的各種表達形式就如「宇宙」大爆發出現的不同維度的作品,未來不能,也不應被定義,也沒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今日未來館將這些作品壓縮在一起,如同宇宙中的黑洞,作品所提供的沉浸式體驗更將宇宙黑洞這個概念結合起來,成為個體或群體想像的外化載體(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等),藉助想像力於多重感官頻道間不停打破並重塑我們對同一時空(實體空間)的感知經驗,觀眾將穿越並沉浸於各種平行的想像時空,啟動對zip文件的再次解壓。策展人吳珏輝這樣表述過「宇宙的膨脹如同一個持續的解壓縮過程,新格式層出不窮,舊格式漸漸消退。進入歷史,在數字宇宙中,格式是萬物的後綴,包括人類自身,如果人類通過格式而得以永生,那我們的意識必將以某種格式而存在。我們在使用格式的同時也在自我格式化,在龐大的格式體制中,每個人都帶有格式屬性,可能是.txt .jpg .ppt .exe或者只是一個bug...格式決定了想像的維度和表達的語言,似乎所有的勞動都得轉換成某種格式才是有效的。」
▲ 展覽現場
將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用新的形式將藝術作品展現在大眾面前。虛擬沉浸式的藝術展覽體驗對比傳統的展覽形式,可以增加觀展者的體驗感和代入感,增強趣味性,使藝術的表現形式不再單一、乏味。這樣更加有助於觀展者理解藝術家的作品,而不是單純的走馬觀花,看個形式。
藝術市場正等待一場線上革命
隨著「互聯網+」思維的深入,中國的藝術市場也全面進入互聯網時代,藝術品的網上展示、網上銷售、網上消費日益成為潮流。有分析認為,按照機構投資者與高端人士通常會配置5%的資產進行藝術品投資計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潛在需求有6萬億元之多,即使用可流動的有效需求只佔總需求的1/3,以這個假定來計算,中國藝術品市場至少有兩萬多億元的規模。巨大的市場空間,讓傳統的畫廊經營、現場拍賣等傳統藝術品經營形式愈發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打造一個全新的、透明的、便利的、低成本的交易平台,既是傳統藝術品行業的內在需要,又是廣大藝術品消費者的外在需求。互聯網的出現恰好為雙方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平台。
在美國,電商的業績正在以每年400億美元的速度增長著,這對於實體經濟來說無疑是莫大的威脅。今年,亞馬遜將正式趕超美國最大的服裝零售品牌,梅西百貨。不堪重負,梅西也將在今年再度關閉100家門店。但也不是所有行業都在被便捷的網路所改變。至少,在藝術品買賣的市場里,對於「電子化」「在線化」還是有一定抵抗力的。
根據英國HISCOX保險公司上個月發布的《2016年度藝術品在線交易報告》表示,去年,世界範圍內的藝術品在線交易額達到37.5億美元,比2015年同比增長了15%。儘管,在線交易額在穩步增長,但仍遠遠沒有達到撼動拍賣行的地步,去年藝術品全球交易額達到450億美元,這麼看來,在線交易的部分就連十分之一都達不到了。
HISCOX還根據用戶數量和滿意度,評選出了2017最成功的25家在線藝術品交易平台。榜單的第一名已經連續第二年被佳士得拍賣行奪得。這個有著250年歷史的老牌拍賣行,現在也開始非常重視在線平台,但更像是作為一個輔助的市場工具,而不是寄希望於此成為收入來源。蘇富比,佳士得273歲的對手,緊追其後,位列榜單第二名。
2016年,佳士得的118場網路拍賣和449場線下拍賣的線上同步環節,共拍得1.61億英鎊,按照現在的匯率,就是2.08億美元,佔到佳士得拍賣總業績(40億歐元)的4%。但相比於此,對於拍賣行更重要的是,在線拍賣的平台,讓佳士得的客戶資料庫的數量一年就增加了33%。「對於佳士得來說,在線拍賣最大也是最明顯的優點就是為拍賣行帶來了更多的客戶資源,」佳士得首席市場官Marc Sands這樣說道,「線下拍賣有著它自己的局限性,不像在線拍賣,能帶給客戶完全新鮮的視角。」
如今,移動拍賣APP客戶端、微信拍賣服務號、PC端拍賣網站等眾多互聯網工具為線上藝術品交易提供了支撐系統。互聯網讓藝術品可以非常高效、低成本地進行推廣,微信群、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的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營銷對象和二次傳播載體,而眾多拍賣商自身的社交圈資源也都將被激活,從而可以在短時間內產生出快速的社群交叉傳播效應。如此一來,互聯網帶來了銷售者和參與者思維的轉變,逐步形成一個龐大的「藝術行業生態社群」。以前難以進入拍賣市場和實體店的普通藝術品藉助互聯網平台紛紛登場,而中低端消費者利用這個平台可以淘到自己心儀的藝術品。互聯網推動了全民藝術消費市場的發展,讓原本高不可攀的藝術品消費進入尋常人家。
然而互聯網雖然推動了藝術市場的發展,但由於藝術品不同於一般的商品,在線購買藝術品最大的障礙是不能夠檢查準備購買的藝術品實體,並且網上藝術品交易目前還缺乏行業標準和法律保障。所以,要推動線上藝術市場發展未來還有一段時間要準備,包括政策、法規、評估體制、售後服務等等。
結語
互聯網藝術時代,有它的優越性,也存在著它的弊端。在互聯網的推動下,藝術的發展在快速前進。它以不再單一的藝術形式讓大眾可以融入藝術,認知藝術。同時在互聯網下,新的語境、新的創作形式將為新一代藝術家打開屬於他們的「當代」世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