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是戒禁取見嗎?——關於提婆達多的「五法破僧」

1、

破僧,是五逆罪之一,也叫做五無間罪。

若犯此罪,來生必墮地獄。

提婆達多一生共造了三個無間罪,在佛教史上,應該僅此一例了。

一是破和合僧、二是出佛身血、三是殺阿羅漢。

提婆達多在佛教當中,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如果把佛陀的一生拍成電視劇,提婆達多應該是最大的反派了吧。提婆達多嫉妒佛的地位,想要做第二尊佛,在佛陀制定的戒律基礎之上,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以此吸引徒眾

一、盡形壽乞食

二、盡形壽著糞掃衣

三、盡形壽露地坐

四、盡形壽不食酥鹽

五、盡形壽不食魚肉

提婆達多提出以上五法,標榜苦行,誑惑了五百位新出家的比丘,導致了破僧。如果對佛教的戒律有所了解,會發現前三條其實都是十三頭陀支的內容,而有所爭議的,是後面兩條。其中盡行壽不食肉這條,也是南傳佛教學人時常拿來攻擊大乘佛教的,他們說,嚴格吃素是提婆達多提出的邪見,是戒禁取見。

2、

戒禁取見,是執非道為道,執無益為有益。如尼乾子等苦行外道,認為只要通過苦行就能得到解脫,或認為模仿雞狗牛羊的生活,就能夠升天,這是普通意義上的戒禁取見。

但戒禁取見並不只存在於外道,佛教內道也有。

戒禁取見,是十種根本煩惱之一,也屬於初果所斷的「三結」之一,是迷理的「見惑」。

戒禁取,總有兩類,一是「非因計因」,二是「非道計道」。

非因計因中有兩類,一是「迷執我常法起」(大自在天生世間),二是「迷宿作苦行等起」(計狗升天)

非道計道也有兩類,一是執有漏戒為解脫道(佛教內部),二是執謗道邪見為清凈道。

戒律的作用,是用來防護身心,幫助達成「心清凈」的,如果認為單純依靠有漏的戒律就能夠得到解脫,同樣屬於戒禁取見。比如認為持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就能夠解脫,這便是戒禁取見。由此可見,戒禁取見的關鍵不在於戒,而在於見。即使是正確的戒律,在錯誤見地的染污下,也會產生戒禁取見。同理,如果認為吃素能夠解脫,就是戒禁取見,如果認為素食只是凈化身心的「戒律」,是不能構成戒禁取的 。

3、

佛陀雖然不禁止吃肉(三凈肉),但也並不提倡吃肉。在比丘戒的第四篇,九十波逸提中,有一條戒叫做「索美食戒」,內容是乞食的時候不能跟人索要乳酪魚肉,除非生病。

肉食,一方面能夠滋養人的身體,一方面也比素食更美味,因此要完全斷除肉食是不易做到的。孔夫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說:「食色性也」。對美食和淫慾的貪著,是輪迴的根本,也是欲界的根本,作為想要出離三界的僧人來說,是理應需要斷除的。

提婆達多所提出的五法,是在佛陀本身戒律的基礎上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在印度這個崇尚苦行的國度當中,提婆達多以此為招牌而誑惑了新出家的比丘,僅此而已,沒有必要去過分誇大。

佛陀本人,也是讚歎苦行的,如頭陀第一的大迦葉尊者,受持一般比丘無力行持的頭陀支,得到佛陀「分半座」的殊榮。頭陀苦行,唯有大力比丘才能做到,大部分比丘都無力行持,雖然無法做到,但並不妨礙他們證得聖果,沒有它,同樣能夠得到解脫。看起來,苦行似乎並沒有必要。那麼,是否能說苦行是戒禁取呢?苦行的有益和無益,又如何來界定呢?

苦行的目的,是磨礪身心以減輕對世間的貪愛。通過某種行為,能夠使我們的身心更加清凈,這種行為便是有益的,素食便是如此。素食和佛陀制定的其他戒律都是一樣的,都是幫助我們約束和防護身心,讓我們更好的達到「心清凈」。

4、

綜上所述,南傳人說素食是戒禁取,並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如果有大乘人認為僅靠吃素就能夠解脫乃至成佛,這確實是戒禁取,但很顯然,並沒有人這麼認為。

事實上,任何一個凡夫在證得初果(開悟)之前,他的信心和見地都並不純粹,都是有雜染且會退轉的。何況作為輪迴根本的身見更是每個凡夫都具足的,說別人有戒禁取見,別人還說你有身見呢。

戒禁取見和身見以及其他眾多煩惱相比,不過滄海之一粟罷了,何必這麼大動干戈的口誅筆伐呢?還是抓緊時間斷除煩惱,破除身見吧,這才是一個學佛人真正應該去做的。


推薦閱讀:

法喜

TAG:素食 | 佛教 | 戒律 |